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竹园区理念与启示: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新竹园区理念与启示: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惠的扶持政策台湾地区政府对新竹园区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扶持主要体现在税收、资金、人才三个方面。

新竹园区理念与启示: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4.2.3 新竹园区的理念与启示

新竹园区在创建之初的条件并不优越,但在发展中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奥秘就在于新竹园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形成了创新的观念和风气,建立起了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创新是新竹园区长盛不衰的真正奥秘(钟坚,2001)。因此新竹园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形成与模式值得探讨。

1)留学生的桥梁与中介作用

新竹园区的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与它和美国硅谷所建立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台湾的海外归岛留学生及他们所建立的跨国团体所形成的。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美国硅谷的一些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其生产业务进行外包,而台湾地区刚好符合了劳动力成本低的要求,因此硅谷的技术和资本开始向新竹园区转移,到了90年代这种联系就更为密切。因为新竹园区逐渐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了与美国相似的生活环境,并在政策的制定上为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台湾留美工程师从硅谷返回台湾(图4-11),有的创办技术公司,有的设立美国公司的分支机构,还有的就职于本地公司或者为台湾蓬勃发展的技术团体提供专业服务。这些留学人员不仅把大量的技术、资本及管理经验带回了岛内,更重要的是这些留学生在美国建立的跨国团体活跃在美国与台湾之间,他们所建立的人员之间的频繁来往使最新的技术、资本及管理经验传送到台湾(钱颖一,2000)。同时提供商业联系,从而使其接近在美国的尖端技术知识和前沿市场。与硅谷的密切联系,尤其有助于解释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的生产商如何能够不依赖他们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客户进行技术创新。

img76

图4-11 1976—1997年间自美归台人员数

国际技术团体的发展也使硅谷与台湾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和技术主要在日本和美国,由于跨国公司寻找廉价劳动力便转移到台湾。这种单向流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变成更为分散的技能、技术和资本的双向流动。今天,硅谷与新竹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太平洋两岸的大公司部门,还有个体投资者、企业家和中小企业(SME)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合作。新一代的风险投资商和专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连接着两个地区分散的基础结构,因此,虽然台湾已不再是一个低成本的区位,但是本地制造商在全球技术的份额仍不断增加(Saxenian and Hsu,2001)。

2)台湾地区政府的主导作用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科技园区,政府在新竹园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乃至整个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无论是对园区的投入、政策的制定,还是管理与服务都为园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良好的产学研关系

在新竹园区的区域创新系统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当局对产学研关系的构筑和推动。在酝酿创建新竹园区时,李国鼎先生就提出创建未来台湾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1973年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其使命就是承担应用研究,加速台湾地区的产业发展。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台湾地区的产业利益为目标、扫描、跟踪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通过技术的联合开发或授权来进口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并在园区企业的项目合作中利用这些新技术,最终通过产品、设备和技术诀窍来推动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研院)设有特殊的spin-off模式与人才扩散的机制。自成立以来,员工转变为各界人数共15 877人,其中企业界12 778人、政府651人、学术界1 652人,可见其中80%左右的人扩散到企业界,而电子方面的人员占四分之一左右。20世纪80年代,台湾企业产品设计的概念较为薄弱,半导体晶圆代工背后的意义是推动了企业自行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造就了新竹半导体产业的世界地位,工研院被称为新竹区域创新的推动引擎。

工研院近年来推动开放实验室及工研院创新育成中心,自1996年开放实验室成立后,已有4 000人次使用,累计进驻厂商共176家,协助91家新公司成立,累计实收资本额超390亿元新台币,29家企业进入新竹园区,开放实验室的意义就是推动企业与工研院的互动,释放工研院力量,企业可以学习自行研究发展。

在新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中,常常是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的顶尖学生在留学海外回来后,带着关键技术转任至工研院,再领着研究成果到园区创业,这是新竹园区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模式。曾有学者研究指出:工研院院友在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下,累计营收总额达2.2兆亿元新台币,累计净利达4 000亿元新台币。新竹园区与工研院的关系是:工研院提供了专业人才、技术和信息,与园区厂商产生共生效应,发挥外部经济效益。工研院的投入与园区的表现有5—8年的领先期,其乘数效果非常明显:工研院每投入1元,会有10.77元的营收与2.01元的净利。

