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入探讨。1980年,他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85]在这里,不仅使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而且已经开始探讨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的方针政策。1985年,邓小平再次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86]随后,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得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结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87]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90年,他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出发,正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88]在长期不断深入探索的基础上,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全面而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9]这一科学概括是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对此进行辩证法的解读,可见其体现了“六个统一”,即特征与本质、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理想与现实、静态与动态、“解放”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从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和体会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创新及其意义。
1.特征与本质的统一
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以前,还没有人在社会主义特征之上提出一个社会主义本质来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仅仅局限于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如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并据此来规定社会主义社会。这显然是不够的、片面的。因为特征并不是事物内部固有的规定性,它只是体现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手段或方式,是这种内在规定性的具体外化。社会主义之所以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因在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符合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以此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体现的是两种不同境界。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点。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标志。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的偏差,就是只注意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即具体制度和形式,没有抓住它的本质。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注重社会主义特征,但又没有用其特征规定社会主义本质,而是在其特征之上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样一来,它既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区别开来,又在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其本质与特征的辩证统一。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创新,它使我们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之辩证关系中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2.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运用目的与手段这对辩证法范畴的典范。这种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人为地去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不可能持久的,更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共同富裕,有的只能是贫穷的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90]但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发展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使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进而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91]“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92]邓小平从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中规定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创新。它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理想目标的缺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途径和方向。
3.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邓小平正是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中理解和规定社会主义本质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整个社会面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邓小平坚持了这一基本原理,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点,作为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生产力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践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从而坚持、发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其次,形式对内容又具有反作用。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离开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邓小平坚持了这一思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证,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根本目标。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界定社会主义本质,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又一个重大创新。它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仅从生产关系单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片面夸大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核心地位的缺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正确而深刻的理解。(www.xing528.com)
4.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将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理想追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反映出现实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与现实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它非常好地将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们既能明白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又能把握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极大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在界定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上,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只强调理想性,而无视现实性。因而,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界定为纯粹的公有制社会。这种界定所反映的是书本中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所以是脱离实际的。这种脱离现实实际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不具有科学性,而且还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误导。我们过去在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形式,从理论上讲,就是导源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在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方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将现实性与理想性统一起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为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的坚持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5.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过去,我们在讲社会主义时,往往静态地加以描述,侧重于从固定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去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如把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等作为社会主义的自身规定,作为区别于其他性质社会的本质。按照认识事物的逻辑过程,从相对静止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既是必须的又是必然的,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阶段。但是,仅仅从静态的角度注重社会主义某些既定的特征,而忽视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片面的。社会主义应该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邓小平正是在这种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中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他在肯定公有制、按劳分配、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同时,又把思考的焦点对准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从动态中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一连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五个动词,这些提法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只能是最终的结果。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既定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展开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又具有过程性,它所体现的是由不够充分到比较充分和最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这样渐进的阶段性过程构成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种动态描述,克服了过去将社会主义看成是永远不变、僵化固定的模式的形而上学观点,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揭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6.“解放”与“发展”的统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这是对以往认识的一个突破。我们党历来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制度、体制方面弊端的存在,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93]邓小平的精辟论述,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长期以来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失误;另一方面,突出了解放生产力,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纠正了只讲发展生产力,不讲解放生产力的片面性。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中国人民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首要的根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