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简要评论
从柯林斯对一般知识的建构过程上看,他最初是从关于实验室中的交流问题逐步关注到知识的转移问题的。因此,在柯林斯关于一般知识的早期研究中,其实是存在着两条主线的——一条是关于实验室之间的交流问题,另外一条是关于知识的转移问题。通过对建造TEA激光器实验的调查,柯林斯发现,在关于实验室之间的交流问题上,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是存在障碍的。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柯林斯发现,在碰到问题时,科学家们主要是通过非正式交流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的。对此问题的研究,启发了柯林斯对知识转移问题研究的灵感。
柯林斯认为,知识不是信息,更不能单纯地把知识的转移看作信息的交换,因为知识的转移过程是反复无常的。因此,检验知识是否已经被成功转移的唯一标准就是通过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柯林斯以知识的转移为视角进一步讨论了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分类等问题,构成了其一般知识观的核心内容。
如果将柯林斯的一般知识观与传统的知识观进行比较的话,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柯林斯建构的一般知识观视作是对传统知识观的一种超越。众所周知,传统的知识观主要是从思辨的理性角度上来看待知识和与知识有关的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传统的知识观看作是理论层面的知识观。然而,当理论层面的知识观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了。
从这一点上看,柯林斯的研究进路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把传统的知识观看作是理论层面的知识观的话,那么,柯林斯的一般知识观则代表了一种经验层面的知识观。柯林斯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他对科学实验的社会学调查,这使得柯林斯往往能够发现被传统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另外,柯林斯是从知识获得的过程来看待知识的本性的,他把知识看作是技能或实验者的能力,这样就改变了人们以往从静止的语境来看待知识的做法,为知识的理解赋予了一种全新的从动态的语境的层面上来理解的研究进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www.xing528.com)
尤其是,在西方学术界,柯林斯的一般知识观引起极大关注,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经济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各实际研究领域。其中,雷顿(Layton)、斯班德(Spender)、巴利(Barley)等人将柯林斯对知识的分类研究引入到对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布莱克勒(Blackler)借用柯林斯的知识分类的理念论述了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类型……
但同时本书也发现柯林斯在对其一般知识观的论证上是存在缺陷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柯林斯在论证中的重复率太高,但新意太少。以柯林斯所发表的与“获取知识的两种模型”有关的论文为例,对上述模型最早的论述,见柯林斯于1975年发表的论文《七种性别》(“The Seuen Sexes”),以后,对这两种模型的讨论又先后出现在柯林斯1987年的论文《专家系统与知识科学》(“Expert Systems and the Science of Knowledge”)、1996年的论文《内在知识》(“Inside Knowledge”)、1997年的论文《分割技能》(“Cutting up Skills”)中。但遗憾的是,每次的论述都大同小异,几乎没有再提出过任何新的见解,甚至,连篇幅都相差无几。
再以柯林斯对“知识的分类”的论述为例,在1995年的《人类、机器与知识的结构》(“Humans,Machines,and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一文中,柯林斯将人类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2000年,柯林斯又发表了《四种知识,两种体现与人工智能》(“Four Knids of Knowledge,Two Kinds of Embodiment,and the Ques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其中再次提到知识的四种类型。然而关于这篇文章中对知识类型的论述几乎是照搬了其1995年的论文。尽管柯林斯这样做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然而,却容易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厌倦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