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对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小康水平”和“小康社会”是中国的特有概念。根据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小康社会”是一个大概念、总概念。它包含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这两个概念,二者是“小康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展程度的本质反映。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四个基本点: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城乡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系统、全面和准确的诠释,分别对应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www.xing528.com)
就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的总体判断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以下重点:①从实现的程度看,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②从地区发展看,西部开发是重点。目前,我国贫困人口和刚越过温饱线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同时,西部落后的基础设施、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滞后的社会事业等,造成西部与东、中部地区实现小康的程度差别很大。③从结构转换来看,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首先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根据GDP增长和同期人口平均千分之八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增至3000美元以上,中国城市化水平届时应达到60%左右。其次,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且脆弱,第二产业技术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④从科技、教育、文化整体水平看,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重点。目前,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距离。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决策。⑤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可持续发展是重点。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不足,随着国家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可见,西部开发、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素质和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都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