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食与读诗:探索《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研究》中的食物意象

饮食与读诗:探索《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研究》中的食物意象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特兰德常说,诗人不仅食肉,而且吃诗。斯特兰德的这首《食诗》仅从题目上看就足以让人感到好奇。在这首诗中,他开始把诗歌看作是有着物质存在的食物,叙述者在食物和语词两种意象之间辗转腾挪,诗题中的“吃”字恰恰表明读诗于他而言就是吞食食物。不过这里流淌着的“汁”既不是源于食物也不是出自饮料,而是因为“我一直在食诗”。

饮食与读诗:探索《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研究》中的食物意象

斯特兰德是位出色的厨师,在他的诗歌中常喜欢使用与烹饪相关的意象来表现不可遏制的写诗和追求诗歌完美的冲动。对他而言,对语言的热爱丝毫不逊于对美食的喜爱。食物如同语言一样具有纹理、色彩和轻重;诗歌正如食品,是他的基本需求。斯特兰德常说,诗人不仅食肉,而且吃诗。他阅读了大量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诗歌,他喜欢把读诗说成是吃诗。斯特兰德的这首《食诗》仅从题目上看就足以让人感到好奇。人们的第一猜想很可能就是认为所谓的“吃诗”无非就是对一个“诗痴”的隐喻。但是斯特兰德并没有停留于此,没有满足于对一个具体的感性经验进行直观的描写。在这首诗中,他开始把诗歌看作是有着物质存在的食物,叙述者在食物和语词两种意象之间辗转腾挪,诗题中的“吃”字恰恰表明读诗于他而言就是吞食食物。诗人曾经大量阅读和翻译过南美诗歌,从中他学会了超现实主义诗人把不可能的、稀奇古怪的和荒谬的东西纳入诗歌的手法,如诗歌的第一行“墨水从我的嘴角流淌”,一下子就模糊了读诗和饮食间的界线,布设了一种超现实的、梦幻般的氛围。

开篇时诗歌描述的场景很独特,结尾更是一个奇怪而令人咋舌的高潮。诗歌的第一行写一个男子的嘴角有墨水在流淌着(而不是滴下、滴落或渗出)——可以想见此人饥饿难耐,直往口里塞“食物”的馋相。然而我们却不必担心此饕餮客会噎着或者会感到难受,因为吃诗者马上喘口气在第二行告诉读者:“我的快乐无与伦比。”在他看来,这流淌的墨水与大嚼牛排时溢出的肉汁无异,直可比拟运动员下巴洒落的提神饮料!不过这里流淌着的“汁”既不是源于食物也不是出自饮料,而是因为“我一直在食诗”。叙述者在陈述缘由时采用轻描淡写,像在陈述一件极普通的事实,然而读者却难免不为之一震,一时坠入不可名状的思绪中。确实,诗人擅长编织梦幻和奇想的意象让读者困惑不已。这首诗的第一行就是这样令人疑问丛生:叙述者喝了墨水吗?抑或吃了一支钢笔?他疯了吗?神秘氛围的营造推动了诗歌的行进。读者于此只想弄清真相、欲罢而不能。叙述者说他的幸福和快乐无可比拟,这是事实还是想象?不得而知。只有嘴角残余的墨水说明他的确吃了诗歌。他说自己一直在吃诗——就像他的读者阅读这首诗一样,这是自得,也是邀请。但是这快乐是为常规所禁止的,因为吃的诗是图书馆里的藏品。

第二诗节出现了第二个人物:图书管理员。她似乎和读者一样正常,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因为她“不敢相信她所见”。在叙述者洋洋自得的同时,管理员两眼充满同情的忧伤,她的双手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里,挪动着身子,像在思索如何应变,又似乎是在寻求保护自身的最佳方式,也可能是在暗指她未拥有诗歌而感到孤独。这一节好像脱离了第一节的怪异氛围,写的是真实场景。不过诗歌马上转入另一个怪异的镜头:这个饕餮客已经吞食完身边的诗书,简单地说,“诗不见了”。显然这是典型的斯特兰德的笔法——移走叙述的主体。在创作时,诗人试图消解自我,超越自我,挖掘无意识以寻求自我身份的确认。为此,诗人特别喜欢思索缺失(absence),这种缺失可能是他人的缺失或物的缺失或他自身的缺失。斯特兰德在另外一首《保持事物完整》(1968)的诗中写道:“无论我在何处,我都是我所缺失的”(Wherever I am I am what is missing)。紧接着叙事者同样淡淡地说,“光线暗淡。”光线的变化似乎暗示着什么:或许是图书馆要关门,或许是有人把灯关了,也可能是夜幕降临而使周围变得暗淡,也可能是在暗示叙述者满足后欲望之光的消退?无疑,这预留的想象空间给既存的怪异背景染上了沉郁阴森的气氛。“诗不见了”,这突兀的缺失与“光线变暗”交织在一起使梦幻变成可能:也许,墨水并非墨水,也许图书管理员也只是一个杜撰的角色?也许这一切都只是吃诗歌时的幻想?

