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十世纪美国诗歌:房屋与自然的关系

二十世纪美国诗歌:房屋与自然的关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房屋的阻隔使人与自然也渐渐疏远。在房屋里,人类的举动单调乏味,睡觉或在房间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反映出面对没有特色的人造空间,人类那种梦游一般的状态。《房屋的地平线》揭示人类有幸在房屋保护下发展文明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只有亲近自然,才能在浮华的物质世界获取心灵的宁静。默温在《房屋的地平线》一诗中着力表现了他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

二十世纪美国诗歌:房屋与自然的关系

当代美国著名诗人W.S.默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以生态为主题的诗歌,关注自然、社会、人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自然历史的渐变以及人与自然的疏远。默温的诗《房屋的地平线》收录于他1988年出版的生态诗集《林中之雨》。在诗中默温多次使用房屋意象。一方面,诗歌从最初的房屋,即人类文明的开始入手,传递了房屋出现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以及给人类以庇护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诗人从时间跨度和空间地域上表述房屋,用朴实的语言传达了房屋作为人类文明庇护所的贡献。同时,通过描述带有回声的冰墙,体现了文明发展初期,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另一方面,文明发展后,房屋的蔓延却侵蚀了自然的地域边缘,自然的界限不仅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挤压,而且在人类的意识中,自然的概念也被其他思想所取代;昔日的美景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有时人们只能从儿时的记忆中体会自然的美感,表现出对先前自然的怀旧之情。另外,房屋的阻隔使人与自然也渐渐疏远。在房屋里,人类的举动单调乏味,睡觉或在房间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反映出面对没有特色的人造空间,人类那种梦游一般的状态。由于与自然的隔离,人类的精神也被套上无形的枷锁。《房屋的地平线》揭示人类有幸在房屋保护下发展文明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只有亲近自然,才能在浮华的物质世界获取心灵的宁静。

默温在《房屋的地平线》一诗中着力表现了他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他一反后现代派无节制宣泄无意识的手法,运用简练、朴实的语言,摒弃隐语、神话押韵及标点的运用,话语间只有时间与空间上的精巧逻辑安排。在诗中他积极探寻人的“联结”难题,是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还是任凭置身社会广角,为寻得安全感不断前行。诗人在荣格集体无意识的理念主张影响下,试图唤起人们对远古经历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他从日常事物和生活场景入手,选取“房屋”这一耳熟能详的原型进行塑造。人对房间的依赖和追求体现了人对位置感的追寻。然而,人们越是急切地渴望安全感,与自然越是渐行渐远,如此反复,形成心理层面的恶性循环。引申至社会层面就体现为较为严峻的“流浪者”现象。虽然无家可归,仍然充满期盼。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情感层次上的逐渐冷漠。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后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衰颓。诗人将人们这种逐步升级的虚无感与位置感的消逝进行对照。在叙事模式上,他采用错裂的时空观,对人类自然历史及其在现实社会的演变交叉进行回顾。联系心理学上人们对自然的渴求,频繁转换叙述视角,以此体现多种群体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其选取的意象也涵义深远,例如标题中“地平线”意象的引入,发人深思,注重直觉感受及想象上的情感共鸣。诗人冀此来呼唤人们对自身逐步异化于自然与社会之外的警示。

房屋产生的时间很短

而今我们只在下雨下雪天

或傍晚与旁人一样

感到身处同样的黑房间

在久远的年代还不曾有房间

而今多少人已然忘却天空的模样

最早的房间由石头和冰砖筑起

屋内一颗搏动的心

与之回应的是一排冰砖

因为有了房间生命就诞生

在房间

于是生命把一切都看作是房间

甚至周围的景观

如今的山脉只在人们回想起

另一时代的房间时才得以呈现

年复一年,而今更多的人把童年记忆成房间(www.xing528.com)

那时房里的人现正遥想着森林

可是婴儿第一次听到声音第一次看到双手

是出现在带天花板的房间

而后在另一房间

天花板出现却没了往日的声音和双手

这只是一个带有回声冰墙的

房间

而今人们多在屋里

或在通往房间的门廊里睡眠

室内的产物

被徒步送到了最后的高原

我们在房间相遇

继而又不断地在房屋间迁徙

只要有一处房间

我们就知道这里曾有过某种不平凡的从前

由于极大的幸运

我们继续生活在变成现今模样的房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