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特点与问题

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特点与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民族文化关系的国际化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悠久的历史,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情况,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逐渐扩大,深入中国民族地区研究民族文化的国际学者也纷至沓来。

六、民族文化关系的特点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文化政策更加注重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正是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尽相同,才有了文化交流的客观性,也正是在不同文化元素的交往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汲取精华,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市场经济逐渐发挥基础性作用的20世纪末,民族文化之间的异质性更加与活跃、自主的市场氛围相契合,在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这是民族文化关系双向发展的特点。此外,民族文化关系在这个时期逐渐融入更多的国际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但是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中去,受到了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这些情况的发生,对民族文化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关系的多元化

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表现为民族文化交往的多元和民族文化冲突的多元两个方面。

首先,民族文化交往的多元性。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特征就是市场交流的活跃性和经常性,改变了计划经济过于僵化、强调高度统一的氛围,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了客观的有利条件。在这样宽松、活跃的背景之下,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得到强调,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更加重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对自身的文化发展内心感受强烈、因而更加珍视和强调,表现在外在层面上就是尽力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增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来自于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领域更宽,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交往的活跃局面。(www.xing528.com)

其次,民族文化冲突的多元化。由于在我国民族文化政策得以充分执行,各个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与强调逐渐合法化,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之下,狭隘民族文化主义在一些民族中萌生,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侵害的情况下,表现出激烈的反应,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权益的诉求甚至转化为冲突事件。这种情况充分反映了民族文化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存在和增强。民族文化冲突表现为少数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迥异。例如回族居民的饮食习惯独特,而彝族群众崇拜火,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习惯不一、生活习惯大相径庭等,这样,清真食品不清真,禁止彝族群众过火把节等不尊重民族风俗的行为,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文字、语言,不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等,就非常易于引起民族之间的冲突,进而破坏民族文化关系。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时期,民族文化的冲突更加多元化,凡是涉及民族文化差异性的行为、文字甚至口头语言,都有可能激起文化冲突。

(二)民族文化关系的国际化

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悠久的历史,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来自于偏僻地区和原生形态的少数民族文化,长期禁锢在深山老林之中封闭式发展,受到外界文化元素的影响甚少,充满了神秘感,一旦以舞台和文化交流的形式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就特别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肯定。这样的情况,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逐渐扩大,深入中国民族地区研究民族文化的国际学者也纷至沓来。这对民族文化关系带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居民直接与国际社会发生联系,与国际学者共同探讨文化的内涵,共同研究文化发展的路径,在这些交往之中,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关系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中国的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国际文化体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民族文化关系国际化良性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负面效应同时产生。被逐渐纳入国际文化体系之后,民族文化就必然会受到一些不利于民族文化关系发展的因素的干扰,国际社会中一直不乏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宗教主义和民族恐怖主义思潮,这些影响各国国内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也逐渐渗透到中国来。由于中国一些边境少数民族具有国际民族的渊源,受到国际民族文化中负面的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在20世纪90年代中,边疆民族地区就一直存在一些干扰民族关系正常发展的少数民族激进分子的活动,这些活动很明显就是受到一些国际狭隘民族文化思潮的煽动和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逐渐走向世界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各个少数民族,在国际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同时,也经受着来自于各种不同文化的侵袭和影响,在一定时期之内必然会受到客观的渗透、同化和干扰,这些问题,考验着中国民族文化关系的正确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