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路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路径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把握其基本观点、真实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次,确立以研究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得以实现和推进的。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哲学遗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条件。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把握其基本观点、真实内涵和精神实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科学地对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著作和论述,坚决反对解读过程中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邓小平曾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行”[13],“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就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问题来说,也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4]否则,如果我们用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和解读经典作家的“文本”,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只能导致理论上的错误和实践上的失败。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一种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采取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倾向。例如,有的人仅仅依据由《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构成的文本系列解读马克思,把他的思想诠释为理论实质上的“斗争哲学”,社会形态演进中的单线论和直线论,革命实践中你死我活的专政策略。而另一些人则依据由“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学笔记”等构成的另一套文本系列,把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为理论实质上的人道主义思潮,社会发展问题上多元选择论以及渐进式的和平改造策略。其实这些著述都是马克思本人在不同时期写作的,因此只有把它们全部纳入研究视野来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以及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其次,确立以研究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路径。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维,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程度和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得以实现和推进的。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中国得到创造性发展,就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5]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中国得到新的发展,就在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邓小平哲学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时期就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16]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为中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哲学遗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条件。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时,就提到总结批判中国文化遗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他在延安讲课分析当时中国的哲学运动时又指出:要使辩证法唯物论思潮在中国深入与发展下来,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树立批判的旗帜,同各种现存的反动哲学作斗争,同时清算中国古代的哲学遗产,才能达到目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中国化,如果不同中国优秀的哲学遗产相结合,是“化”不了的,也是不牢靠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这种科学的结合,就必须正确对待中国哲学文化遗产,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和方针。

【注释】

[1]《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7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晋察冀日报社1944年版,第20—21页。

[3]雍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36页。

[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36页。(www.xing528.com)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34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页。

[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页。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3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