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特征文化需求的规划策略: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基于特征文化需求的规划策略: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色空间环境的营造和社区功能的加强,将有利于各类文化要素的集聚,有可能成为南京地区现代文化、创新文化的中心。因此,南京软件园不仅应成为南京重要的软件和研发基地,也应当成为南京地区现代文化、创新文化的中心。

基于特征文化需求的规划策略: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6.4.2 基于特征文化需求的规划策略

从南京软件园主体人群的调研及分析来看,与一般科技园区相比较而言,软件园主体人群推崇创新与时尚、沟通与交流、精密与精致。因此,园区规划特色主要体现在功能、空间、文化与生态等方面的独特标志性营造,借助创新、文化、生态、宜居等多种动力因素来创造园区发展的永续活力,这主要体现在产业特征、消费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四个方面的特征文化需求。通过空间对策、文化对策、生态对策的规划策略,以期满足软件园主体人群的特征文化需求,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1)强调多功能创意组合策略

(1)多功能混合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软件园中一群相同或相关产业的公司、人才集聚,形成产业、企业、研发、创新等资源,通过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相互带动、促进共同发展。产业集聚是软件园发展的关键,对软件园的快速发展壮大将起到重要作用。南京软件园的产业文化特征表明,必须依据软件产业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积极推进软件园的功能优化和创新。因为,软件园的活力主要建立在多种功能聚集和活动混合的基础上,多样性的空间功能共生、互动有助于集聚效应的产生。因此,软件园的规划建设不仅要注重物质空间环境组合,更要注重为适应新的需求而对软件园整体功能的整合与优化,从而使软件园产生巨大的聚合力并吸引不同人群。通过良性循环促进园区经济发展与园区活力的不断产生和爆发。功能策划应结合培训、成果展览与展示、文化及学术交流等功能,与酒店、休闲、服务、主题旅游等多功能进行组合;兼顾特有功能和服务性配套功能的丰富和多样性,通过对功能进行系统化发掘和创新组合,使园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创造地区活力中心,达到产业集聚与创新的目标。

(2)用地基本内容

根据南京高新区产业转型的战略,软件产业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为促使软件产业在园区的进一步集聚,南京软件园用地内容应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软件产业用地组团。根据目前南京软件园的发展,产业用地发展主要有:以电力控制软件等为主的综合组团;根据动漫、游戏软件产业发展,组织以动漫、游戏软件等为主的特色软件产业组团;与大学、科研院所相结合的研究园区;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第四产业等为主的未来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一个集中的商务中心。商务中心功能包括:满足园区企业的商务交流;为总部经济发展留足空间;提供发展楼宇经济的集中场所;与地铁等公共交通的枢纽站点结合建设,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3)布局结构模式

南京软件园的用地发展模式应是土地利用的绝对集中与组团分布的相对分散,以交通廊道分隔,形成西北新区与东南老区两大片的“一带两片”结构。其中产业组团有机分布在两侧,中间是公共服务地带,中心区的两侧是生活组团,组团间尽量以绿带或水系分隔。公共中心以服务软件园为主,内容包括高新技术商务中心与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中心服务区贯穿新老两区(图6-15)。

img142

图6-15 南京软件园空间布局示意图

2)强调公共空间交流网络策略

(1)社会网络理论与公共空间交流网络

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的社会网络理论指出:①网络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向各种愿意与它联系的单位开放,以吸取外部有用资源并积极向外输出产品。②网络的本质是动态的,其基本功能在于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创新。从网络单元层面上看,为了获取创新所需的资源,网络将不断吸纳其他主体进行边界扩张,如碰撞中产生的某种新思想、共同研究的新成果等;交流使各个单元结成“网”,交流中又会产生“网”中新的结点;结点密度越大,则交流机会越多、越频繁;交流越频繁,则结点越多;结点越多,创新机遇就越多,最终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水平不断提高。③网络的交流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之间及各单元内部都存在着交流;网络的交流方式有正式的,如合同交易、展览会的参观洽谈、俱乐部的研讨会等。也有非正式的,如酒吧的闲谈、高尔夫球场的会面、高层人员的家庭聚会等。网络的这些特性,提供了比企业等级组织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创新可以在多个层面、多个环节中发生。

网络联结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相互之间通过网络连线使高频率、高强度的相互交流和接触成为现实。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是高科技园区发展成熟的最本质特征。因此,高科技园区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必须致力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培植,并为满足这种需求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从而激活网络中各结点,推动各结点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强化其间的网络联系,最终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园区获得蓬勃发展(王佐,2010)。

