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硅谷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硅谷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硅谷地区人均收入约7万美元,是美国全国人均收入的两倍。表4-1近年来硅谷地区GDP总值1999年,由硅谷引发的美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次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硅谷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4.1.1 硅谷的创立及发展

硅谷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核心,不但引发了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新科技、新财富、新生活方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基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且更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其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崛起,也将继续引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1)硅谷的创办

在18世纪之前,圣克拉拉谷地和旧金山湾区是一片无人碰过的处女地。1769年,西班牙探险者开始涉足该区域,后西班牙军队进入并垦荒发展农业,使该区域逐渐成为农业、水果高产区。1777年,移民开始进入圣克拉拉谷地。1849年的淘金热,使圣克拉拉谷人气渐旺。1850年,美国成立第31个州——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为州政府所在地。1874年,曾担任加州州长的利兰·斯坦福为了寻找一块休闲退隐之地,在帕洛阿尔托建立了第一个养马场,以后不断圈地达8 800多英亩。1884年,斯坦福为纪念在意大利游历途中染伤寒而死的儿子,许下了要把加州的孩子当做自己孩子对待的承诺,为此捐出了其在帕洛阿尔托的庄园、马场和2 100万美元,办起了当时被称为“乡村大学”的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邀请了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福莱德里克·欧姆斯泰德(纽约中央公园和旧金山门公园的设计师)来设计校园。校园中央是罗马复兴式拱形廊柱庭园,周围的教室是采用黄砖红瓦——17世纪西班牙传道堂式的建筑,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和学术气息。并建有小利兰·斯坦福博物馆罗丹雕塑园和几千米长的柳林大道,奠定了斯坦福大学校园景观的基础。在已往从商过程中,斯坦福曾与众多美国名校毕业生交流,发现他们所学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因此,他要求斯坦福大学构建“培养有益于自我成功和在现实中有用人才”的办学理念。1891年10月,斯坦福大学正式开学。第一期招收了440人,第二期招收了559人,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加州伯克利大学招生规模。此后,斯坦福大学不但面向加州,也面向世界招生办学。

斯坦福“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先驱教授们的广泛认同,这一准则为校长及教授们所执行。他们开启了课堂授课与实践、实验室与书本知识并得的先河。学校允许教授们在大学教书的同时兼当企业顾问,以便与同行业内的企业界和商业界的精英们建立密切的联系及合作,使他们知道现实世界的发展和需要。硅谷百年来的创新和成功都与这样的校风密不可分。

20世纪初期,旧金山湾区逐渐成为美国海军和空军的研发基地,建立了一批专门研究、生产军事用途的无线电通讯器材产品的企业。1909年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广播站在旧金山诞生,后来斯坦福大学一校友购买了这个专利,并于1912年在帕洛阿尔托成立了研究广播技术的联邦电报公司,不久该公司首发全球无线通讯系统。20世纪30至50年代,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因此,一些大公司纷纷来硅谷设点,使硅谷成为美国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

二战结束后的斯坦福大学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教授工资很低。1950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E.Terman)考虑到斯坦福大学占地广阔,决定利用这个资产建立斯坦福工业园,这是世界高科技园区的始祖。斯坦福工业园创办的初衷是为了将大学的土地转化成资金,但是斯坦福大学董事会禁止出售8 800英亩土地中的任何一块,因此特曼决定以出租的方式来获取资金。特曼划出学校里的300公顷土地,按照严格的技术水准要求,以企业应用电子技术的先进程度及其与大学是否紧密联系为标准,以较优的价格将土地出租给公司,最初的出租期限定为99年,后改为51年。斯坦福工业园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机构,并制定了一套建设规范,工业园内部保持统一面貌,公共服务设施由帕洛阿尔托镇的行政当局负责。

1951年,专门生产雷达部件的瓦瑞安(Varian)公司(其创始人为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第一个与斯坦福大学签订5年租赁合同并于1953年迁入工业园,该公司当时简陋的房屋被称为硅谷的第一座建筑。随后,特曼教授以538美元贷款给1938年成立的惠普公司、柯达公司以及通用电子公司等陆续签约进入工业园。1954年,斯坦福大学创立“荣誉合作方案”,为工业园高科技公司全职雇员提供业余时间研究生进修课程,其中早期迁入工业园并签订五年租赁合同公司的雇员还可减免学费。斯坦福大学工业园与工业园的高科技公司形成了良性互动,工业园吸引了大批学术人才和创业能手,使工业园成为一种将大学的研究室和公司联系在一起的手段,使斯坦福大学置身于美国微电子工业和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集散地,从此成为世界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源点。

2)硅谷的发展

硅谷从1950年创建至今只有60余年的时间,可它却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神话”,标志着一种新经济时期的开始。1950年它还是一个小乡镇;1990年后,圣何塞已经赶上了旧金山,成为加州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洛杉矶和圣迭戈;1997年,硅谷上市科技公司的总市值高达4 520亿美元,占美国高技术市场总价值的37%;1998年,硅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 4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左右,相当于中国GDP的25%左右;2008年,硅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高达37 0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6%左右,比全中国的GDP还略高(表4-1)。2010年,硅谷地区人均收入约7万美元,是美国全国人均收入的两倍。

