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方式》是一首关于人类变老和如何优雅地结束一生的诗歌。该诗创作于作者离世前一个月,斯塔福德以最宽广的视野给出了自己对死亡及人生的理解。诗中出现许多大自然的意向,如太阳、风、小鸟、云朵等。这与斯塔福德崇尚的回归自然的理念遥相呼应。诗歌的每一行诗都充满着暗示,整首诗蕴含了关于命运、永恒与瞬间,存在与死亡的极为丰富的内涵。而诗人死亡观的出发点来自印度教的“转世说”及其蕴含其中的平等的生命价值观。
宗教的产生源于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梦想。宗教主张否定和超越现实的人生,或是把幸福生活寄托于死后的世界,要求人们放弃今生的幸福;或是教人相信人死后还有来生,死后还会复活;或是认为死亡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的转换,死后的生活不一定就比生前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听到对他的死刑判决后,对法官这样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谁的路更好,只有神知道”。
在斯塔福德的这首诗歌中,宗教死亡观的载体是与生命个体息息相关的印度教中的转世轮回观,他把这一观念当作改正今生过失的第二次机会。他对于这一宗教信仰的理解可能有些许简化,在诗歌中他所表明的是一个人将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每次的人生都比之前有了更多了解,知道在这一生之中哪些事是该做哪些事是不该做的。如果真有那么简单,那转世轮回的观念将成为能预见各种麻烦的一种法宝。真正的印度转世轮回观当然比这要复杂许多,且伴随着灵魂终结于更差或是更好的环境中。而这点取决于接下来几次人生中因果报应或者说是命运。在东方宗教中一个人轮回转世机缘的不确定性比斯塔福德在诗中所呈现的要大得多。但转世观的确使得这首诗歌表明了如西方思想家理解的那样所谓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生存的方式》第一部分小标题为“印度”,主题为印度最古老最富活力的印度教。印度教始终认为人死后灵魂将进入新的身体,即“转世”或是“轮回”。诗歌第一行两次出现“in”,用这种重复反映了转世的循环运动,且把“他们”和“他们的”紧放在一起。这一相同的效果也体现在第二行的“一次又一次”。这一节以乐观的基调结束,伴随着生活从“好”到“更好”,对贫穷的生活只字未提。这种乐观的态度呈现给读者,因为诗歌用词语“你”和“你们”作为听众并为他们描述这种更好的生活。
尔后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第二节中,诗人对那些信仰转世观的人和那些不信仰转世的人,以及“他们”和“你们”做了更为清楚明了的区别。来自印度的“他们”能够记起自己的前生,而即使是经历了过去几世的西方思想家们,作为组成部分也记不起自己的前生。这导致了第二节描绘的奇怪局面:一个印度人直视一名并不理解转世轮回观的西方人的眼睛,他能够看到来世的情景,和“一些……遥远的故事”。而西方人却不记得这一切。奇怪的是,这一情景可能包括双方之前的转世。尽管他们今世可能来自世界不同角落,而诗歌表明:其实他们在前世都熟知对方。第八行加入了一个不寻常的意象转折:两个人碰面然后只有一方知晓他们在前世曾遇见过。此外斯塔福德加了一句“一些动物等在旁边”。对这一细节没有任何解释,但事实是动物超越了哲学系统,使得这一信仰成为连接东西方哲学的恰当方式。
在第三节中,斯塔福德歌颂了转世轮回的好处,把它表述成一个过去或前世错误的一次补救机会。斯塔福德说到,当生命只发生“一次”时,你会发觉要避免犯错为时已晚。这导致某种起作用的永久性,使人太过惊吓无法思考,也使转世轮回似乎成为一种更令人鼓舞的、更受欢迎的信仰体系。于是在这一节第九行的一开始所出现的文句旨在使读者认同作者的叙述观点,使得人们感觉除了转世观之外的任何信仰都是荒谬可笑的。(www.xing528.com)
