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文化与中国地域文化:城市与建筑研究

齐文化与中国地域文化:城市与建筑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人们习惯于把齐文化和鲁文化合并,称之为齐鲁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地域文化实际上指的是文化区。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虽两国仍然各有特色,但内部联系加强,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齐鲁统一的文化圈。

齐文化与中国地域文化:城市与建筑研究

第2章 中国地域文化与齐文化概述

DIERZHANG ZHONGGUO DIYU WENHUA YU QIWENHUA GAISHU

2.1 中国地域文化概述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的、地域的差异性。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所谓地域文化,即不同土地界域内的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这种文化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1]

本文的地域文化专指我国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2.1.2 中国地域文化格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区域格局开始形成。“其形成的原因是民族宗法制度的崩溃,在地理、民族、民俗等差异的基础上,区域文化开始出现。地理差异,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而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2]

应该说,最早形成的区域文化主要有齐鲁文化、秦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断向周边辐射,于是又相继出现了岭南文化、云贵文化、新疆绿州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关东文化、台湾文化以及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

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的地域性是从文化丛的产生到文化圈的建立,直至文化区的最后形成的结果。

文化丛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连接、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集合体。一个文化丛往往以一个具有内聚力的文化特质为中心,组合成一组相近的文化特质。例如吴越地区的民众最初学会了种植水稻,于是便出现了稻文化。随着稻文化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以稻的功能为特质的文化丛,如选种、播种、收割、加工、储存、酿造等,这就形成了稻文化丛。又如蒙古草原上的民族最初学会了驯马,于是出现了马文化。随着马文化的发展,又逐渐出现了马鞍、马蹬、马刀、马枪、马杆、马路,用马运输,用马进行战争,用马进行交易,等等。于是就形成了马文化丛。其他像农耕文化丛、畜牧文化丛、养殖文化丛等都是这样形成的。由于文化丛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发生的,这就为地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许多相类似的文化丛在地域上相连接,就形成了文化圈。所以文化圈是一个文化丛存在的地理空间。文化圈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文化元素在功能上是互相关联的,它包括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宗教等人类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永久性。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生存的,采集、狩猎、耕作、制作、娱乐、崇拜、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文化圈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域的人们自己创造的外部环境。

文化圈从地域角度来看,有大小之分。从大的方面看,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东西半球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圈,如汉族文化、苗族文化、中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从小的方面看,一个村落、一个家族、一个城邦,也可以称之为文化圈。我们所划分的中国地域文化既不是从宏观上,也不是从微观上,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一方面依据文化人类学的原则来划分,这个原则是人类在共同生活环境所形成的社会的、语言的、风俗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共同的文化特质即为文化圈;另一方面依据历史上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习惯分类,如齐文化和鲁文化,本来是两个文化圈,但后来通过不断地文化融合,便形成了齐鲁文化圈。所以人们习惯于把齐文化和鲁文化合并,称之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等也是如此。

我们所说的中国地域文化实际上指的是文化区。因为文化区不仅是一个文化的空间分类概念,而且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文化特质由代代不间断地传承、发展、延续下来。从世界范围看,作为历史传承的结果,东、西方文化区都延续了自己的特征。从中国范围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地域文化主要包括: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历经数载,迄今为止仍然保持着自己文化区的特征。特别是居民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带有明显的文化区域特征。齐鲁人的爽直、燕赵人的豪侠、吴越人的细腻等都具有区域文化的性格特征。

2.2 齐鲁文化概述

2.2.1 齐鲁文化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今山东省境内以泰山为界分为齐、鲁两地。山北称为齐,山南则称为鲁。周王朝封吕尚,即姜太公为齐侯,建都营丘(今临淄北),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为鲁侯,建都曲阜

“齐鲁”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国家概念,指先秦齐、鲁两国;二是地域概念,指古齐、鲁两国的地理位置。国家概念在前,地域概念在后。由齐鲁两国概念到形成统一的齐鲁地域概念有一个过程。齐、鲁两国在周初建国以后,虽在众多诸侯封国中为大国,但方圆仅有百里或数百里,不包括今齐、鲁地区。这一地区除了齐、鲁两国为大国以外,还有许多小国存在,在地理、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等诸方面,都各自独立,形不成统一的地域文化圈。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逐步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特别是齐、鲁两国的不断发展强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域内许多小国被齐、鲁吞并。地理上、行政上基本被这两国统一。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虽两国仍然各有特色,但内部联系加强,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齐鲁统一的文化圈。