表4-1 近年来硅谷地区GDP总值

img57

1999年,由硅谷引发的美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次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硅谷的电脑和半导体的生产制造几乎占了美国工业成长的半壁江山,每年创造5 000个就业机会及5倍于美国薪资的平均成长率。硅谷注册的专利数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本土、德国日本。硅谷以每天几十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成果而确立了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在美国,唯一能跟硅谷传奇成就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华尔街金融中心,然而金融危机已使其神话破灭。曾经引领风骚一时,被誉为制造业经济重心底特律工业重镇,就算集结了所有汽车业及供应商的市场总值也不过是硅谷的20%左右。如此惊人的经济成就,让硅谷成为世界的焦点、亮点。根据钟坚(2001)的发现和总结,硅谷的发展成就主要有以下四点:

(1)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60多年来,硅谷集聚了一批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公司,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甚至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袖地位的本土大公司,这一切都源自于内燃引擎引发工业革命后的最大发明——电脑科技。加州硅谷101号高速公路沿线聚集了万余家电子通信软件公司。如惠普公司(HP)、英特尔公司(Intel)、国际商用仪器公司(IBM)、苹果公司(Apple)、网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甲骨文公司(Oracle)、雅虎(Yahoo)等世界级的大公司。硅谷也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天线,不仅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如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等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而且还有不少世界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在这里落户。2010年,硅谷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80家;全美100家发展最快的高科技公司中有40家在硅谷;美国加州软件产业全美领先,全加州约有6 500家软件公司,其中半数以上集中于硅谷,其高科技产品出口已占全美的30%以上。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和公司也在硅谷纷纷出现。目前,硅谷在生物及生命科学、医学、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研究也是全美领先。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影响,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创业和投资活动仍很火热。2007年,硅谷“生命科学”的创业投资达91亿美元,创业公司达862家,占全美创业投资的31%。硅谷已成为世界“生物科学”高科技产业的中心,在克隆人体胚胎、抑制肿瘤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群,上市公司近百家。统计显示,近200家生物工程公司不但已经为硅谷提供了近6万个就业机会,而且正在追赶网络信息技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再生能源领域,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及由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在2007年为美国经济做出了200多亿美元的贡献。在硅谷,无论是老牌的高科技公司还是风险创投公司,近年来都不断地加入太阳能工业。尽管目前太阳能产业规模仍处于初始阶段,但根据2008年《硅谷指数》报告,2008年硅谷吸引的“清洁”技术风险投资比上年猛增94%,达到19亿美元,占美国当年“清洁”技术风险投资总额的30%左右。2005年以来,“清洁”技术产业在硅谷地区创造的就业岗位增长了23%,仅2008年就增长了9%。

硅谷网络组织的负责人汉考克指出:硅谷经济发展曾经历多次经济衰退的考验,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精简国防工业、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碎等,都给硅谷带来了严峻挑战,但硅谷每次都能采取措施从挫折中奋起。方兴未艾的“绿色”经济,使硅谷正成为吸引“绿色”技术创新的“磁石”和太阳能新技术发展中心,这些新技术及其创造的就业岗位也许有助于抵消经济危机给硅谷带来的冲击。汉考克认为,硅谷在应对经济衰退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能够发挥独特作用[1]

近几年,硅谷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硅谷主要的七大产业集群(表4-2)中,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的企业数量最多,从业人数次于电脑信息和软件产业,成为硅谷的第二大产业集群。创意和创新服务业还是过去5年间硅谷从业人数唯一保持持续增长的产业群。同时,创意型人才还渗透到硅谷各行业中。硅谷的“创意先锋”不仅仅包括艺术家或其他的专业工作者,硅谷地区绝大部分就业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以硅谷所在的圣克克拉郡为例,62%的非技术工人和70%的技术工人的工作中都要求具有一定量或大量的创意。(www.xing528.com)

