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阿什伯利(John Ashbery,1927— ),剧作家、小说家,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阿什伯利1956年获得耶鲁青年诗人奖,1976年出版的诗集《凸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获得了1976年的普利策诗歌奖、国家图书奖和全美图书评论家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囊括这三个奖项的诗歌作品。阿什伯利还获得了1985年的博林艮诗歌奖,并于1992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美国诗歌界的两项最高奖——露丝·丽莉诗歌奖(奖金10万美元)和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奖(奖金10万美元)。约翰·阿什伯利是美国国家人文艺术院院士。
阿什伯利深受超现实主义运动、抽象表现主义以及现代艺术和音乐的影响,其诗歌拒绝传统的现实主义,采用联想性意象、意识流和即时创作的方法,使他的诗歌晦涩难懂,极富歧义性;由于受现代行为艺术与拼贴艺术的影响,他的诗歌关注写作行为及其创作过程,试图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阿什伯利的诗歌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以及语言在表达这种随意性时所起的作用;这种随意性传递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约翰·阿什伯利1927年出生于纽约罗彻斯特,父亲是一个农场主,母亲是个生物学老师。阿什伯利青少年时期开始写诗,但希望能成为一个画家。1948年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期间与后来同样成为美国著名诗人的弗兰克·奥哈拉、罗伯特·克瑞里、罗伯特·博莱为同班同学;阿什伯利195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期间,参与著名的纽约学派的活动。1956年在著名诗人奥登的主持下,阿什伯利的诗集《一些树》(Some Trees)入选耶鲁青年诗人系列丛书出版。同年,阿什伯利获得富布赖特基金来到法国巴黎,担任《纽约信使报》欧洲版的艺术与文学评论员以及美国艺术杂志《艺术新闻》的记者,一直到1965年。回到纽约之后直到1972年,阿什伯利担任《艺术新闻》的执行主编。自1974年至1990年,阿什伯利任教于布鲁克林学院和巴德学院。在布鲁克林学院任教期间,华裔诗人姚强(John Yau)是其学生。(www.xing528.com)
评论家认为阿什伯利是美国目前年纪最大,资格最老,同时作品最前卫的诗人。有人认为,在过去的50年,在美国诗坛还从来没有人像阿什伯利那样赫然矗立。迄今为止阿什伯利发表了二十多部诗集,创作了三个戏剧,并且与同属于纽约派诗人的詹姆斯·舒亦勒合作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傻子窝》。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和海伦·文德勒虽然有不同的文学评判标准,但对阿什伯利都给予了同样的赞誉。布鲁姆曾盛赞阿什伯利“把包括惠特曼、迪金森、史蒂文斯、哈特·克莱恩的美国延续性连接了起来,从而实现了爱默生关于美国文学自治幻想的预言”。海伦·文德勒则以这样的策略来评价阿什贝利,她说:阿什贝利“像惠特曼一样饶舌,但不像艾略特那样生硬;他不像史蒂文斯那样修辞,但更像济慈在其雄辩的书信中一样健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