访谈问卷的发现
文集中有三篇论文基于深度访谈问卷的资料写成。
论文“公正观访谈:初步发现”展示了问卷资料的基本状况。文章统计了被访者对生活(制度)环境的选择偏好,并试图发现有哪些个人社会特征与上述偏好有关。结果发现,在生活的制度环境偏好方面,选择“市场体制”的人比“计划体制”的人多,但差别不大。上述选择和被访者从事职业的所有制性质,发现:来自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被访者,有更多人选择“计划体制”;来自非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自雇)的被访者,有更多人选择“市场体制”。另外,与上述选择相关的其他因素有:年龄,受雇状况,儿时家庭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收入水平。这些发现提示,社会成员中分歧性的社会选择,确实与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
“‘自身作为’与‘公共利益’”一文指出,人们在评估财富获得时,一致同意根据“能力”分配是为公正,但在事实评价中,他们对于不同收入的公正感受有差异,而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偏好分歧,可能来自这种感受差异。文章发现,有两个标准影响着受访人的公正感受:是否经由个人作为,是否符合公共(集体)利益。但两个标准发挥影响的能量不同:前者为主——即是否有个人的付出与负责,影响着主要的公正感受,后者为辅——即是否符合公共(集体)利益,是否可以使得他人受益,影响着次要的公正感受。(www.xing528.com)
文章用这两个因素的不同排列,解释了被访者公正感的强弱差异:当人们评价一些社会现象时,同时符合两个标准的事项公正评价最高;符合其一的公正评价居中,但仍是某种程度可接受的;二者都不符合的公正评价最低。当个人作为和公共利益不能一致时,它是否符合公认程序,成为公正评价和耐受程度的补充标准。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为何在中国,一些分配议题让人们不公的感受更强烈,为何这类的议题更经常地处于“公正问题”讨论的中心。
论文“公正原则:通用性与专用性变迁”,目的在于理解受访人评价公正时依据的价值原则。文章发现,被人们认可的原则实际上有多个:平等、需要、衡平、差序、情理、权利等,但这些原则有些(有时)适用于各领域(通用性),有些(有时)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专用性)发挥主导作用。因而,被访者对这些原则的使用,有“领域”和“序列”之分。
经对领域和历史划分的分析,文章指出,在不同的领域——比如家庭、学校或公共领域,上述原则呈现出专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的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如近代和当代中国,各领域中的公正原则具有独特的使用序列。而这些主导序列的变化,明显受到国家政治和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例如,土改前,衡平、平均原则具有通用性,而差序、权利原则具有专用性;在改革开放以后,则是衡平、需要原则具有通用性,而差序、情理原则具有专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