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坚持民族政策的努力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民族政策属于多民族国家基本政策之一,有其特定的政策制定过程、实施过程和反馈、调整过程。在现代公共管理的视角之下,政策讲究科学性和程序性,从静态上看,政策是一个由多种功能的政策结合而成的体系;从动态上看,政策是一个过程。正如周平指出:“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国家的民族政策展开为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方案的确定、政策的实施、政策效果的评估等基本的环节组成。政策问题的选择是根据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选择确实需要由国家政权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8]民族政策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都应当以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作为依据。然而,在国家建设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政策取向基本上已经摒弃了以民族关系自身特点为根本依据的原则,直接采用政治运动强大的推动力,直接把民族关系推向一种混乱、无序和紧张的状态中去,这种政治运动的推动方式,从主观上极大地破坏了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然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却在不经意间客观上起到了一些正面的作用。
在1957年到1965年中,中央就发动了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进行的整风、反右斗争和反对民族主义的斗争,这些政治运动,直接影响了刚刚建立的新型民族关系,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破除”和禁止,对部分坚持少数民族传统习惯的少数民族干部进行打击和压制,使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情感受到伤害,民族矛盾加深,民族隔阂又重新出现。这些都是政治运动这种非正常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导向带来的后果。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发展到全民化的程度,造成了民族矛盾和隔阂的加剧,破坏了业已建立的各民族之间相互信任和团结的关系。在全社会关系整体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发起了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三线建设的政治动员,汉族地区,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知识青年不断迁入少数民族地区,直接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在负面效果上带来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生活的影响,打破了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对于当地资源的争夺,加深了民族之间矛盾的积淀。(www.xing528.com)
然而,全国性的“上山下乡” 、三线建设政治运动也在客观上增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直接交往,为各民族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和沟通提供了条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然并不是一种长期的人口转移,但是这种暂时性的人口大规模迁徙,在客观上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许多荒山荒地得到开垦,而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当地的通婚、融合,则增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