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都交通线三——西道
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大多“东出西还”[68],即由东道辇路赴上都,经西道返回大都。我们亦按照当时的习俗,从上都开始,叙述西道所经过的重要地点。
根据周伯琦的记载,西道全长一千零九十五里,设有二十四处纳钵。[69]
(1)南坡店。此纳钵不在周伯琦二十四纳钵之内,加此处西道共计二十五纳钵,详见后述。
(2)六十里店。至正二十年(1360年)元顺帝返大都时,一日即由上都行至六十里店,未在南坡留宿。但并非皇帝南返时均不在南坡停留。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初四日元英宗由上都南还大都,当日“驻跸南坡”[70],即为很好的例证。
(3)双庙儿。
(4)泥河儿。
(5)郑谷店。西道至察罕脑儿始转向西行,与驿路和东道辇路分途。
(6)盖里泊。盖里泊又译为界里泊、盖利泊,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南境巴彦查干诺尔。泊西另有一个小海子,称为狗泊,今名九连城诺尔。大蒙古国时期进入草原的丘处机、徐霆和张德辉等都曾经行此处。[71]狗泊旁的昌州,延祐六年(1319年)改为宝昌州,隶兴和路。[72]周伯琦称由察罕脑儿西行,“至怀秃脑儿,有大海在纳钵后。怀秃脑儿,犹汉言后海也”。怀秃脑儿即盖里泊。
(7)遮里哈剌。由盖里泊西南行抵鸳鸯泊(蒙古语作“昂兀脑儿”)。这里距察罕脑儿百余里,即今河北张北县西北之安固里淖。“其地南北皆水泊,势如湖海,水禽集育其中。以其两水(一名平陀儿,一名石顶河儿),故名曰鸳鸯,或云水禽惟鸳鸯最多”。遮里哈剌,意为“远望则黑”,这是鸳鸯泊纳钵的名称。
(8)苦水河儿。今地不详。
(9)回回柴。回回柴蒙古语名为“忽鲁秃”,意为“有水泊”。苦水河与回回柴两纳钵均在宝昌州辖境之内。
(10)忽察秃。忽察秃意为“有山羊处”,在兴和西二十里处。其地水草丰美,“野兔最多,鹰人善捕,岁资为食”。
(11)兴和路。兴和路即原抚州(今河北张北县),中统三年(1262年)十一月升为隆兴府,十二月建行宫于此,后升为路。皇庆元年(1312年)十月,隆兴路改为兴和路,辖宝昌州和高原、怀安、天成、威宁四县,全路人口近四万户。[73]由于皇帝每年都要经过此地,“故置有司为供亿之所,城郭周完,阛阓丛多,可三千家”。其地距太原一千余里,太原人迁来定居的甚多。
(12)野狐岭。野狐岭亦称隘狐岭、额狐岭、扼胡岭,在兴和南三四十里处,今张家口市西北膳房堡北。[74]其地高寒,七月初宿岭下,仍“早起极冷,手足俱冻”[75]。过岭后东南盘折而下至平地,气温骤高,行人均要减衣。皇帝的纳钵置于野狐岭上。(www.xing528.com)
(13)得胜口。得胜口距野狐岭三十余里,旁为荨麻林,今称洗马林。拉施特称荨麻林居民多为中亚撒马尔罕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建了不少花园。[76]马可·波罗说在荨麻林住的是阿儿浑人和回回人。[77]阿儿浑人和回回人都来自中亚,也就是拉施特所说的撒马尔罕人。早在窝阔台汗时,就有“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六月,在荨麻林设置了侍卫亲军机构西域卫,统管阿儿浑军,亦称阿儿浑卫。[78]在得胜口附近确实建有御花园,“杂植诸果,中置行宫”。有几种水果乃自西域传来,称作“回回果”。由得胜口南行十四里为宣平县(今张家口市东北宣平堡),是人口不多的一个小邑。
(14)沙岭。沙岭亦称沙岭子口[79],今名沙岭子,距宣平县三十里。
(15)宣德府。宣德府距沙岭五十里,今河北宣化县。后至元三年(1337年)八月大都大地震后,改名为顺宁府。[80]
(16)鸡鸣山。由宣德过坳儿岭,向东南行四十里岭路,至鸡鸣山。山在今下花园南边。张德辉过此时,有一处邸店,称作“平舆”。[81]山南现存鸡鸣驿城一座,为明代所建。[82]
(17)丰乐。过鸡鸣山二十里至雷家店驿站,站在今新保安附近,驿站西北十里处为丰乐纳钵。
(18)阻车。阻车距丰乐二十里,在雷家店东南。
(19)统墓店。由阻车纳钵前行二十里至统墓店,西道在此处与驿路会合。
(20)怀来县。怀来县纳钵设在县南二里处。皇帝北返至此,“凡官署留京师者,皆盛具牲酒果核于此,候迎大驾,仍张大宴,庆北还也”。
(21)妫头。妫头即棒槌店,西道至此与东道辇路合途,以下纳钵与辇路纳钵完全相同。
(22)龙虎台。
(23)皂角。
(24)黄堠店。
(25)大口。
蒙古国时期,这条道路为驿道正路,设有多处驿站。以野狐岭为界,以北“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驿各以主者之名名之”。由于野狐岭下第一站名为“孛落”,此段驿道乃被称为“孛老(即孛落异译——引者)站道”[83]。中统三年(1262年)改望云道为驿路正道后,孛老道变成“专一搬运段匹、杂造、皮货等物”[84]的运输道路,在该路上的驿站大大减少,从统墓到察罕脑儿,只在雷家店、宣德等几处地方保持了原来的驿站设置。[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