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与环境持续发展的一般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按照系统学的观点,从广义上来说,环境是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以及经济系统的统一体,由自然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与自然生态系统不相同的综合的人类生存环境;从狭义上来说,环境则指的是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包括非生命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如自然环境中的空气、阳光、土壤、各种矿产资源、各种生物资源等因素,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是生态环境。
张文学等认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物理与社会环境。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我们更多地关注自然环境,从环境经济学角度而言,我们更多地关心人文物理环境及形成并影响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但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我们更多地关注人文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社会学既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因素,也关心社会因素,尤其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环境问题。不过,本书重点关注自然环境,对于人文环境的内容涉及较少。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包括各种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资源一般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恒定自然资源和非恒定自然资源,非恒定自然资源又分为可耗竭自然资源和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前者包括矿产、能源等,后者主要包括各类动植物等生物资源以及局部的水资源等。
可见,我们在谈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时候,二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互重叠和包容的,只是研究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而已。比如,自然资源概念中,实际上包括了人类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而在自然环境的概念中,则包含了各类的自然资源。二者实际上可以统一在一起。从资源的角度来看,自然环境可以被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因为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支撑作用,同时提供了废弃物的场所,优良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也可以叫做环境资源,从而统一在自然资源概念之中。作为自然环境来说,自然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环境,因为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基础,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环境条件。鉴于此,本书在论述人口与环境关系时所指的环境概念,一般是指自然环境,其中也包含了自然资源。但在研究具体的环境问题或者资源问题时,分别对资源、环境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人口与环境的一般关系
要探讨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从人口环境系统的角度,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www.xing528.com)
1.人口环境系统特征
首先,人口环境系统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在人口环境系统中,人口与生态环境发生联系,除了通过人口自然属性外,根本的是通过人口社会属性(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人口环境行为等)。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本质特征就是人类能动地、有组织和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然而这种能动的改造又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进行过分干预,环境灾难将难以避免。因此,人口环境系统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其次,人口环境系统是人口和环境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人类本身就是环境发展变化的一种产物。而且,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再生产,这两种生产把人口和环境耦合成人口环境系统。第三,人口环境系统的基本矛盾是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人口发展对环境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环境系统满足这一需求的生产力和资源供给、资源更新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口环境系统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在人口环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其尖锐化。另外,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加,与环境系统调节和净化能力的有限性矛盾尖锐化,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导致人类对良好环境的需求与环境可能提供的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2.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动因
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动因包括:人口环境运动的推动、人口环境关系的调整和人口环境规律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在人口环境系统中,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有机融合而产生人口环境运动。人口环境系统运动,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同时,在人口环境系统中,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活动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这种联系的本质,仍然是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下进行,其运动形式和表现形式都多种多样。另外,在人类出现之前,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完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在人类出现后,其发展既受自然规律支配,又受社会规律支配,且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与环境相协调,否则会导致环境失调、恶化和社会各个系统的混乱(朱栋梁等,2000)。
3.人口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人口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是彼此作用,共存于一个复合生态循环中的。在环境和人口这个社会大系统中,环境对人口的作用表现为:人口的分布、迁移及其数量和质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区域环境条件。因此,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环境的综合资源供应能力对人口的分布和迁移起着重要作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则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区域环境条件、人口的构成、地域风俗及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都是其限制因子。人口是其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的统一体,人口数量受到制约的同时人口的外貌特征与体质也受环境的严重制约,环境条件差异促成了不同种族的产生。与此同时,在接受环境作用的同时,人类也积极地作用于环境。人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积极地改造环境。人类的改造活动使环境质量得以提高,并不断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更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人工生态系统,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类消极地破坏环境,使生态环境恶化。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使得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超强度开采资源导致诸多自然资源枯竭;各种废弃物的排放致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并诱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此外,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对区域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因人口的迅猛增长及城市化飞速发展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已开始影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的长期变化,并成为大规模改变环境与人口的重要“生态推动力”。人与环境共处于地球生态系统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适应于一定的环境,环境以其固有的结构及其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运动影响并制约着人的发展。在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演绎中,人是矛盾的主体,它需要依赖环境的物质供给和环境保障而生存发展,又可运用自身的能动性,通过认识环境及其规律来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人口与环境的有序耦合和有机协调。
4.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最基本范畴,就是环境人口容量。这一概念的提法有多种,如人口容量、经济(环境、生态、适度、最大)人口容量等,其出发点也各不一样。其实,对于人口容量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从经济与人口关系出发,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顺利和协调发展的人口容量称为经济人口容量。二是从人口与环境关系出发,在保证人口环境质量和可更新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一个特定的人口环境系统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称之为环境人口容量。这一定义强调两点:即环境人口容量以保持人口环境系统的平衡不被破坏为前提;环境人口容量是一种理想或适度人口容量,而非最大人口容量。
关于人口容量的定义目前有四种:一是国际人口生态学会的定义,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供养的人口大小。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的定义: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和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三是一些学者的定义:在一定环境下,一定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多人口数,亦称最大的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四是有些学者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出发认为:人口容量就是当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过程达到相互平衡和协调时的人口容量。朱栋梁等认为对于人口容量的理解应用环境容量更合理。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系统中,某动物种群能够生存的最大规模,也就是该环境系统所能支持这一种群的最大潜力。人口也与一般种群相类似,因而在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环境人口是指一个特定环境系统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不过,社会环境内容纷繁复杂,当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时,不可能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统统纳入,只能科学抽象,去掉社会环境因素,重点研究人口与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