齐鲁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诞生于鲁国,而东方的齐国文化是在融会了当地东夷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这两种古老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种文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2.2.2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先秦时期,其地位尤其突出。齐鲁文化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东夷史前文化,也就是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从地下发掘和文献记载的传说看,该文化极为繁荣,有一个系统的文化发展序列,居全国新石器文化的领先地位。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鲁、齐两国先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巨子在此地成批产生,称圣者如孔子、墨翟、孙武、孟轲,著名者如管仲晏婴孙膑邹衍、旬卿等不可胜计,百家之学在这里兴起,著名学者在这里云集。“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3]墨子之徒满天下。儒墨在春秋战国之际并称显学。稷下学宫集诸子百家的优秀人物不下“数百千人”,发议论,干世主,著书立说,学术空气空前高涨。这一时期的齐鲁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它不断吸收、融汇各家学说,发展变化,流传二千余年而不衰,且从未发生断裂,从未出现次生文化态,从而表现出儒学文化的高强度的稳定性和凝聚性、高韧度的传承性,以及异常强大的辐射性和包容性。

2.3 齐文化概述

2.3.1 齐文化的形成与高潮

1)齐文化形成的条件

(1)姜太公封齐

姜太公,又姜尚,字子牙。他辅佐周文王,助周灭殷,战功卓著,被尊为太公望、师望,武王尊为师尚文,因初封齐君,尊为太公。姜太公封齐建国之时,齐文化已基本形成。

(2)姜太公治齐

①依靠强力保卫政权。姜太公受封以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反对势力,如不尽快解决,就难以立足。

②以举贤尚功、因俗简礼为国策,稳定政治局势。

③因俗简礼,尊重当地百姓习俗。

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总之,太公封齐建国制定和执行的方针政策,使齐国迅速崛起:其政治开放,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国内形势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其经济政策解决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使工商业迅速发展;举贤才、赏有功,使齐国人才荟萃,智慧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这些政策不仅奠定了齐国长盛不衰的基础,也初步形成了齐文化的鲜明特点。

2)齐文化的形成

相对于文化史,齐文化是一种崭新的地域文化,但它的产生不是突变的,而是逐渐的。寻绎其踪迹,应该始于太公封齐建国及其所执行的治国策略。齐文化是姜太公对齐地原有文化进行理性选择后重建与创新而萌发起来的。齐文化初步形成的标志有:

①“因俗简礼”国策的实施,形成了齐文化重俗轻礼的传统。

②尊贤尚功,奠定了齐文化崇尚功利的价值观。

③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政策,开启了齐文化以工商求富的门径。

④崇力尚武,齐国兵学发展之源。

⑤以刑以赏,开法治之先。

3)齐文化的成熟(www.xing528.com)

桓公继位,任管仲为相,君臣共力,才使齐国强盛,从而使齐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齐文化成熟的主要标志有:

①管仲的治国学说的产生。

管子学说的形成。桓管时期,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特别是由于齐国继续了太公以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而全面开展了国际贸易,增加了与其他文化交流的机会,齐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了其他文化的成分,从而得到了丰富和充实,逐渐产生了以管仲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科学思想为中心的管子学说。这个学说不断丰富、发展、传承,至战国时期形成了管子学派,并形成了该学派的代表性著作——《管子》。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其中的重要代表是《考工记》的出现及应用。

4)齐文化的高潮

齐文化是在田氏取代姜氏政权后,发展成为高潮的。田齐取代的是经济发展、军事力量雄厚、文化发达的齐国姜氏政权。代姜后,特别是经过齐威王进行的改革,齐国的国力更加强盛,这就促进了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并形成高潮。高潮形成的主要标志就是稷下学宫的建立,其次是军事、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稷下学宫的兴建源于齐桓公,当时群雄蜂起,诸侯混战,各国都想一图霸业。由于士在争霸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各国礼贤下士已成风气。齐国独具卓识,设立学宫吸引学者。稷下学宫前后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所官办大学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以官学、私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启了封建官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办“育士”大学。它聚集了当时社会的精英,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这里也是学术繁荣的沃土和摇篮。大量文献表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几乎都在稷下留下了足迹,一些著名人物如儒家的孟子、墨家的伊文、阴阳家邹衍等各路著名学者都曾是稷下的先生。