表4-2 硅谷主导产业集群

img58

(2)世界高技术人才高地

目前硅谷集结着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人才多达100万以上,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有40多位,占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拥有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约1 000人,占美国两院院士人数的23%;有7 000多名自然科学和理工科专业的博士(约占加州博士总数的六分之一,而加州人口是美国受高等教育人口密度最大的州);拥有大学以上文凭的人约占总人口的41%,61%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所占人口的比重名列全美国第三。这些数据表明,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才的聚集地、高质量的人才库,堪称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作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创新和创业活动中心,硅谷像磁石般吸引着全球的高科技优秀人才。目前在硅谷的技术人员中,亚洲移民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了60%左右。这其中华裔约占51%、印度裔占23%、越南裔占13%、菲律宾裔占6%、日本裔占3%、韩国裔占3%。仅在1985年至2000年期间,就有12.7万多人的全球专业优秀人才移民到硅谷,其中来自中国的约占50%、印度的占20%、伊朗的占7%、俄罗斯的占6%、韩国的占5%、越南的占3%、墨西哥的占3%;而且华裔和印度裔创办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占到美国硅谷企业总数的约2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的女教授、城市规划学者、硅谷及移民问题专家阿娜丽·萨西尼安在2001年曾对硅谷17家高科技公司2 273名员工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约90%的高科技工作者不是在美国出生的,其中生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占42%,生于印度的占43%[2]。因此,有人戏称硅谷是“IC”谷,“IC”是推动硅谷的动力,但这里的“IC”不是指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而是指印度人和中国人(Indian和Chinese)的简称。印度人擅长软件,而中国人则精于硬件的设计与整合,正是印度人与中国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今天的硅谷。印度裔和华裔一起被认为硅谷举足轻重的两大族群。萨西尼安曾说:“很多创新的技术是亚裔人才在硅谷开发出来的。他们并没有抢走美国人的饭碗,而是在硅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也繁荣了亚太地区国家间的经贸与科技交流”[3]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瓦维克·瓦德哈对硅谷半导体、数据处理、防御系统、生物科学等行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995年至2005年成立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中,52.4%的创办团队至少有1人为外国血统,该比例远高于全美25.3%的平均水平。硅谷中的不少顶级公司是由外来移民或其后代创办的。如来自俄罗斯的谢尔盖·布林是谷歌(Google)的联合创办人,来自德国的安迪·贝希托尔斯海姆和印度的维诺德·科斯拉联合创办了太阳微电子公司,来自中国台湾的杨致远则是雅虎(Yahoo)的联合创办人。这项调查结果还显示,由印度裔美国人创办的数量占硅谷高科技公司数量的比例高达15.5%。加利福尼亚大学1999年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980年至1998年,该比例仅为7%;而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至2005年硅谷的印度裔人口增长了约40%。据2000年的一项统计,华裔和印度裔共掌管了硅谷约2 800家企业,销售额约1 268亿美元,平均每4家公司之中就有一家由他们掌管[4]。华人在硅谷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有调查显示,在硅谷创造的财富中,约40%有华人的参与,每年涌现的5 000家初创企业中,约有四分之一由华人创办。

(3)技术创新的集中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江泽民同志曾高度地概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不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创新都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不断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可从考核技术创新的两个重要指标:技术创新的投入(R&D)和专利数量来考察硅谷的神奇。

硅谷技术创新的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1993年至2004年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政府研发经费(表4-3)。虽然近年来政府对硅谷的研发经费的投入有波动,但总体趋势还是增加的。2003年,联邦政府对硅谷的研发投资达到32亿美元,比2002年的10亿美元增长了2.2倍。其中国防部对硅谷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从2002年的5.16亿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24亿美元,增加了3.65倍;非国防部门对硅谷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也从2002年的5.2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11亿美元,增长了55.36%。联邦政府对硅谷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主要是支持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因此,联邦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硅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政府的投入,硅谷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也很巨大,并且是主要投入来源。2003年,硅谷328个上市公司投入的研发经费高达324亿美元,是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10.13倍。从1990年到2004年,硅谷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11%,为同期美国企业平均水平3%的3.67倍。

表4-3 1993—2004年美国政府对硅谷地区的研发投入

img59

高额度、高比例的研发经费投入使硅谷的技术创新成果巨丰。作为检验一个地区通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产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专利,可以充分说明硅谷的创新活动和成果。近年来,硅谷地区的专利数占全美和加州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成为美国专利数最多的地区。2003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了硅谷发明者8 809项专利,比2002年增长了6.1%,约占全美专利总数的10%,比1993年的4%增加了六个百分点;占全加州专利总数的45%,比1993年的28%增加了十七个百分点。如果按平均人口计算,硅谷人均专利数也有较大增长,每10万居民中产生的专利数量从1993年的103项增加到2003年的371项,年均增长10%以上。

(4)新财富的创造区

留学美国并在硅谷成功创业、被称为“信息王”的中国人王维嘉曾说:“美国是由四条腿支撑着的一个超级复合体,这四条腿分别是创造新财富的硅谷、提高经济效率的华尔街、进行财富再分配的华盛顿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好莱坞。美国的第一财富生产中心已由当年的底特律转移到了硅谷。硅谷的总市值目前约为10 000亿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总市值仅为1 100亿美元的底特律;其中仅硅谷Cisco一家公司的市值就高过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市值的总和。”(表4-4)

表4-4 2003年美国硅谷150大公司的前10名

img60

硅谷还是一个巨大的富翁制造区,平均每天造成60多个百万富翁。平均每周有11家新公司诞生,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和雅虎公司的杨致远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迈进了亿万富翁的行列。硅谷的百万富翁在1994年时就有5万个,到1997年时增加到20万个,2006年初又进一步猛增至52万个[5]。在2003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美400位富豪的名单中,高科技的身影十分醒目,在科技榜(互联网、电脑业等)的25位富翁中,硅谷约占一半数量。《财富》杂志公布的2010年度美国40岁以下的40位富翁,在前10名排行榜中,高科技富翁有8名,而8名中有6名来自硅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