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观表达个人性的诗学理念-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研究

客观表达个人性的诗学理念-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维尔托夫一直信奉这样一个诗学理念,即诗人不是通过自己的表白而是通过众多各色人物来说明问题;虽然诗人的存在已融入这些人物之中,但焦点决不是自我。通过使用四个不同的但却是有力的隐喻形象来描写同一种情感,列维尔托夫表明,在个人与非个人之间是完全可以联系起来的,可以通过客观性来表达个人性。这一观念在《林中生活》再次得到体现。

客观表达个人性的诗学理念-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研究

列维尔托夫一直信奉这样一个诗学理念,即诗人不是通过自己的表白而是通过众多各色人物来说明问题;虽然诗人的存在已融入这些人物之中,但焦点决不是自我。她非常羡慕别的有成就的诗人能够通过描述一个场景、一片风景,而不是直接叙述这些事情就能够把事件描述得清清楚楚。从《记忆的蓝边》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中既没有出现“我”也没有出现“你”等指称,但是我们却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某种个性、某种能使读者与诗中所写进行认同的东西存在。她的诗所传达的信息完全依赖于第三者,通过对那些看似没有丝毫情感特征的景物描写来完成,如走向山顶的马车、弥漫的雾团与雨水、白雪覆盖的街道以及沉入湖底的鱼等等。但是透过这些描写诗人可能已经把一些个人的情感经历融入诗中,可能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这首诗是诗人表达的对其母亲的哀悼;即使这首诗不是关于某个个人情感,其表达的情感也是强烈的、有着鲜明的个体特征。通过使用四个不同的但却是有力的隐喻形象来描写同一种情感,列维尔托夫表明,在个人与非个人之间是完全可以联系起来的,可以通过客观性来表达个人性。虽然列维尔托夫在诗中没有使用任何直接性词语来说明与她个人的直接相关性,但其中的悲伤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的。

列维尔托夫经常谈到诗人的责任,这责任不单单囿于传统概念中的责任。她将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社会活动家的事业当中。她投身社会政治运动,自觉而积极的反对战争,反对不公正,反对偏见。不过诗集《林中生活》中绝大部分诗歌包括《记忆的蓝边》在内都处于过渡时期。列维尔托夫早期在英国创作的诗歌结构严谨,多为传统型的诗歌。而她移居美国之后,诗风明显地出现了转变,这种转变的过程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她诗歌生涯的最后一刻。从诗歌题材来看,她的诗也随着美国政治生活的波动而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当美国经历越南战争以及种种社会问题时,列维尔托夫的诗大多为政治诗,针对社会政治问题发出责难与质疑。之后,她的作品,便可称为中期作品,出版于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早期。其风格和题材都有别于以前,语气更为沉着,更多地沉浸于对心灵的探索,但又不像后期作品那样纯粹是宗教性质。《林中生活》于1978年出版,为她赢得了颇多赞誉。有评论家在评价列维尔托夫的诗时说,她的诗中有一种执著,认为诗人应认真观察自然世界,因为自然世界能够不断地再造现实生活。这一观念在《林中生活》再次得到体现。之前的诗集中两个中心主题,母亲和森林,就代表着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创造的永恒性。而她在她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左右的时光里,思考更多的是较为宁静平和、更趋近心灵的问题,如她的宗教信仰上的取向,她对上帝的思索,这些原本隐约闪现于早期作品的影子在晚期风行水面,大行其道。

在列维尔托夫将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评论家并非仅是对其作品发表评论,更多的时间他们是在研究、分析和思考她的诗歌主题、她在诗中所用的隐喻与风格。这本身就说明,列维尔托夫从40年代至90年代期间的作品是如何地具有召唤力。诗歌创作的数量如果能够达到她的一半的诗人本来就已是屈指可数,而像列维尔托夫一样出书源源不断而能够抓住评论家以及读者兴趣的,就更如凤毛麟角。列维尔托夫确实是一个例外。(www.xing528.com)

一首诗面世而没有负面的评论是颇为罕见的。换言之,绝大多数的诗歌都需面对批评,甚至被包围在批评之中;诗人们需要面对批评中那些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如建议再清楚一些、再简洁一些、多一些描述性语言、多一点教育意义等等这些评论家们常提出的问题。而诗人们似乎也已经适应了种种批评,并自己决定是否接纳外界的建议。无可否认,在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列维尔托夫一直都是最受尊崇的诗人之一,但她的作品也同样受到了负面的评论,尤其是那些她在越战时期发表的较为激烈的作品。然而,列维尔托夫的诗《记忆的蓝边》却甚是特别。它既没有惹非议,又无说教,也找不到冗赘的词藻。该诗没有较多的描述性语言,人们只需细细阅读,明确一些词汇的含义,它所承载的信息便清晰可见。一句话,该诗几近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