而结束第一部分的两个短句强调了两个词。第一个是“柔和的”,这用于概括总结诗歌中对于持转世轮回观者世界观的描述,捕捉了其温和仁慈的本性。第二个最重要的词是本部分最后一个词“印度”。斯塔福德用这个词来指代转世轮回观的宗教理论,因为这一理论给出了一个人类的在场,它不是西方熟知的宗教理论而是外来的,所以增添了一层神秘和尊崇的意味。如果诗人只侃侃而谈抽象理论那么极有可能丢失那些宝贵的意味。
从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诗人对生命论及死亡观的理解,即印度教生命论所认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它是最高灵魂(印度教的创世神)的一部分。生是灵肉合一,是生命五大元素的成功组合。死是灵肉分离,身体毁灭,五大元素分解,灵魂走向另一个躯壳,但其并不会脱离大地。相反它会以另一种生命形态回归生命。而它的具体生命形态取决于它上一次生命中个人行为的总和,这可以决定其来世的命运。这通常被称作因缘或是命运的东西,源自一个人避免导致伤害的多寡。那些真正的恶人会背负极坏的因缘,下辈子将会以更低级的生命形态出现,例如动物或是某类低级群体的一员。而好的因缘就能保证你下辈子更高级的存在形态。在几番生命过程中一个人通过消除欲望获取知识,最终能够超脱轮回转世,即成为神,不再回到原来的生命世界。对于印度教的追随者来说,最终的目的就是从苦难中得到解脱,不再需要再生,使自己的灵魂与最高灵魂相交融。
然而诗人对转世轮回观的理解并非就此打住。第39行到50行是诗歌的第四部分,它向我们表现的是诗人意识到自身即将到来的死亡且接受了这一事实。这正如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的,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用他的思想认识到人的死亡。诗人在这里把自然视作生命的延续而展现:树木,花草,白云都随风移动;鸟儿触碰天空,这也被视作一种延续的结构连接地面,因此地上的人们能够感觉到它们拍动翅膀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转世轮回中蕴含的平等生命价值观,因灵魂最终会在自然中结束个体生命。所以印度教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他们祭拜圣树菩提树,祭拜山川和河流,祭拜大象甚至祭拜石头,原因就是印度教认为自然万物中都蕴涵着各自的生命力。且人在自我的最深处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生命的一致性或延续性。于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被置于同一伦理规范框架之下。伦理并不局限于人类社会,而是延伸到一切有生命的世界,以至于宗教伦理主宰人和动植物的一切关系,其核心词是“和谐”。在最后一部分,诗歌把超自然引入“万物和谐”这个等式中,尽管诗歌在一开始否认西方思想家(诗中的“你”)有理解来世的敏感性,诗歌在最后几行描述的死亡体验正如同与自然界其他方面相融合一样,而自然中那些事物早已相互交融。死亡——“那一切事物的释然”,自然地出现并把人的灵魂推入空中,把生命转换成夜幕,第一部分所探讨的转世轮回以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得到实现,而不仅仅停留在过去事件的简单重复上。
然后在46到48行,诗歌暗示贯穿一切事物的生命力量可能是黑暗的、邪恶的,因为它潜藏于地下然后出来把人推向死亡。尽管最后一行诗歌重新把中心带回到开始的轮回转世的讨论上来,但在这里死亡被描述为一种解脱、一种释放,它把人的精神或者说是灵魂放回到一个相同的环境中。正如“生存的好方式”这节中所生动展现的一样,都表明了灵魂将在自然物中再次获得生命。第五十行中“薄晕”一词更暗示灵魂在这个获得新生的过程中变得如天使般美丽。
诗歌第二部分中升起的太阳给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希望:光明和温暖一定会带回到夜幕中。该诗所表达的人的成熟最真实的标志是一种意愿,这当然也是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对转世轮回观想要表现的一种在死亡面前,对生命过往中发生的所有都释然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