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泊松亮点的发现及物理现象研究

泊松亮点的发现及物理现象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泊松亮点Poisson Spot泊松亮点的发现来源于一个歪打正着的故事。泊松反对光的波动说,试图推翻菲涅耳的观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极具戏剧性的事件,把衍射光斑中央出现的亮斑(或暗斑)称为“泊松亮点”。图1圆盘图2泊松亮点实验示意图现象观察1.开启激光电源,使圆盘置于激光束的光路中。

泊松亮点的发现及物理现象研究

泊松亮点

Poisson Spot

泊松亮点的发现来源于一个歪打正着的故事。1818年,菲涅耳提出当时颇有争议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这个名称是后人赋予的),出色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提出光的衍射理论的子波解释。该原理因在数学上的巨大成功及其与实验的一致性,获得法国科学院关于光的本性问题的科研成果优胜奖。

泊松反对光的波动说,试图推翻菲涅耳的观点。他利用菲涅尔的理论对衍射现象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用圆片作为遮挡物做衍射实验时,理论上光屏的中心应出现一个亮点;或者用圆孔做实验时,应该在光屏的中心出现一个暗斑。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泊松将此作为谬误提出来的。不过,菲涅耳又经过严密的数学计算,对泊松的结论补充道:只有当圆片或圆孔的半径很小时,这个亮点或暗斑才比较明显。此后,菲涅耳和阿喇果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确认亮斑的存在,证明了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泊松推出一个似乎荒谬的结论,最终却成了支持波动说的强有力证据。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极具戏剧性的事件,把衍射光斑中央出现的亮斑(或暗斑)称为“泊松亮点”。

实验装置

教学用普通氦氖激光器1支,凹透镜1个(用于扩束),圆盘1个(用不透光的材料黑纸、金属片、塑料片等,做成直径为3~5mm圆盘,如图1所示),投影屏1个。实验示意图如图2所示。

img366

图1 圆盘

img367

图2 泊松亮点实验示意图

现象观察

1.开启激光电源,使圆盘置于激光束的光路中。

2.调节激光器与圆盘之间的距离,使光束充满圆盘,并略大于圆盘。

3.观察远离圆盘的白色投影屏上产生的衍射图像(即泊松亮点),如图3所示。

img368

图3 泊松亮点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照片的中心区有一个亮点,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点,它颠覆了日常生活经验——光只能沿直线传播。

现象解密(www.xing528.com)

我们可以用菲涅耳公式通过复杂的计算来说明泊松亮点产生的机理,但在这里采用相对比较简单的菲涅耳半波带法。以点光源为例来说明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应用。O为点光源,光路上有一不透明的圆片,令光屏与圆片中心连线PB0之间的距离为r0,如图4所示。设想将波面分为许多环形带,每两个相邻环形带的边缘到P点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即

img369

在这种情况下,由任两个相邻环形带的对应部分发出的次波到达P点时的光程差为img370,亦即它们以相反的位相同时到达P点。这样分成的环形带叫做菲涅耳半波带。

img371

图4 光源O、圆片B0和屏P

现在先讨论光屏中心P点的振幅。设圆片遮蔽了从中心开始的k个半波带,从第k+1个半波带开始,所有半波带发出的次波都能到达P点,把所有这些次波叠加起来,可得P点的合振幅为

img372

即不论圆片的大小和位置怎样,圆片几何影子的中心永远有光。不过圆片的面积愈小,被遮蔽的半波带的数目k就愈少,到达P点的光就愈强。变更圆片-光源之间或圆片-光屏之间的距离时,k也随之改变,从而也将影响P点的光强。

如果圆片足够小,只遮住中心带的一小部分,则光看起来可完全绕过它,除了圆片影子中心有亮点外没有其他影子。正如前面所说,这个初看起来似乎荒谬的结论,曾经被泊松当做菲涅耳论点谬误的证据提出来。但阿喇果做了相应的实验,证实了菲涅耳理论的正确性。

应用拓展

基于圆屏菲涅耳衍射效应的泊松斑成像技术,对光源成像所形成的泊松亮点位置、大小和亮度等信息进行处理,就能够获得光源的入射方位、波长,以及源点的速度等信息,进而可以实现对入射激光光源的方位和波长测量,以及对成像位置和源点运动速度的精确控制。进一步信息可查阅文献[1]。

思考题

1.圆孔衍射和圆屏衍射都会产生中央亮斑,有何区别?

2.光穿过圆孔,在圆孔的大小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图像如何变化?

3.“泊松亮点”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文献

王恩宏,胡以华,王迪,张发强.泊松斑成像特点及应用初探.光电技术应用,2007,22(2),32-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