(2)完善的基础设施

园区内分为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高校等设施,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是一个完善的小社会。园区绿化用地一直保持较大的空间预留,绿化用地占园区总面积的比例大概在3.7%,从可比性看,新竹的绿化园地与日本具有花园式园区的筑波科学城水平相近。

(3)优惠的扶持政策

台湾地区政府对新竹园区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扶持主要体现在税收、资金、人才三个方面。

在税费方面,新竹不同于硅谷,政府在园区的建设中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园区规定如下:①新办企业在9年内可任选5年免征所得税,5年后每年营业税所得不超过20%;②进口机电、设备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增值税,5年后税率较其他企业低;③外商可以在园区合资建厂,若以技术投资作为股份则最高可占总投资额的25%;④对有技术但缺资金的外商如经审核该技术是台湾急需引进的,银行可提供低息或无息短期贷款;⑤对符合条件的新办企业可最高提供49%的风险投资。

在资金方面,新竹主要依靠政府设立的多项科技基金和科技奖项激励企业,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活动,而风险资金的作用并不明显。为了鼓励园区厂商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园区管理局每年提供创新产品奖,并提供“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和“研究开发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奖”。台湾当局每年对创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额的20%以上。如园区内星通电子公司,在创业期的前5年内,企业没有利润,主要依靠政府对企业的资助生存。5年间,该公司共获得政府的创新补助10件(每件为新台币100万—500万元),主导性创新补助4件(每件为新台币1 000万—1亿元),民间科技专案1件(每年为新台币1 000万—3亿元)。园区对高科技企业大量无偿的投资是新竹园区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奖项等已成为园区科技产品提升技术竞争力的重要资源。(www.xing528.com)

在人才政策方面,新竹园区有关人才政策的制定不仅为吸引本地的人才做出了贡献,更为吸引大量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做出了贡献。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单价最高可达总投资额的25%,园区规定:①入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科技人员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的奖励;②台湾当局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③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4)高效的管理服务

新竹科学园区的管理分为二级管理。一级是在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设立工业园区指导委员会,一级是科学工业园区指导委员会下设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园区指导委员会由台湾地区“经济、财政等六部次长”,以及“国科会”副立委、若干专家组成,负监督、指导及决定政策之责,从宏观上对园区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其任务是:①园区引进科学工业的种类及优先次序的审议;②园区内投资及技术合作申请案件的审定;③园区新基地设置地点、范围及其开发规划的审议;④园区重要法规拟订的审议;⑤园区科学工业参加投资等的审议。

科学工业园区指导委员会下设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主要功能是负责科学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执行科学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执行科学工业园区管理(“一站式”管理)业务,办理园区营运工作,引进高科技产业,对园区内的厂商提供单一窗口各项配套服务(“一条龙”服务),以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环境并提升厂商的竞争力。园区管理被赋予对园区内的税务、海关、邮电、电力、供水、金融警察、地政等部门的指导、监督之权,便于对园区各事务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图4-12)。

img77

图4-12 台湾地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组织架构

由于园区指导委员会将各个相关部门“次长”包含在内,有助于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同时委员会又聘用一批科技专家当参谋,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园区管理局负责办理园区日常事务。两级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同时因台湾岛面积不大,决策链条相对短暂、信息损失率低、决策有效性高,使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新竹园区高效的管理与服务为园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的管理已经形成了三大特色,这就是: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为前提,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园区的发展而制定。在服务方面,园区管理局通过设置单一窗口的综合服务来为企业提供业务广泛的服务,包括与“经济部”工业局、“国贸局”、“商业司”、投资业务处,“内政部”营建署、地政局、劳委会、“环保署”等部门相关的业务,这样凡是园区企业要向政府办的各种手续都可以集中在管理局完成。此外良好服务理念的树立促进了园区的发展。首先是为园区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亲切的服务,从而建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其次是高品质的服务观念,新竹管理局追求“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的目标,他们要求“小地方做得很好”,“小地方做好才体现了园区的整体的服务品质”(廖建峰和李子和,2004)。

