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特点

新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特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民族经济关系中的不平衡性和被剥夺性,增加了民族经济关系的利益不均等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民族地区产生的地区性或者小规模的利益纠纷呈现多发的趋势。

新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特点

五、民族经济关系的新特点

在恢复时期,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处于一种重建和恢复的基本状态中,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并不十分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的差别性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客观上的差别,而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结构和制度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各项社会制度尚不完善,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争夺和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等问题隐藏在民族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的表象之下。因此,民族经济关系是发展与问题并存。

(一)民族经济关系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比较单一,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利益关系就是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利益,计划性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自主性很少,来自于国家的计划指令和任务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程度和方式。这样,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来自于国家对资源的整体性分配,只要强调平均,则各个民族之间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是比较均等的,民族之间的经济竞争并不突出,甚至呈现出较为平静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单一的经济形式演化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进而促使社会利益格局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为一体的经济利益格局的宽容性和共生性大大激发了少数民族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所占据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资源等谋求发展,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在民族经济关系中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发展模式。

(二)民族经济关系的不平衡性(www.xing528.com)

当单一化被打破,多元化建立以后,民族经济关系必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平衡性。毋庸置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受到地域、资源、技术、人才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内地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而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大不如内地省份。同样地居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调节机制之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动力不足、空间有限、前景模糊,而内地省份后劲十足、平台广阔、前景良好,使得民族经济关系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资源和经济发展方面,还体现在民族地区的矛盾协调和处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不完善,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特点初步形成,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形成的滞后而僵化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调节系统,内地省份可以比民族地区更加迅速地作出反应,调整利益协调机制,疏导利益格局的不均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民族地区反应较慢,受到历史因素、传统习俗和现行体制的限制,社会配套管理体系的转型较慢,消解经济利益不平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较为缓慢。这样,就在民族经济关系的多个层面上带来了不平衡性。

(三)民族经济关系的竞争性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民族经济关系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多种经济形式共存与发展的状态,进而使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作为社会利益的三个基本层面的形势下,个人的合理经济利益成为受到国家保护和鼓励的对象,这样,个体的劳动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民族也受到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征的鼓励,被进一步地激发起了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经济关系的调整和走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国家体制之内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处于构建初期尚不完善,各种因素引发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愈演愈烈,少数民族感受到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竞争性加剧,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以廉价的原材料输入发达地区加工成为高价的工业产品,少数民族所获得的报酬与发达地区相去甚远,致使少数民族感受到民族经济关系中的被剥夺性。这些民族经济关系中的不平衡性和被剥夺性,增加了民族经济关系的利益不均等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民族地区产生的地区性或者小规模的利益纠纷呈现多发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