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金皇帝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
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16—1125),先后设置了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南京幽都府(后改称燕京析津府,今北京)、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大名城)。五京之中,上京为首都,其他四个是陪都。元朝上都路所辖区域,在辽朝时分属中京道和西京道管辖。
辽朝虽然建有都城,皇帝却不经常在城里居住,而是保持着契丹族游牧渔猎的风俗,“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8]。“捺钵”是契丹语的汉文音写,意为“行营”、“行在”或“行帐”,专指辽朝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帐幕,即所谓“皇帝牙帐”。金、元时,捺钵又译写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元人周伯琦、杨允孚更明确的解释是“车驾行幸宿顿之所”[9],不管是迁移的帐幕还是固定的营所,都称为捺钵。
辽朝皇帝的四时捺钵,从辽圣宗耶律隆绪(983—1031)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地点和内容。春捺钵纵鹰捕鹅,凿冰钓鱼,地点在鱼儿泊(今称月亮泡,吉林扶余他虎城附近)、混同江(亦称鸭子河,今松花江)或鸳鸯泊(今河北张北县西北安固里淖)。夏捺钵避暑,无固定场所,驻帐永安山(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西)和炭山的时间较多。秋捺钵在山中射鹿,地点在伏虎林(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西北)或临时选择合适的地点。冬捺钵避寒猎虎,设帐于广平淀(伏虎林东南)。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概括为“春水秋山,冬夏捺钵”。辽朝皇帝捺钵的区域,大多在契丹族的发祥地附近,或在五个都城附近择便地举行。皇帝捺钵,大小臣僚随行,在冬夏捺钵时要“会议国事”[10],成为辽朝决定军政大事的重要方式。
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钵”[11],金太祖、太宗、熙宗三朝,建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后改为上京),捺钵于附近的山水。贞元元年(1153年),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在迁都后的几年里,完颜亮忙于对南宋战争,来不及选择适当的捺钵地点。后继者世宗完颜雍,则很快就选择了一个捺钵的理想之地——金莲川。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辽道宗耶律洪基曾于清宁九年(1063年)五月“清暑曷里狘”[12],有人认为“曷里狘”就是“曷里浒”的异译,但还缺乏旁证。川中长满金莲花,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烂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或五尖,或七尖”,“味极凉,佐茗饮之,可疗火疾”[13]。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14]现在滦水南岸仍有一片草原,东西长近10里,南北宽1~3里,长满金莲花。当地人称为“沙拉塔拉”,意思是“黄色的平野”,就是“金莲川”。在金莲川的南边,是辽朝皇帝的夏捺钵地炭山,又称陉头、凉陉,契丹语为“王国崖”(亦作“旺国崖”),位置在今河北省沽源县境。金朝沿袭了“凉陉”的称呼,元初人王恽对此有明确记载:“按地志,滦野盖金人驻夏金莲、凉陉一带,辽人曰王国崖者是也。”[15]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将旺国崖改名为静宁山。由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攻北宋时曾驻帐旺国崖,后人特在此处建立了庙宇,并册封山神为镇安公,以示纪念。[16]
