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立至今已走过曲折发展的6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历史沿革

王 兰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完整表述和全面概括,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深刻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客观性、逻辑性、科学性、先进性,对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立至今已走过曲折发展的60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一党专制、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实践;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倡导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继承和发扬与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共事的优良传统,有力地推动了政党制度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在深刻总结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爱国进步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共同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偶然的,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党制度,其形成和发展必然受这个国家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

政党是资产阶级与专制统治斗争的产物,是推行民主政治的载体。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和引入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行的政党制度为共产党的产生做了前期实践探索和思想准备,打开了大门,开辟了道路。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刺激下产生的外源型、派生型的资本主义;同样,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也是从学习效仿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模式开始的。然而最初的多党竞争、议会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以失败而告终;国民党排斥异己、压制民主、一党专政的统治也被人民所抛弃;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就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政党制度之路。

在建党理论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然有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的必要性,“工人阶级这样组成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目标——消灭阶级。”《共产党宣言》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不仅要联合工人阶级的其他政党,而且要同其他进步阶级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在党派合作理论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要“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无产阶级政党在同其他政党的联合中,必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独立性,坚持对同盟者的批评权利。“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运动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党派合作的理论基础。

列宁非常重视争取联合其他民主政党。列宁在领导俄国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了马恩的这一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因此,无产阶级决不应该把其他阶级和政党看作‘反动的一帮’,相反,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尝试把布尔什维克党同其他党派的合作关系发展成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不但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多党合作思想,并在建立政权后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关系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各阶级的实际情况出发,自觉适应时代和革命实践,坚持联合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爱国人士,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共同创建并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深重的旧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受其阶级局限性的制约,不可能担负起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但它们又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从而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同盟军。在这一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受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影响,逐步在民主革命的实际斗争过程中建立了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明确表示要联合全国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进一步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的方针。与此同时,孙中山检讨国民党内思想上、组织上的严重不纯,也逐渐认识到与共产党合作的必要性。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共同的反帝反封建要求使两者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很快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不仅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毛泽东指出:“国事并非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并宣布:“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采取争取和团结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和影响下,民主党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多党合作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40年,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指出:在中国,“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争取中间势力是我们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极严重的任务”。同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部的组织和工作的指示》中规定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各党各派(国民党、第三党、青年党、社会党、救国会、职业教育社、生活教育社、乡村教育社)及各地方实力派,各种友军。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等,在重庆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接触,报告国内外政治形势,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各中间派的联合。

与此同时,在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建立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切坚持抗日,争取民主的人们的联合专政的政权,是包容多党多派的多元成分而组成的在民主政权框架内合作共事的新型政党制度的雏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统一战线政权建设方面的一个创造,也是对未来中国政权建设的运行试验。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阐明,“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内,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欢迎,并积极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一个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对促进全国解放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团结稳定,以及抗美援朝取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www.xing528.com)

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国各民主党派“现在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民主党派组织构成性质的明确认识。1979年10月,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将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方针充实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进一步表明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利益关系。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报告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合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提出了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的任务。

198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精神,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在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意见》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经验,吸取了国内政治风波和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教训,全面科学地阐明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明确提出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确定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总原则;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应当共同遵守的准则。《意见》成为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的共同行动准则和纲领。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我国政党制度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在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新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江泽民同志多次阐述了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指出确立适应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显著特征精辟概括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前提是共产党领导,核心是团结合作,目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与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这一政党制度反映了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大问题上通过民主协商形成科学决策,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准则,即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强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些重要政治准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团结合作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衡量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他还对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分析,指出了民主党派作为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一直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要求支持民主党派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参政党作用,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能力和水平。

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确立了更高的目标方向

一是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在2004年初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要认真总结多党合作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扎扎实实地把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推向前进。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党在新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使多党合作事业、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是制定和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提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突出了多党合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概括了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准则,明确了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

三是对完善多党合作提出新的要求。胡锦涛在2005年初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第三,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第四,要坚持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第五,要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他提出“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的全面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履行执政使命。各民主党派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开创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

四是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带有全局性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个方面重大政治关系,从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高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前景,明确提出实现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指导方针:“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胡锦涛关于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论断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当前民主党派成员已发展到70多万人,非中共党外人士担任全国各级人大代表18万多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35万多人;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县处级以上职务3.3万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渠道更加通畅、更加规范、更加有效。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国家发展进步目标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也同样如此。回顾这个理论的奠基、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每一步都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紧密相连。在实践的基础上理清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脉络,既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大大激发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政党制度实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党制度理论也一定会得到一个新的更大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