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在成吉思汗时期曾是大蒙古国与金朝反复争夺的地区,在野狐岭下,进行过决战,所以这一地区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前所述,抚州乃至后来的隆兴路,正处在农业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线上,又是皇帝南来的交通要道,即便在全国统一、战争结束之后,依然不能忽视这一地区的军事价值。
为保证两都的安全,忽必烈建立了侍卫亲军组织,分设二十余卫,分屯于大都、上都及“腹里”地区。编入侍卫亲军的士兵,大多是来自其他军队的精锐之士。[20]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六月,设立西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21]西域卫主要由阿儿浑人和回回人匠组成,所以又称为“阿儿浑卫”[22],驻地就在兴和路下的荨麻林(今称洗马林)。荨麻林在得胜口旁,在这里还建有御花园,“杂植诸果,中置行宫”,有几种水果是从西域传进的,所以称为“回回果”[23],这显然与驻扎此地的西域卫有直接的关系。
西域卫屯驻在这里,除了保护西道的安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大量制造兵器。马可·波罗指出,在荨麻林居住着大批阿儿浑人和回回人,附近就是一个制造武器和军需的城镇兴和。[24]这一说法可以得到汉文史料的印证,隆兴路确实有隶属于武备寺的军器人匠局,建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25]
此外,为保证西侧的安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一月,“命各万户府,摘大同、隆兴、太原、平阳等处军人四千名,于燕只哥赤斤地面及红城周回,置立屯田,开耕荒田二千顷,仍命西京宣慰司领其事”[26]。燕只哥赤斤和红城都在大同路治下,后来专门设立了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管领屯田军。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改万户府为大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27]此时,大同路已划归中都辖区之内,所以在中都范围内,有西域卫和大同侍卫两支卫军。元武宗死后,皇太后答己将大同侍卫移属徽政院充役,建造五台山寺庙(至大四年四月)。[28]延祐元年(1314年)十一月,改大同侍卫为中都威卫,此卫正式划入后宫系统。[29]因为后宫系统当时已有左都威卫和右都威卫的建置,所以将此卫命名为中都威卫。此时,中都早已撤销,中都威卫的得名,与中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抚州—隆兴路—中都—隆兴路—兴和路所辖地区,不仅在交通上具有特殊地位,并且因地形险要,地处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分界线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地位,所以在这里发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元武宗海山之所以把这里选为新建都城的城址,显然是考虑了这些因素的。
【注释】
[1]*本文据《元代都城制度与中都的历史地位》(载《文物春秋》,1998(3))和《元上都、中都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见《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2001)改写。
[2]参见《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
[3]参见《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卷五,《世祖纪二》。
[4]《元史》卷六,《世祖纪三》。
[5]《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
[6]《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
[7]参见《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
[8]参见贺勇、李惠生、马逵:《元中都遗址认定及其历史考古价值》,载《文物春秋》,1998(3)。
[9]参见董向英:《元中都概述》,陈应祺:《略谈元中都皇城建筑遗址平面布局》,郑绍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中都——旺兀察都行宫》,均载《文物春秋》,1998(3)。
[10]参见李惠生、赵桂香:《元中都遗址及其周围村庄出土的元代文物》,载《文物春秋》,1998(3)。
[11]参见董向英:《元中都概述》,载《文物春秋》,1998(3)。(www.xing528.com)
[12]参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一〇〇,张德辉《纪行》。
[13]刘秉忠:《藏春诗集》卷二。
[14]参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一〇。
[15]《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经世大典·站赤》。
[16]详见本书下篇第二章的考释。
[17]参见《元一统志》卷一。
[18]参见《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
[19]周伯琦:《扈从集·后序》。
[20]参见史卫民:《元代侍卫亲军组织的职能》,载《中国史研究》,1987(3);《元代侍卫亲军建置沿革考述》,见《元史论丛》,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
[21]参见《元史》卷一八,《成宗纪一》;卷九九,《兵志二·宿卫》。
[22]《元史》卷一二二,《哈散纳传》;卷一三三,《脱力世官传》。参见史卫民:《元代侍卫亲军建置沿革考述》,见《元史论丛》,第4辑。
[23]周伯琦:《扈从集·后序》。
[24]参见《马可·波罗游记》,181~185页。
[25]参见《元史》卷九〇,《百官志六》。
[26]《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屯田》。
[27]参见《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卷九九《兵志二·宿卫》、卷一〇〇《兵志三·屯田》均将改府为卫的时间系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
[28]参见《元史》卷九九,《兵志二·宿卫》。
[29]参见《元史》卷二五,《仁宗纪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