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邓小平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邓小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我们党历来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革命和建设服务。[196]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调动积极因素的重要思想,对于解决新时期新阶段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物质利益原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动力。

邓小平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一)邓小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

我们党历来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革命和建设服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邓小平说:“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95]“调动了基层和人民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才真正有希望。”[196]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调动积极因素的重要思想,对于解决新时期新阶段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改革是摆脱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有力杠杆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以及高补贴的福利制度,非但没有提高人们为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反而抑制了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劳动效率。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旧体制的弊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197]因此,还在我国改革之初,他就强调要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首要出发点”,明确提出反对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扩大工人和农民的自主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大政策”,以便极大地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的成功经验说明,改革的确是新时期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有力杠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198]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曾深刻地总结了这一基本经验,指出:“十四年改革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摆脱了许多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前,我们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就必须深刻领会邓小平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改革,革除一切制约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陈规陋制。这是新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必由之路。

2.调动积极因素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把利益杠杆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过去,在“左”的日子里,“精神万能论”被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而物质利益原则却被当作“修正主义”横加批判,个人利益被视为“利己主义”绝对否定,致使人们不敢讲物质利益,更不敢讲个人物质利益,严重创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尖锐地批评了这种错误,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99]他还把物质利益原则成功地运用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了诸如实行各种类型的租赁、承包、责任制,将职工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联系起来、同企业经济效应的提高挂起钩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物质利益原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动力。(www.xing528.com)

当然,讲物质利益并不排斥精神力量的作用,讲个人利益并不否认集体主义原则。邓小平在强调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劳动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强调个人利益时,也非常重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指出:“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200]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坚持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也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中的重要作用。

3.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大搞“一大二公”、“精神万能”,总以为仅仅依靠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通过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制水平,就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强国梦。然而,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我们陷入“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怪圈之中,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这一沉痛教训,指出:“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1]这一精辟论述,抓住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根本。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能调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国,也才能使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迸发。否则,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群众生活亦成问题,何谈其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其二,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202],“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03]只有不断地普遍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有效激励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既要解决好群众的生存需要问题,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尽力帮助他们实现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使广大群众焕发出更为巨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调动积极性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我们也曾高喊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之类的口号,但那是在“左”的模式内的呐喊,是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展现的积极性调动,如“大跃进”中无限夸大主观能动性的盲目群众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因而,这些口号并没有自然而然地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相反结出了许多令人痛心的苦果。毛泽东后来在纠正“大跃进”的失误时指出:“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实事求是的积极性,一种是盲目的积极性”,“大跃进”中的积极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204]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205]他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实事求是,遵循规律,鼓实劲。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206]邓小平的这些精辟论述,在今天仍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摒弃群众运动的形式,通过改革杠杆、市场机制、物质激励、民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径和方式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践证明,这些是新时期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极好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