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库尼茨(Stanley Kunitz,1905—2006)是20世纪美国最卓著、最富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诗歌奖(1959)并两度获颁美国桂冠诗人(1974;2000)。他的诗作风格精致细腻,简朴而自然。库尼茨天生是一个血管里奔涌着诗歌的人。对于库尼茨来说,“诗歌是一种恩赐——犹如心中的喜悦在涌动。在我的一生中,我觉得诗歌的馈赠是生命的维系、生活的提升,是绝对无法预测的。那么,人是为了诗歌而生活吗?不是。恰恰相反:诗歌是为了生命而存在。”
斯坦利·库尼茨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沃切斯特,父母为俄裔犹太人,在库尼茨出生前六个星期,库尼茨的父亲自杀。虽然库尼茨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但在他的诗歌里常有父亲的影子。在一首题为《父亲与儿子》的诗中,库尼茨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在水边/浓密的香薇举起/手臂,‘爸爸!’我喊道,‘回来吧,你知道/路的。我将为你擦掉衣服上的泥点;/我保证,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库尼茨的母亲是个裁缝师,从此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在库尼茨八岁的时候,其母亲再婚;但一年后,她丈夫去世。
库尼茨高中的时候是学校辩论队的队长,是学校文学期刊的创办人。在暑假期间,库尼茨还担任《沃切斯特电讯报》的记者。高中毕业后获奖学金入读哈佛大学,主修英文和辅修哲学,并于1926年获得哈佛大学英文系颁发的诗歌奖。同年,库尼茨以最优等成绩毕业。1927年库尼茨获得哈佛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期待着能够留校任教,但由于其犹太身份,未能如愿。离开哈佛后,库尼茨开始在全国主要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1928年起在位于纽约的威尔逊出版公司工作。1943年,当库尼茨37岁时被应征入伍。由于库尼茨不愿意拿起武器,而被分配挖厕所和在炊事班工作。1944年他的第二本诗集《通往战争的护照》出版。在他服役期间,库尼茨收到一封来自本宁顿学院的来信,邀请他在战后能到该校任教。1945年,库尼茨从军队复员,并获得古根海姆基金,1946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本宁顿学院任教。1958年,库尼茨获得哈丽特·门罗诗歌奖以及福特基金。1959年,库尼茨以《诗选:1928—1958》获得1959年普利策诗歌奖,而这部诗集曾经被八家出版社拒绝。(www.xing528.com)
库尼茨1967年曾访问过苏联,并引起他对苏俄文学的兴趣。翻译过约瑟夫·曼德尔施塔姆、安娜·阿赫玛托娃以及安德列·沃兹内森斯基等人的作品,翻译出版过多种苏俄文学作品集,编辑过《约翰·济慈的诗》(1964)、《耶鲁青年诗人丛书》(1969—1977)、《布莱克基础读本》(1987)等多种诗选。
库尼茨曾在很多美国高校任教,包括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拉特格斯大学以及华盛顿大学。库尼茨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22年,曾建立普罗文斯顿艺术工作中心、纽约市诗人之家,分别于1974年和2000年当选为美国桂冠诗人。他的诗集有《智性事物》(1930)、《斯坦利·库尼茨的诗:1928—1978》、《穿越:后期新诗选》(1995,获得国家图书奖)、《斯坦利·库尼茨诗集》(2000)等,他获得过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诗歌奖。此外,他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勋章、博林艮诗歌终身成就奖、福特基金、古根海姆基金、百年哈佛纪念奖章、国家人文艺术基金。2006年5月,库尼茨以100岁高龄在纽约曼哈顿的家中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