稷下在学术上不拘一格,兼容并包,自由争鸣。一群时代的弄潮儿利用稷下的讲坛,共同创造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共同谱写了齐文化最辉煌的一页,也留下了“战国学术多出于齐”的美誉。

战国二百六十年,稷下存在了一百五十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列国文化学术中心,也使齐国几乎领导了列国文化的潮流,不仅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

2.3.2 齐文化的基本特征

齐文化的形成是东西文化长期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它不仅继承了齐地的土著文化因素,也融会吸收了西方周文化、商文化的特征,表现出齐文化形成后的兼容性、时变性、务实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以此有别于先秦其他地域文化。概而言之,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1)务实性与浪漫性

务实性是指齐文化注重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浪漫性是指齐文化思路开阔,富于想象。

(2)功利性与礼义性

这是就齐文化的价值观,功利性是说齐文化尚功利;唯利是求,但并不废弃礼义。

(3)开放性与兼容性

开放性是说齐文化不封闭、不保守;兼容性是说齐文化可以吸收其他各种文化,从而不断丰富自己。

(4)智慧性与变革性

智慧性是指齐文化充满哲理,富于机辩;变革性是指其不固守成见、不迷信旧说,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与之俱变,或说能与时俱进。

2.3.3 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精英文化。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军事强大、科技发达,沉积了以开放、务实、包容、变革为主要特点的齐文化。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齐文化与曲阜鲁文化和儒学文化与西安的秦汉文化、北京的元明清文化以及江南的士学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和格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回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作为产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齐文化,在齐地沿袭、承传与发展,至今已成为具有丰富内容的地域文化,在人类文化大家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无论其无形遗产,还是其有形遗产,都是人类的重要财富,更是我们后人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资源。

2.4 齐鲁文化特征之比较

山东乃齐鲁之邦,齐鲁同为东方之诸侯大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根基。但其文化间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有:

(1)齐、鲁文化人才观念的差异——尊贤与尊亲

齐国的“尊贤尚功”就是不计亲疏、出身、地位甚至国别,只要有真才实学,能为国家出力、立功,就可获得奖赏、任用。鲁国的“尊尊亲亲”只以是否尊贵为条件,将亲疏、出身、地位视为是否可用的标准。正是由于两国统治者执行了不同的用人方针,使两国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齐国发展为大国、强国,春秋时期称霸,战国时期称王;鲁国则由大国而逐渐变弱,早于齐而亡于楚。

(2)齐、鲁文化进取精神的差异——革新与守旧

齐桓公时代,管仲改革使齐国国富民强。以此,齐桓公在春秋称霸诸侯。鲁国自伯禽以后被周礼所束缚,不思变通,使得鲁国逐渐变小。

(3)齐、鲁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重利与重礼

齐文化中这种崇尚功利的特点,其积极影响有二:一是使能臣贤士辈出;二是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其消极影响则是容易引导唯利是图和追求奢侈思想的形成,从而导致整体力量的分散。鲁国由于礼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唯尊上是从,就很容易束缚人们的创造力,这样使人们养成了陈旧、依赖和不思进取的惰性;其积极影响则是培养了人民吃苦耐劳、礼貌谦逊、遵守章程等品质。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与鲁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联系在一起的。

(4)齐、鲁文化精神风貌的差异——尚武与尚文

齐文化与鲁文化,一尚武,一尚文,一文一武,在中国文化史的长廊中双峰并立、交相辉映,不仅显示了齐鲁文化之差异,也证明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5)齐、鲁文化学术上的差异——诸家争鸣与一家独尊

我国先秦时期的各种文化都曾经在齐国这块土地上吸收过营养,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文化奇观。鲁文化只有儒学一枝独秀,不过,这支独秀在历朝统治者的培植下,常开不败,影响中国历史二千余年。

本章小结

本章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中国地域文化基本格局入手,简要概述了齐鲁文化的内涵及历史地位,论述了齐文化形成、成熟与高潮不同阶段的不同标志,进而总结出齐文化务实、开放、变革的特点,最后对齐鲁文化中的两大主体齐文化与鲁文化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出五大方面的差异。

【注释】

[1]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 (5).

[2]《中华文化史》第404页.

[3]《史记•孔子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