此外,台湾当局及园区管理局十分重视园区的法规建设。园区选址未定,法规则已开始制订。早在1977年9月,“国科会”就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律师成立园区法规工作组。以“优惠”、“便利”为原则,以增加岛内外人士来园区投资的吸引力为目的,经过多次酝酿,于1979年7月27日正式制定公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又相继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条例,其中《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等经过多次修订,使园区管理做到真正有法可依。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易的行政管理、便宜的建厂成本,只要有创意,不必靠关系,人人都可以进入这块园区追求成功的美梦。”(钟坚,2001)“园区能招徕许许多多海内外人士投资,其最大魅力在于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单一窗口的设置。有了这个窗口,对于长期居住海外的创业家,或是一句中文都不会的外国人,所有的事情都能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办妥,省却了耗时、费力又繁冗的申请流程,“做起事来实在太简单了!”[8]

3)传统文化与异域先进文化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新竹园区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数典思祖”“不甘夷化”“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成为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大量留学国外的优秀人才和成功华人回归本土,积极投身于新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仅为新竹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文化,更为新竹带来了信息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导入岛内的这些异域文化不仅从园区内公司的组织结构、公司的文化影响着新竹园区,更以对创业者及员工的影响而影响着新竹园区。其次,传统的中国文化“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成为一种坚韧的企业家独立创业精神,这种鼓励创业和开创精神成就了大批知名企业和企业家。具有开创精神的台湾人在每18人中就有1人创立公司,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均公司密集度(萨顿斯坦·罗斯,2003)。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更激发了台湾人的创业热情,随着新竹园区的建立及良好的创业环境,许多能人志士在园区投资创业。这种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者来新竹园区。第三,“奉献、勤劳、自律、自强”的中国特色文化,在以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为主的新竹园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高新技术的加工制造要求追求产品质量的高品质、高精度,这就要求生产工人具有极强的纪律性、忍韧性,因为很多工序都要求极高的精确性和重复性。中国特色文化使新竹产生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这也是台湾集成电路保持世界高生产率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中国独特的家族文化和关系网成就了台湾独特的社会融资关系和家族企业文化

另外,新竹园区具有浓厚的同业公会文化。成立于1983年的“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工业同业公会”是园区厂商间及厂商与当局之间沟通的桥梁。目前辖有企划、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进出口保税作业、环境保护、工业安全卫生、智能财产权、职工福利会、水电供应、专业秘书、NII、有线视讯网络管理、工业工程、公关、南科厂商计15个专业委员会、子会及联谊会,肩负厂商与厂商之间的事务沟通、协调、意见整合以及配合管理局进行各项业务的推进、信息传递,对外也扩大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升整体园区形象。

4)技术创新

张忠谋曾指出“创新既是台湾集成电路公司的策略,也是文化,更是命脉”。曾任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局长的王弓博士认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最大的特色在于具有创新的能力,包括创新的制度和环境。创新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长盛不衰的真正奥秘。

研发经费的投入和专利授权数是考量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最重要参数。从图4-13可知,新竹园区历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由1988年的19.28亿元(新台币)持续增长至2001年的482.43亿元新台币。在2003年投入的589亿元(新台币)研发经费中,集成电路产业以468亿新台币为最多,约占园区研发经费的79.46%;计算机及周边产业71.72亿元为次之,约占12.18%;生物技术产业2.46亿元为最少,仅占4.18%。从各产业研发经费的增长幅度来看,各产业均有增长。但比较2001年与2000年,光电产业的研发经费增长率最高,为38.45%,集成电路产业增长率次之,为21.95%。

图4-13是园区历年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重。从该图可知,园区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总体上略呈上升趋势,基本保持在5%—7%,远高于台湾制造业的一般厂商1.3%左右的研发投入比重。园区研发经费投入在台湾地区研发经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见,台湾新竹园区厂商研发经费投入的力度之大。在2001年的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重中,各产业中以生物技术产业(21.79%)最大,集成电路产业(6.17%)次之,计算机及周边产业(3.42%)最少。从增长幅度来看,集成电路产业为23.66%、生物技术为23.54%、精密机械为23.25%,计算机外设、通讯产业、光电产业的研发经费占营业额比重的增加幅度较小。

img78

图4-13 新竹园区历年研发经费投入示意图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快速提升了新竹园区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国际竞争力。2003年,新竹园区拥有专利授权数3 026个,同比增长12.6%,平均每家企业有8个专利,每千人拥有专利数29.7件,每亿美元的研发投入的专利产业数为173件,高于美国硅谷地区,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被授予专利数为2 426个,占到全部专利的78%。如此众多的专利技术使新竹成为世界上专利最为集中和人均拥有专利最多的科技园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