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型民族文化关系的建立
文化对于新型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具有强大的整合力。构建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共同生活于同一个国家体系之内的各个民族凝聚在一起,按照国家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要求共同发展。同时,国家层面的文化体系的构建,能够把各个国内民族的文化进行整合和塑造,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分歧甚至是冲突、矛盾。周平指出:“民族是由一定的文化联结起来的人群共同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特征,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失去了民族自身。 ”[50]从民族文化的本质来看,民族文化的差别决定了民族之间的差别。因此民族文化关系就是民族与民族在文化交往、交流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民族文化关系包括文化同化、文化吸收、文化整合、文化塑造以及文化排斥、文化清剿甚至文化毁灭等。在民族文化关系中,尤其是相毗邻的民族因为生活地域的紧密联系而发生直接交往的文化关系,有并存、互补、依附、联动和排斥等几种基本的形式。在民族文化关系中,往往是吸收和排斥并存而交互发展。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生活于同一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时代里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共享关系,即使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条件下,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自然渗透的现象。受压迫的民族文化一方面艰难求生存,力图保持自己的特质;另一方面在统治阶级压迫同化的过程中冲突、摩擦、抗拒或者短暂互动最终形成共享的部分。在这一自然同化或者压迫同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历史渊源、接触深度、交往频度等原因,与汉族或者毗邻而居的其他民族结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关系。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民族文化关系既有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敌对、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强迫同化,也有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与并存,表现出复杂的特点。
塑造国家主义取向的多民族文化体系,构建新型的民族文化关系,是新中国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民族政策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革命时期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51]在文化塑造的各种手段中,最为有效的手段要数教育,为了能够推行统一的国族文化,首先,中央政府在中央层面设立了全面管理国家教育、卫生、社会文化的机构,构建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制定教育的内容和标准,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来。1952年4月16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颁布实施,民族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在中央、专区、省、专署、县等行政机关中落实,民族教育工作走向制度化和专业化。其次,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在中央政府确定汉族语言文字为官方语言文字之后,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和发展,鼓励少数民族使用官方语言文字和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效促进了国家整体文化的塑造,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此外,在国家的支持和投入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初步形成。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下,国家层面统一的文化体系逐渐构建起来,而新型的民族文化关系也在这一体系之下逐渐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型的民族政治关系结成以后,以利益为核心的民族经济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各民族平等地位的赋予和保障,改变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歧视和对立关系,增加了并存、互补和联动的一致性,党和国家通过民族识别、民族文化的恢复、促进等政策,改变了民族文化关系中的歧视、敌对和隔阂的状态,同时构建起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国族文化,增强了各民族对他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尊重和保持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国家对民族文化的宽容度,进而初步构建了新型的民族文化关系。
【注释】
[1]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G].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82.
[2]中国民族区域自治50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83.
[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9-570.
[4]周恩来.关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作[G]//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1950年7月21日)[G]//邓小平文选(1938—196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当代中国的云南: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34.
[7]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47.
[8]〔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M].林震,王峰,范贤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
[9]〔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M].林震,王峰,范贤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
[10]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49.
[11]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36.
[12]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13]毛泽东.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电报(1949年11月14日)[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4]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31.
[15]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139.
[17]参见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88.
[18]毛泽东.对中央转发西北局关于甘肃临夏检查民族工作政策执行情况报告的附注(1953年3月19日) [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9]周恩来.关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作[G]//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0]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1950年7月21日)[G]//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1]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2.
[22]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8-149.
[23]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38.
[24]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139.(www.xing528.com)
[25]周恩来.稳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M]//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18.转引自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4.
[27]参见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4.
[28]参见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36.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30]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29.
[31]〔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M].林震,王峰,范贤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
[32]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49.
[3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51.
[34]数据来源参见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7.
[35]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53.
[36]当代中国编写组.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3:26.
[37]例如处于原始公社制末期的景颇、傈僳、德昂、怒、布朗、佤、基诺、鄂伦春、鄂温克族地区和部分黎族地区,国家发放补助费和无息贷款,平均每一贫困户发放的生产补助费127.5元,无息贷款852元,生活救济费221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参见当代中国编写组.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3:26.
[38]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1956年9月16日).
[39]十年民族工作的成就[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9:33.转引自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56-557.
[40]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5.
[41]当代中国编写组.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3:72.
[42]当代中国编写组.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3:74.
[43]参见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这段话是周恩来在政务院第37次政务会议上作《关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作》总结时的发言之一。
[44]参见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40.
[45]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266.
[46]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256.
[47]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258.
[48]当代中国编写组.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430-431.
[49]《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1950年11月24日,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通过,参见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41.
[50]周平.民族政治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6.
[5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