第三诗节突然出现了第三个形象:狗。叙述者说几只狗原本是在地下室台阶上,现在就要上来了。狗的出现与周遭环境极不吻合,这突兀的意象令人疑问重重:什么样的狗?叙事者怎么知道图书馆有个地下室?狗为什么在地下室,又为什么要上来?没有人知道答案,但这几只狗的出现却为诗歌的整体建构以及最后诗歌的怪异结尾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后面出现的狗与叙事者的虚拟联结做了暗示。第四节对狗的描述方式与第二节中描绘图书管理员的方式近似,但语言更难以捉摸,狗的意象更难以名状,氛围显得更为恐怖。“他们眼珠(骨碌碌地)滚动,”这是疯狂的征象,失控的野性和歇斯底里跃然纸上。第十一行“他们金黄色的腿如灌丛火般燃烧”(“their blond legs burn like brush”)诗人运用头韵法重复辅音“b”,以此创造一种不断推进的恐怖效果,把读者带入超现实的空间,进一步渲染了恐怖气氛和不可思议的戏剧色彩,并给整首诗带来一种喜剧效果。诗的第十二行转向管理员:面对此情此景,图书管理员茫然不知所措,随即变得歇斯底里、举止怪异。当这几只疯狗带着如灌丛火般燃烧着的腿迈向楼梯的台阶时,“可怜的图书馆员开始踩踏并流泪。”这时的图书管理员并没有像常人那样跑向门口,而是依然站在那里惊恐欲狂,跺着脚,开始哭泣。她的这一反应使她看起来有点孩子气,似乎很滑稽。但考虑到斯特兰德一贯的创作技法,这种以声音渲染恐怖的效果(“跺脚”与“哭泣”,即半押韵的“feet”和“weep”)极可能是超现实意象的叙述。(www.xing528.com)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一样一片茫然。“她不明缘由”,叙述者说。此时他又模仿狗的样子“屈膝跪下去舔她的手”,试图通过触摸她使她明白;于是“她尖叫”。第五节一开始叙述者就断定管理员无法理解她眼前的一切,颇显其自得。第十四行让读者进入这个吃诗人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这里狗与人之间的界限模糊,狗与人合二为一,或者说叙述者的举止如那几只狗一样。只是这人与狗的复合体并不像在地下室的那群狗一样凶猛。他只是温顺地跪下来舔管理员的手,后者的反应恰如一个正常人:她尖叫。最后一节讽喻似地出现了与前文矛盾的意象。第十四行已经表明叙述者已变成了狗的模样,但在第十六行他却告诉读者:“我是个新人了。”紧接着他引入更多狗的意象:“我冲着她咆哮吠叫。”矛盾意象的跳跃没有给出最终的解释,读者因此而感到困惑,但还不是极点,因为最后一行似乎更荒谬:“在书卷的黑暗里我快乐地玩耍嬉闹。”这一诗行继续着上述人与狗的隐喻,展示了另一个矛盾场景。“书卷气”一词明显带有一种沉闷乏味、古板保守的语调,常用来表示一个呆板的人或地方。有意思的是,“咆哮”、“吠叫”等动词不仅再次用声音营造神秘的氛围和黑暗中的力量,而且这里暗淡忧郁的意象与“咆哮吠叫”和“玩耍嬉闹”这几个颇具喧闹意味的词相对应而得以突出。此外,这个与疯狗有点类似的男子“玩耍嬉闹”,与诗歌开头“我的快乐无与伦比”遥相呼应。这里,读者毋需探究图书管理员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地下室是否确有其狗,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看起来怪异的叙事者已经带领读者从反常的诗歌开头,经过令人惊骇的故事插曲,到最后快乐的结束。反常的叙述者通过凡此种种已经实现了与他一起共享爱好诗歌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无需分析这首诗歌,也没有必要把世俗的逻辑运用于这首诗,叙述者只是邀请读者、引诱读者、激发读者与他共享诗歌所能带给人的神秘、迷惑与快乐。

最后一个意象“书卷的黑暗”统领了全诗的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的黑暗,一种光线暗淡的空间;它是书卷中那种奇异而蕴涵光明前景的黑暗,是诗歌及其语词所展示的无限可能性。这些词语能创作“眼珠骨碌碌转”的狗群,能将一个霉气四溢的书堆里的读者变成一个又蹦又跳且咆哮的人。可见诗歌不是一般的东西,它能把读者变成“新人”。然而,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其中一个前提就是读者必须意识到,诗歌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吃的,那种大口大口吃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