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性的实现-自我觉醒影响人的成长

独立性的实现-自我觉醒影响人的成长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独立性是遭到排斥的,因为人的独立就意味着这种生存共同体的瓦解。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不可能实现。当然这并不能够否认,人的自我实现的独立性是人最内在的推动力量,是人成为他自身的根本。

独立性的实现-自我觉醒影响人的成长

十、成长的表现——独立性的实现

人为什么要实现自身的独立性,实际上来自于这样一个最为基本的常识,那就是人是他自己的存在。如果说,人不是他自己的存在,那么就可以推论,人不具有独立性。

不可否认的是,人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环境,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的就是要依赖于群体的力量。这样的认识只是从维持生命存在的角度出发的,没有从人的本质规定性——“人是他自己的存在”的角度来认识。

人的存在状态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持续的过程,正是推动人发展的主体性趋势,揭示了人的主体性本质。我们不能够说,当下的人不自由,于是人就是永远不自由的;当下的人不独立,于是就认定人是不独立的。我们应看到人的成长趋势,以及使得这种趋势发生的动力源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够说,看到了人所具有的本质。

“人是他自己的存在”这一根本的前提,确定了当下的人可以是不独立的,但是必须走向独立这一根本事实。

从欲望的角度来说,人是贪图安逸的,如果有可能总是希望能够依靠外部的依赖关系获得好的生存条件,但是这种外在的获取是非常有限的,况且这种外在获取的依赖关系,充满着剥夺与被剥夺,使得自我的存在,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之中,这是难以维持下去的。

人最终必须依靠自己,当然这只是外部的环境逼着人们不得不独立。但是,根本的还是在于,人本身所具有的自我规定性使得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促使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独立。

尽管人们会从生存的角度来解释人的独立性,认为人的独立能力实际上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但是在获取型的意识模式之下,并不需要独立性来维持生存,而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来维持的。(www.xing528.com)

比如说在农业社会,人们构建起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生存群落,即使在极其落后的生产水平之下,仍然能够较好的维持自己的生存。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独立性是遭到排斥的,因为人的独立就意味着这种生存共同体的瓦解。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获取自然资源,个体的独立显然是没有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存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谓的道德关系,实际上是由这种生存的依赖关系本身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忠孝和对家庭关系的维系,往往就是大逆不道的罪行,要遭到严厉的惩罚。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不可能实现。

当然这并不能够否认,人的自我实现的独立性是人最内在的推动力量,是人成为他自身的根本。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内在的发展诉求,要让位于人的生存需要。

人的独立性的需求,并不是从生存的角度出发的,而是来自于更高的层面和最内在的力量,因而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虽然独立性并不是生存所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实现了独立性的生存,是人更高层次的生存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我以我的方式存在”“我完全的依赖于我自身而存在”,这个时候人才能够作为主体而真实存在。

独立的生存状态,并不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也不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有时候一个社会非常富裕,但是人们仍然会崇尚并坚守这种独立精神。在根本上来说,人的独立精神的体现,是一种主体性的飞跃,也就是从依赖型的意识模式转化到独立型的意识模式的飞跃。处在依赖的阶段,从意识的角度来说,人还不是自我的存在,只有到了独立的阶段,才能够最终成为自己。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内在的、推动自己独立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所谓哲学上的自我觉醒的概念,但是却逐步地形成了追求独立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是人的意识模式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恰恰是人的主体性自然发展规律推动的结果,这个规律就是“我要成为我的存在”,这是人之为人最为基本的诉求。人之所以能够最终实现独立,就是追求自我存在的结果。没有实现独立的人,就不能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必然会在自我意识层面产生缺憾感。

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外在赋予的,所以成就主体只能够自主完成。主体性的发展,就是人的自然,当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独立自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