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认为,精神文明不能缺少人的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忽视人的文明建设。他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应是一个精神文明发达的社会,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一切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成了主要是“工具理性”的建设,并未兼顾到人类精神之全部。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三)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见仁见智。根据对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拟从哲学方法论视角,剖析这些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1.坚持主体文明与客体文明的统一,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从主客体的角度审视,精神文明包括客体的精神文明和主体的精神文明两部分。前者是指人类改造精神客体,创造精神财富的精神生产的成果,如取得的科研成果、提出的科学理论等等;后者是指主体人的文明状态。长期以来,精神文明研究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仅仅从客体的角度来理解精神文明,强调改造世界的精神的“成果”或“财富”,而忽视“人的文明”,甚至将其排斥于精神文明结构系统之外,从而形成了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我们认为,精神文明不能缺少人的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忽视人的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把“人的文明”作为精神文明乃至整个文明结构系统的最重要的内容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造就出“全新的人”,即“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种全面发展的文明人是共产主义文明的主要标志。列宁特别注重共产主义文明新人的培养,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同旧社会遗留下的愚昧、不文明做斗争,塑造新时代的文明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提出要造就一大批具有政治远见,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重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38]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更明确地指出:我们从邓小平的重要指示中,从十多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到一条重要启示,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139]

精神文明建设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是十分有害的。历史经验昭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如何,决定他的工作水平和事业成就,一个群体的文明程度如何,决定这个群体的贡献大小和发展前途,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众的文明程度如何,决定这个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如果只有物质过程和精神产品的文明化,没有人的文明化,这样的所谓文明就会走向反面而变的愚昧和野蛮。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人的文明化,才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旨意,才是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才是文明至达完善境界的特有标志。而见“物”不见“人”只能使文明的研究和建设失去目的归宿,丧失人本根源,成为脱离人的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

因此,精神文明的研究和建设既要见“物”(客体),又要见“人”(主体),要在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精神文明真谛,完善精神文明结构,深化精神文明研究,促进精神文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成果,更要加强将这种成果转化为人的文明的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批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毛病

如前所述,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但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一些人的思维活动中,往往过分强调抓重点,忽略非重点,习惯于“单打一”。这就造成了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倾向。(www.xing528.com)

其实,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包含“重点”的两点;“重点”又是“两点”中的重点。当年毛泽东曾形象地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比喻为“弹钢琴”。邓小平则依据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概括为“两手抓”。他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应是一个精神文明发达的社会,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140]“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41]否则,“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42]因为,软化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43]所以,邓小平曾严厉地批评了那些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软的毛病,强调两个文明建设必须“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坚持工具理性与非工具理性的统一,克服轻视人文精神的缺陷

作为文化物种的人,其意识或精神决不仅仅或不甘于作为一种手段,它有了同人类生物需要无关即超生物价值的内容,如对形而上的沉思,对艺术、信仰的热衷。我们把作为满足人生物性需要的一种手段的人的精神活动,称之为“工具理性”,而同人生物需要无关的超生物价值的人的精神活动,叫做“非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和“非工具理性”都是人类精神活动以及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工具理性”,轻“非工具理性”的问题。其表现是,人们对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能带来物质实效,满足人生物性需要的“工具理性”特别重视,而对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却是安身立命之所在的“非工具理性”则常常忽略甚至拒斥,从而出现“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倾斜,人文精神失落,人文理论冷落。这一切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成了主要是“工具理性”的建设,并未兼顾到人类精神之全部。这显然是一大误区。不走出这种误区,精神文明建设花多大气力都无法摆脱软弱的困境。

无疑,“工具理性”对人及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非工具理性”同样是人安身立命所必需的。我们知道,对物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求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并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惟有人的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是人与动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人的超生物价值的精神生活给人深刻和持久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远非人的生物性需求获得满足后的那种快感所能比。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非工具理性”满足了人的高级需要而使人成其为人的,因而对人具有更大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工具理性”的价值,否认精神文明建设应包括“工具理性”建设。恰恰相反,我们认为随着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要求,“工具理性”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决不能用“工具理性”建设代替“非工具理性”的建设。因为,强调“工具理性”虽有助于经济建设,可是如果不与“非工具理性”建设相结合,就易使人囿于狭隘的功利追求,最终陷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工具理性”和“非工具理性”也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目前,要特别强调“非工具理性”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坚决消除人文理论无用论,重振人文精神,再造精神家园。

4.坚持批判否定与继承发展的统一,克服虚无主义、复古主义和崇洋媚外的错误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虚无主义。它对传统文化持绝对否定态度,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绝对对立起来。这种做法看似重视现代文明,实则挖掉了现代文明的“根”。正如西德学者傅敏怡在1986年1月上海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所说的,“如果一个民族过于否定自己的传统,那么它就没有根了。”二是复古主义。它走向了虚无主义的另一端,对传统文化绝对肯定,把传统文化看成全是“国粹”,要统统“保存”,全部接受下来。这种人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唯古是尚,对外国的文明成果抱有强烈戒心,将其视为可怕的精神瘟疫,唯恐国人被“洋化”。因而,即便是外国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他们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干脆一律拒斥。实践证明,闭关锁国,把西方文明成果统统拒之国门之外,在今天只能是死路一条。三是崇洋媚外。它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良莠不分,一律照搬,甚至搞“全盘西化”,或以西方文化为价值参照系来搞西方文化中国版。中国近代历史昭示,“全盘西化”不能救中国,只能将中国引向歧途,变为西方国家的附庸。

要克服虚无主义、复古主义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必须坚持批判否定与继承发展辩证统一的原则,在批判中继承发展,在发展中辩证否定。列宁在讲到马克思对人类思想成果的态度时曾说:“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144]列宁对待资本主义文明,也采取了这种批判地吸收的态度。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要批判地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对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也要批判地吸取,“洋为中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强调对外开放,教导我们要积极大胆地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总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要作科学的历史的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把批判否定与继承发展相统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