因此,在软件园的空间规划中如何创造更多的交流空间,激发人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网络理论提示我们,多功能空间聚合在一起,有利于创造具有活力的空间效能,促进交流。想法和理念的交流可以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从而产生创意,使园区发挥孵化器和激发器的功能。

(2)主题文化品牌

分析南京软件园主体人群的行为文化特征,其主要特点包括活跃的创新研究活动、频繁的相互交流、为这些活动服务的创新环境。这要求南京软件园应努力建成创新型园区,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南京地区工业产值重要的贡献地,应强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形成现代特色的文化品牌环境。建设现代文化意味着开放、交流、融合、创新等。一是通过丰富健全的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现代文化的形成和根植性,促进形成创业与创新的软件园区精神与价值观,最终形成高尚的社区生活品位;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和鼓励现代文化氛围的形成。

特色空间环境的营造和社区功能的加强,将有利于各类文化要素的集聚,有可能成为南京地区现代文化、创新文化的中心。因此,南京软件园不仅应成为南京重要的软件和研发基地,也应当成为南京地区现代文化、创新文化的中心。

(3)空间环境品质

空间环境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内容。硬环境指交通、市政设施、生活设施等各类设施,软环境指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信息环境、人文环境和孵化创业服务体系等。软件园空间环境的品质建设应围绕创新文化来构筑,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主要包括:

第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园区生活服务区的商务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及园林绿化建设,包括: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启动主题绿化工程,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和质量;不断完善以物业管理、交通等为重点的配套服务体系等。结合产业开发,加快住宅配套,建设高档品牌住宅,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为未来软件园空间拓展提供良好基础。

第二,加强软件设施建设。重点是强化园区管理制度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处理好区域行政管理与高新区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园区管理制度;建立科技产业化创新体系,在加速创办各种类型企业孵化机构和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以企业孵化服务机构为核心、创业资本市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服务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产、学、研、资、介、贸等方面相互融通,有机结合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园区改革步伐,加大在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力度,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规律,完善软件园的发展机制;推动园区企业制度改革,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规范化、现代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

(4)公共空间系统

空间建设上,应形成网络化的园区公共空间系统,为园区的创新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开展城市设计引导与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编制,开发建设应从有利于建设整个园区的空间环境景观结构着手进行,强调环境的舒适和安全,并与周围环境如老山、水绿体系等互相呼应,并在适宜位置布置高层建筑;加强街道景观设计,保证建筑间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强调体现园区的景观,并尽可能地从红线退让提供更多的公共性开放空间;保证建筑间通透性和协调性,强调建筑组群之间形成局部开敞空间,建设建筑之间的共享空间;保证步行环境的连续性和舒适性,结合街头绿地形成有点、线、面组成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和连续的步行体系。

3)强调社区服务功能策略

(1)主要用地性质

分析南京软件园主体人群的消费文化特征,可见其主要特点包括:追求高档与精品化的消费生活、简洁与互动式的消费习惯以及更多的社会生活服务要求。因此,南京软件园的用地既与城市用地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许多特殊的用地性质需求。这主要包括:

第一,商业化服务设施中将以大量的休闲服务与精品购物为主。由于南京软件园南侧的桥北地区有城市片区级商业中心,因此南京软件园内的商业服务应定位于社区级商业中心。但它与一般城市社区商业不同,其商业用地应以精品高档购物为主;同时,其金融用地及咨询业用地与商务中心结合,类型更加齐全;服务业以休闲高档服务为主;旅馆用地以较高星级宾馆建设为主。(www.xing528.com)

第二,考虑到消费习惯要求。这里拥有较大量的混合用地及适应高新技术人员的住宅用地,包括为高级技术人员提供的酒店式公寓或单身公寓、以适应网络社会与创意产业生活服务要求的SOHU式住宅等。

第三,考虑到服务的社会化要求。除大量的休闲服务与社会生活服务外,还包括各类研究与生产服务,其中应有与大学或高等研究机构的互动服务需求。将生产用地与研究用地结合,提高未来园区R&D比例,因此,在软件园区的规划中应规划有大量的研发及办公用地。

总之,与城市用地相比较,南京软件园用地规划上应增加部分中类或小类用地,以适应软件园特殊的生活与生产消费需求。主要有:居住用地中布置酒店式公寓或SOHU住宅;公共设施用地中增加商住混合用地;产业用地中增加研发办公用地;仓储用地以物流用地为主。

