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人口素质与环境意识研究成果

西部人口素质与环境意识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环境意识已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截止目前,有关环境意识的定义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书刊上有30多个。但一般情况下,环境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境保护行为。王民提出环境意识组成涵盖: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自觉参与观。在环境意识的调查中,研究者已经对环境意识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

西部人口素质与环境意识研究成果

一、关于环境意识的理解

(一)环境意识的内涵

环境意识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术语及其所包含的现代环境意识的内涵却是崭新的。现代环境意识首先倡导于西方,英文词为“Environmental Awareness”。1968年美国学者罗斯(Roth)首先提出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其含义与环境意识含义极为接近。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具有环境素养的人所应具备的特征。随后,联合国将1990年确定为环境素养年(Environmental Literacy Year)。目前,环境意识已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环境意识首次在正式场合出现是在1983年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以后才逐渐传播开来,目前学界对环境意识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由于环境意识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存在着多种理解和定义,国内外学者均有不同见解。西方学者对环境意识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和观念对行为具有的导向作用。截止目前,有关环境意识的定义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书刊上有30多个。综合各方面专家的研究,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环境意识是在对环境知识有一定认知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对环境的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理觉悟。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程度;二是指在行为上有一定的自觉性。简言之,环境意识主要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为意识水平,即公众是否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以及认识的程度如何;“行”即行为取向,也就是公众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环境保护规则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行为选择。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是两个递进的层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二者的统一标志着较高的环境意识水平。

既然环境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特征,使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认识和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因此,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而环保行为也会反过来加深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使环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但环境意识与行为也可能相互分离,具备环境意识并不表明必定会有相应的环保行为,环保行为也不一定是环保意识的使然。但一般情况下,环境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通过强化环境意识来推进环境行为是比较理想的选择。(www.xing528.com)

(二)环境意识的结构

对于环境意识的组成,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根据对环境意识不同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环境意识组成主要按照三种标准来划分:①部分分类。即将环境意识划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大致处于相同层次上,彼此间以横向联系为主。②层次分类。如易先良等将环境意识划分为环境心理和环境思想体系两个层次,前者是环境意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环境意识的高级阶段。③混合分类。Hungerford等人将组成环境意识的诸要素大体分为三层,每一层中都包含了若干横向联系的组成部分。王民提出环境意识组成涵盖: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自觉参与观。并进一步提出了环境意识的四层次:知识、态度、评价和行动。

综上所述,本书赞成王民对环境意识组成的理解,即环境意识包括五部分:一是环境认识观:对“环境是什么,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等问题的认识;二是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解决如何看待环境的问题;三是环境伦理观:建立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应该如何去做”的问题;四是环境法制观:以社会法律规范的强制形式调节人们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过程中的种种具体矛盾;五是环境参与观:环境意识的落实环节,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环境意识的结构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有区别的。总的趋势是:环境意识结构的涵盖将会越来越全面,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

在环境意识的调查中,研究者已经对环境意识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其中,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组把公众环境意识分为环境认知、环境知识水平、环境评价、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水平和环境行为等层次。在实践中,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为确定环境意识的层次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因为环境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就是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主办的贝尔格莱德会议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按照培养形成过程概括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和参与等。本书参照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把环境意识分为五个层次(吕君等,2006):第一层次是感性认识层次,即对环境的直觉反映和认识;第二层次是知识层次,即对环境及有关问题的各种经验和科学认知;第三层次是态度层次,是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念,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第四层次是评价层次,就是有关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评价与参与保护的意向;第五层次是行为层次,即利用相关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和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