金朝也建有五京,除前述上京外,还有东京辽宁府、中都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和南京开封府。五京均为陪都,首都是中都(今北京市),金莲川及其附近地区,隶西京路管辖。在川西北约二十公里处(黄旗大营子正北五公里),建有桓州城,至今遗址仍存,是金西北路招讨司的所在地。金朝在沿边三十八州设兵屯守,桓州为其中之一[17],所以州中人以士兵为主,民户只有五百七十八户。桓州西南还有两个屯兵边州昌州(治狗泺,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白城子)和抚州(治柔远,今河北张北县)。这两个地方原来都是桓州的下属县镇,金章宗时才升为州城。[18]桓州及其附近地区,是金朝的重要牧马地。金世宗时新设置七处群牧所,特满、忒满两所就建在抚州。[19]
金初已有贵族在凉陉居住。金太祖第二子宗望曾于天会五年(1127年)由中原“西上凉陉”,并死于该地。天德四年(1152年)夏,完颜亮曾从泰州前往凉陉,在附近狩猎。[20]大定六年(1166年)夏天,金世宗前往银山狩猎,八月初由银山抵凉陉[21],大概就在这时选定了金莲川作为夏捺钵避暑之地。当时人说“金莲川在重山之北,地积阴冷,五谷不殖,郡县难建,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气候殊异,中夏降霜,一日之间寒暑交至”[22],确实是避暑的好地方。金世宗之所以选择金莲川,除了它气候宜于夏季避暑外,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这时漠北的蒙古、塔塔儿等部族已有相当的力量,金人几次征伐未能殄灭,不得不改行羁縻政策,以宴赐招抚各部领袖人物,开榷场“以易北方牧畜”。在桓、抚、昌三州置有燕子城(燕赐城)、北羊城、狗泺三处榷场,使该地区成为金朝控制“北部”的重要前哨阵地。[23]选择有利地点,利用皇帝北出捺钵的机会,巡边耀武,震慑、安抚北边各部族,巩固边塞,才是金世宗的真正意图,即所谓“远幸金莲,至于松漠,名为坐夏打围,实欲服劳讲武”[24]。金世宗特地在凉陉建了避暑宫殿景明宫,宫有数殿,有一殿就称为“扬武殿”[25]。为保卫行宫的安全,大臣移剌子敬、粘割斡特剌、杨伯仁上奏:“车驾至曷里浒,西北招讨司囿于行宫之内地矣。乞迁之于界上,以屏蔽环卫。”金世宗因此命令招讨使斜里虎迁徙招讨司于界上,治蕃部事,都监撒八则留在燕子城掌管猛安谋克事。[26](www.xing528.com)
景明宫的规模似乎并不大,设备也很简陋。反对金世宗每年北幸金莲川的梁襄曾指出,“今行宫之所,非有高殿广宇城池之固”,“公卿百官卫士,富者车帐仅容,贫者穴居露处,舆台皂隶不免困踣”,“挂甲常坐之马,日暴雨蚀”,“御侮待用之军,穴居野处,冷啖寒眠”,“卫宫周庐才容数人,一旦霖潦积旬,衣甲弓刀沾湿柔脆”,“所次之宫,草略尤甚,殿宇周垣唯用毡布”,而且“凡奉养之具无不远劳飞挽,越山逾险,其费数倍”[27]。他认为远在都城千里之外捺钵,于国情不符,于民不利,力劝金世宗在中都附近选择合适地点安排夏捺钵。金世宗没有采纳梁襄的建议,从大定十二年(1172年)开始,每年或隔年赴金莲川,往返时间4~5个月,大多是四、五月由中都出发,八、九月还都,间或在六月间起程,也要在九月返回。[28]“当时事少游幸多,御马御衣尝得赐。年年春水复秋山,风毛雨血金莲川。归来宴贺满宫醉,山呼摇动东南天。”[29]在金莲川的主要活动是夏狩、秋猎和宴赐边部首领,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进士赵秉文曾有诗赋金莲川狩猎:
一望金莲五色中,离宫风月满云龙。
向来菡萏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
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
长阳猎罢回天仗,万烛煌煌下翠峰。[30]
除了以金莲川为夏秋捺钵的主要地点外,金世宗仍有“春水”之行,地点都离中都不远,有安州(今河北安新旧安州)、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北)、玉田(今河北玉田县)、滦州(今河北滦县)等地,内容也是纵鹰捕鹅。冬天时大多住在中都宫殿内,集中处理朝政大事。
金章宗(1190—1208)时,蒙古已勃兴于漠北。章宗“不禁暑热”,想要遵循世宗制度捺钵金莲川,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坚决反对,理由是“边鄙不驯,反侧无定”,“财力大困,流移未复”[31]。金章宗虽然执意前往,也只在明昌五年(1194年)成行。[32]以后的捺钵就都在塞内举行了。“邻沙漠,隔关岭”[33],远在千里之外的金莲川,又要换主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