(2)相互比例关系

南京软件园城市功能配套与一般城市区域不完全一致,根据用地性质分析,内部会有一些与软件园本身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用地,同时由于消费需求的特殊性,这些用地的比例与建设指标与一般城市区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软件园的用地结构比例关系既有与城市相同的地方,也有与城市不同之处。

根据现行国标,城市用地主要分九大类,其中T、S、U为基础设施,按照城市化发展要求,这些用地比例与城市应一致。C为公共设施,如果按照一般城市化配套要求,也应该与城市一致,但需要看到,由于软件园的特殊要求,除有大量商务交流外,还有一些高档社会与休闲服务业存在,因此公共设施的比例会大大上升,其中主要用地应是商务服务、文化与娱乐休闲服务等。D作为特殊用地,与城市化及软件园人群消费要求没有影响,不作分析。

在剩余的R、M、W、G四大类用地中,R(居住用地)中由于大量高密度的酒店式公寓与SOHU住宅的存在,用地比例会大大降低,但考虑到主体人群的需求,人均指标与城市并没有太大差别,考虑到单身高收入人群存在,实际人均指标应接近城市上限;M(工业用地)比例会增加,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W主要为物流用地。G为绿地,其比例将提高,一方面是生态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高休闲服务比例的要求(表6-14,表6-15)。

表6-14 现行国标城市用地指标

img143

表6-15 建议南京软件园用地指标

img144

(3)基本分布安排

综上分析,南京软件园的各类用地安排是:集中布置公共中心,里面除有园区商务服务中心和高档社区商业外,还应该有文化会展、体育与公园设施等;在中心区靠近商务与体育休闲的地方,安排高档宾馆与酒店式公寓、SOHU住宅等,外围是一般城市社区用地,物流用地布置在交通便捷的位置;在生活区内布置社区中心或综合服务区,提高绿地比例。

4)强调空间品质品牌策略

(1)总体形象定位

分析南京软件园主体人群的心理文化特征可知,其主要特点包括:追求高端技术、强调精密与细致、求新探索的精神。这些独特的心理文化将对空间等外在品质产生暗示,这里主要包括:首先是对技术与创新形象的外观要求,产生诸如更为现代化的密集建筑景观区域;其次是对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宜人要求,强调个体环境的高质量,部分产业(诸如创新创意等高端技术)还可能会对低层、低密度的工作环境产生需求;第三是强调总体形象的特殊性与可识别性,要求工作与生活区域的鲜明特征。这些心理上的暗示使软件园的外在形象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调研发现,主体人群普遍对南京软件园的外观形象不满,说不清软件园的形象特点(图6-16,图6-17)。

img145

图6-16 关于南京软件园的形象评价统计

img146

图6-17 关于南京软件园的印象统计

因此,根据心理文化特征暗示,南京软件园的总体形象基本定位应是:具有先进技术特征与追求的创新型园区、精致高档的高科技城市社区。

(2)总体空间特征

按照定位要求,南京软件园的总体空间特征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具有特定产业园区的空间特征。软件园是软件研发、开发集中的特色产业园区,与一般工业区不同,其产业门类较高,属于知识密集型地区,这又可能衍化为两种空间建设模式:一是以知识与人才高度密集的楼宇化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密集的高层建筑工作场所,多个企业集中在一起,从而产生极高的地均生产总值;二是以特殊研究为主体的企业,需要大量的配套实验用地,特点是低层低密度建设区域,空间利用上甚至接近于村庄,但一样产生较高的地均生产总值。另一方面是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城市空间特征。南京软件园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桥头堡,又是城市化建设的先导地区,内部集中了高科技的技术人才,空间建设上也会有很强的城市化特征。与普通城市化社区不同,软件园的服务设施应具有较高水平,主要由于其服务人群的消费能力与文化程度较高,对空间与环境品质要求也相对较高。

(3)企业形象塑造

作为南京软件园建设的主体,企业形象对于园区的整体形象塑造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南京软件园的空间品质要求,企业需要大力推进创新文化的建设,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需要塑造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提倡竞争、追求更高的技术,推进技术与产业革命。因此,为反映这种创新追求的特征,形象建设上应包括:一是促进创新标识建设,开展具有软件园特色的CI(企业形象一体化设计)建设;二是加大创新研究力度,提供信息平台快速推介各类创新技术与产品;进行公共宣传平台搭建,传递企业的创新活动发展与形象建设。

【注释】

[1]可参见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中的“中国精英调查”(http://news.sina.com.cn/c/2003-12-02/17062264057.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