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必须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战略。
党中央和毛主席一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因而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创造了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辉煌的根据地精神文明,建国初期又形成了令人赞颂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服从和服务于“阶级斗争”,而且不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片面夸大了主观意志和革命精神的作用,犯了“精神万能”或“唯意志论”的错误。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来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32]因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甚至“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33]因此,不仅物质文明建设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而且从长远来看,精神文明建设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以,邓小平对精神文明建设一贯采取坚定不移的立场和态度,坚决纠正了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错误。
邓小平还科学总结和吸取了过去离开经济建设搞“万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沉痛教训,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战略。他精辟地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当然我们总还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但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134]这就是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保持自己稳步、健康和持久的发展。实践证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对于防止和克服将两个文明建设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错误,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邓小平弘扬了毛泽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提出教育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途径。
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塑造人,因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55年,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号召“全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正是由于重视了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教育,才得以在短时期内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打退国内敌对势力的猖狂进攻,粉碎西方“和平演变”的梦想。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有过严重失误,这就是离开法制来搞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制受到严重践踏,没有法制的“大民主”、“大批判”,给社会主义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生命线”的重要思想,多次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要靠教育,要有科学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邓小平没有停留在“教育”上,而是在科学总结过去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道路。早在1986年,他就提出要“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设想。[135]后来在南方谈话中又特别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仅仅靠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法制。缺乏法制保障的精神文明,不仅很难深入持久地发展,还会走向歧途。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认识水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自觉性比较低的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法制建设的支持和配合,以增强其力度和强度。教育和法制相结合,“软”规范和“硬”约束相结合,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三,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建设并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主张在党内和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尚,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张思德、焦裕禄、雷锋等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典范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正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倡导下,战争年代就创造出了影响久远的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又形成了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有过严重失误,这就是建国后很长时期存在重思想道德建设,轻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害。历史以特有的方式警示世人,没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就会走向畸形和歧途,没有知识分子的骨干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停滞甚至衰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吸取其沉痛教训,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抓的正确方针,即既要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又要狠抓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因为这两个方面交互作用,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有理想、有道德”是“四有”新人的首要条件,必须抓紧抓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现代化是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而要搞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就必须充分肯定和发挥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要有一支技术干部队伍,还必须有一支“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而且这支队伍应该“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136]江泽民更明确地指出,知识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支骨干力量”,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正是由于指导思想正确,在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成就辉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突飞猛进。事实证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必须同时抓、全面抓,忽视思想道德建设,或偏废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都要出乱子。“全面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四,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重在建设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方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革命时期对旧的思想文化的斗争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的基本任务不再是“破”一个旧世界,而是要用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塑造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重在“破”字,以力服人,而必须以理服人,重在建设,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规律。所以,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多次强调,对人民内部矛盾,对思想认识问题,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不能采取粗暴强制的方法。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然而,遗憾的是毛泽东的这些正确主张,因后来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没有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相反走到了它的反面,使科学文化问题和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变成了“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给科学文化事业造成了灾难。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彻底纠正了过去在思想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的错误,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理服人,加强教育,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137]所以,“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他还说,“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搞无谓争论,坐而论道,要重在建设。邓小平特别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塑造人。他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建国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指导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方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