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诗》:斯特兰德展示半梦半醒中的自动书写

《食诗》:斯特兰德展示半梦半醒中的自动书写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读斯特兰德的这首《食诗》,人们往往会被诗中混乱的情节所迷惑而无法发现其中令人发笑的内容。这种中性的场景设置很可能与斯特兰德小时候以及青少年时期频繁的搬家、缺乏固定的居所有关。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出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中也有表现。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诗人过多地运用了传递内心深处无意识的自动书写手法,强调了深层意识毫无遮挡的运行和倾泻,利用了半梦半醒状态下模糊的心理素材。

《食诗》:斯特兰德展示半梦半醒中的自动书写

由于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涉及到荒诞、梦幻等非现实的奇异现象,因此同时兼具恐怖、病态、荒谬、笨拙、幼稚等因素,这其中还有一个就是充满喜剧效果的幽默因素。初读斯特兰德的这首《食诗》,人们往往会被诗中混乱的情节所迷惑而无法发现其中令人发笑的内容。然而多读几遍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诗人在描述不耐烦的图书管理员眼睁睁地看着馆里的一个读者大把大把地往口里塞书页时某种轻浮的变化。读到一个成年男子不顾图书馆公共规章制度,像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在地上又跳又滚时,我们或许会不禁粲然。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首诗其实是一首快乐的歌,巧妙地暗喻人对诗歌的酷爱。诗歌开头叙述者自称快乐之极,然而读者却难以从诗歌意象里隐含的不安气氛和恐怖情节中提炼出欢快的元素来,而这正是黑色幽默之要旨所在。虽然这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诗的叙事者快乐无比;虽然当我们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举止怪异时我们会发笑,但我们依然会有一种不安和恐惧,我们并不倾向于把这首诗看作是一首轻松的诗作。潜在的忧伤和迷惑无法让我们去感受其中的滑稽与幽默。斯特兰德曾经说过,“智慧是一种快乐;如果使用得当,胡言乱语也能成为快乐。”斯特兰德的这首《食诗》就是此类用法的典范,它把一堆胡话巧妙地设计成了轻松的思维练习。

斯特兰德的《食诗》作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发表于1968年。但这首诗的场景是不确定的,我们只知道故事发生在一个图书馆,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诗中也没有提到具体的时间。这种中性的场景设置很可能与斯特兰德小时候以及青少年时期频繁的搬家、缺乏固定的居所有关。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骚动不安的时代,美国社会充斥着反越战及非裔维权运动等相关的社会与政治运动,但斯特兰德的诗歌并没有直接反映这些问题。这并不是说斯特兰德完全无视这些问题,而是要求我们去发现斯特兰德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即他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对他那个时代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描述。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出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中也有表现。因此,在诗歌中提到具体的场景或者把作品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显然会削弱作品本身所可能达到的更广泛的效果。实际上,缺乏时间地点标识一方面会给诗歌带来奇异和神秘,另一方面却也暗示了这些场景可能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

也许,有些读者愿意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这首诗。他们也许会觉察到诗歌的意象中隐含的性别歧视。不难发现,诗歌把以压制性为基本特征的尘世文化描述成“女性图书管理员”,而用男性和雄性动物来为桀骜不驯的艺术自由代言。或许这正是本诗的潜在预设。另一方面,本诗语气戏谑,同样可以把它当成是对性别歧视的嘲弄戏仿来读,因为这种性别歧视者通常持兽性内隐论,就是说要解放男性以便进一步压迫女性。换言之,还可以认为这首诗是对表面上看似绅士的深层意象派诗人的讽喻——他们表面温和儒雅,内心深处(或潜意识中)却是性别歧视的顽固分子。

通常诗人所使用的语言本身并不具有主题意义,但是诗人反复所用的语言特色和用词选择却能展示诗人的主题意象。斯特兰德曾自己总结他的诗歌特点,即“简约的措辞、超现实主义的技巧、新闻报道式的风格以及明显的关注叙述细节”。6确实,《食诗》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朴实、简洁准确;但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却在于斯特兰德“对意象的选择和安排,这些意象看起来直截了当、极富视觉感,但却叠加了不同性质的事物,从而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7从结构上看,《食诗》这首诗建构整齐,各诗节较为一致。每诗节均有一行明显比其他两行长些;大多数诗行都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句子末尾有句号。从语法上看,每行都单独成句,意义都较清晰,读者能看懂每一行诗句,但如果我们把所有句子联到一起构成一首完整的诗,这些句子却变得晦涩难解。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诗人过多地运用了传递内心深处无意识的自动书写手法,强调了深层意识毫无遮挡的运行和倾泻,利用了半梦半醒状态下模糊的心理素材。然而,表面平易朴素的语言并不保证能把诗歌的意义直接呈现出来,相反,意象的自由联想、非逻辑非时序的布局以及毫无关联的怪异意象的叠加,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不可捉摸的幻觉世界,使人诗意地感受到人类所生活的世界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Mark Strand,Reasons for Moving,New York:Atheneum,1968.(www.xing528.com)

2.Robert Bly,“A Wrong Turning in American Poetry,”in American Poetry:Wildness and Domesticit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90,pp.7-35.

3.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Boston,MA:Heinle &Heinle,1999,p.310.

4.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页。

5.Richard Howard,Alone with America:Essays on the Art of Poe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50,enlarged edition,New York:Atheneum,1980,pp.589-602.

6.7.Jack Myers,“Soft Surrealism:Absence as Medium,”in A Profile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Edited by David Wojahn.Carbondale,IL: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1,p.210;p.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