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硕士阶段的研究经历
1971年,经过在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九个月时间的社会学理论学习,年轻的柯林斯即将硕士毕业。此时的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他已经熟知了知识社会学理论,还有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以及库恩的“范式”理念,是该完成他的硕士论文的时候了。然而,当其他的同学都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时候,柯林斯却不愿意在图书馆里浪费时间。对他来说,四处周游并通过与人聊天的方式来学习更有感染力。[38]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一套“社会学实验”。
在“社会学实验”之前,柯林斯没有任何关于实验的方案,也没有预先设定任何的实验目的,他只是想进入实验室里去“看一看”。一开始,他的导师将他推荐到一个化学实验室里去做社会调查。这个实验室主要是通过研究动物分泌的黏液,探索生物的物种起源问题。然而,柯林斯却对这个实验不感兴趣。幸好,实验室里的一位科学家无意中提到,隔壁实验室正在做一项建造新型激光器,即TEA激光器的实验。恰巧,柯林斯从小便对物理学有浓厚兴趣。于是,对建造TEA实验进行社会学调查的念头点燃了他的研究热情,使他立即投入到对建造TEA激光器实验的社会学研究上来。
在英国的这间实验室建造TEA激光器之前,该实验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一所加拿大的实验室已经成功建造出TEA激光器了。然而,英国的这间实验室却迟迟未能获得成功。为什么对于同样的科学实验来说,有的实验室能够获得成功,而有的却不行呢?对此问题的思考激发了柯林斯的研究灵感,他认为可以以该问题为切入点,研究一下关于知识的转移问题。(www.xing528.com)
带着这样的问题,柯林斯走访了英国所有建造TEA激光器的实验室。柯林斯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是为了研究建造TEA激光器实验的物理理论,他的研究旨趣主要在于与科学家之间的语言交流。通过对科学家进行采访并录音,柯林斯慢慢找到了研究的线索。他认为,应当以一项科学实验中的一位科学家的实验为研究对象,并围绕着与这位科学家有关的科学家和科学实验室展开调查。在当时来说,这种来源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进路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柯林斯的“社会学实验”不注重对研究对象的理论层面的讨论。在经验研究之后,柯林斯还要对研究对象做进一步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和论证。例如,通过关于对知识转移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梳理,柯林斯发现,传统的认识论对知识的看法是把知识当做一种“信息”。然而,柯林斯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观点,即把知识看作是信息,那么就不存在知识转移不成功的情况,也不会导致加拿大的实验室能够成功建造TEA激光器而英国的实验室却不能成功的情况出现了。并且,通过阅读,柯林斯还找到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对“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论述。通过对知识转移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考,使柯林斯找到了论证的有效的理论依据。
很快,柯林斯的第一篇论文《TEA激光器:意会知识与科学网络》(“The TEA-set:Tacit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Networks”)便产生了,柯林斯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这篇文章投到社会学刊物《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上,没想到竟然很快收到了主编埃奇(David Edge)的回复。埃奇高度赞扬了柯林斯的论文,并鼓励他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无疑,埃奇的来信极大地鼓舞了年轻的柯林斯坚定按照他的方法进行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社会学研究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