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人口素质研究

西部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人口素质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说,要解决西部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退化和社会经济滞后等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化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曹明明)。

西部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人口素质研究

二、西部地区全面小康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传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面小康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说,要解决西部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退化和社会经济滞后等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及技术经济条件都滞后的前提下,立足自然资源优势,要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当前,西部资源加工利用程度低,资源破坏及损耗严重,开发活动较少顾及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模式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矿产资源方面。首先,应积极开发和引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先进适用技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益,不断降低破坏和损耗。其次,在自身积累和引进外部投入基础上,发展资源加工产业,延长资源利用的产业链,以期取得优势资源开发能带来的最大效应,使区域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真正能从资源开发中获取稳定而有效的支持。另外,做好资源开发与建设项目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以尽可能低的生态环境破坏及影响,支持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第二,水资源利用。要合理配置,增强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在农村大力推广农田节水灌溉,减少漫灌面积;工业生产上采用经济手段鼓励企业积极推行节水工艺,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型卫生洁具,加强供水管理。第三,土地资源利用。应根据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各类建设用地尽可能利用非耕地。在矿区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开发,恢复土地生产能力。

(二)产业发展模式

西部产业发展必须逐步实施清洁生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统一。首先,农业生产方面。西部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依然是很多地方最基本的产业类型。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实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模式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把农业和农村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看待,用生态农业代替传统农业。其次,工业生产方面。开展技术创新,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改造传统工业,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和资源消耗强度小的产业结构,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耗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使工业生产与环境相协调。提倡废物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同时,加速发展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依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促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生态环境的整治与建设。第三,旅游业发展模式。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奇异多样的自然风光,神秘丰富的地域文化,广泛分布的人类文化遗迹,发展旅游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开发模式是就地发展二、三产业的一种重要模式,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表明,旅游业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区域开放,加强区域与外部人员、信息的交流以及增加资金积累,提升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产业模式。不过,旅游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三)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首先,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西部地区多属生态脆弱区,这些地区的不合理资源开发,极易导致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等问题。在生态脆弱区应选择生态保护优先模式,该模式强调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放在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行动的优先地位。即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行为不能以危及生态安全为代价,而应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式适度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第二,加大防污治污的力度。要重点抓好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的综合治理。全面实行工业企业的排污达标,对达不到国家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整顿和关闭破坏资源、污染严重的各类小企业,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提倡使用有机肥,利用生物措施解决农作物虫害。第三,适宜生态保护。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生态保护对策。在河源地区应建立水源地生态保护区,限制人类开发建设行为;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应以生态移民为主,将处在生产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山区人口迁移出来,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产生的“压力”;在土壤侵蚀强烈、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黄土高原大力推广“生态购买”模式,即由国家出资,解决这些地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而当地主要开展“山川秀美”的生态建设,也就是推广“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的建设与保护模式;对存在沙化威胁的草原地区应控制载畜量,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在城镇和工矿区则应以污染和清洁生产为主(曹明明,2002)。(www.xing528.com)

(四)城市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实质就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小康社会。西部地区城镇化是实现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很多国家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在贫困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依靠城市化带动区域空间整体发展并最终使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城市以其密集的劳动力和极高的资金与技术集约度,容易获得发展的规模效益和技术经济效益,因此,在西部依靠城市的发展吸纳更多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都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化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曹明明)。

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但人口分布具有分散性,大量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问题。城市化可以使西部分散的农牧民向城镇聚居,从事非农产业,逐步减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是,以城市化促进西部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富有成效的城市化路径。由于西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生态经济型城市化路径是其最佳选择。城市扩展模式应该采取集约化发展而不是向外围蔓延发展,这样既能满足人口增加带来的住房需求,又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保存周边农村地区的绿色空间,让城市地面环境景观更接近自然。

(五)开发扶贫劳务输出模式

开发扶贫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经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发式扶贫关键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确立扶贫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实现环境好转的同时实现脱贫致富。西部地区贫困的根源在于当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异地开发通过人口与资源重新配置,有利于缓解迁出区的人口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人口-自然环境。但是开发移民要防止盲目性,以免造成迁入区生态系统的失衡和退化。

劳务输出模式是协调西部地区农村人地关系,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西部边远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不发达,大量过剩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对减轻人口压力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务输出应注重以下问题:一是要精心组织引导,变个人行为为有组织行为;二是要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三是要加强管理,面向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就业范围,增强竞争力;四是要重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生产生活问题,避免发生“后院失火,殃及前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