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萨拉·蒂斯代尔的诗,首先不得不说说诗人本身,因为她的诗歌风格和她本人的性格、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萨拉·蒂斯代尔(Sara Teasdale,1884—1933)是美国最有迷人魅力的抒情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具有古典的简朴和宁静的深沉。她的诗歌诗艺娴熟、纯净和率真。
蒂斯代尔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拘谨古板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勤奋好学,自学成才。一度侨居欧洲和中东,1916年定居纽约。她的诗作朴实无华,表达自然流畅,情感娇嫩脆弱,如涓涓流水,纤细而平静,有时在文静之中也蕴藏着几丝感伤。她从小在家里受教育,没进过学校,觉得自己脆弱无助,神经衰弱,缺乏必要的自信,常常陷入无名的沮丧。自30岁结婚起,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也许是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历,感到欠缺在同辈人中的归属感,进而信心不足。可能是因为这样,性格安静的她,内心细腻却脆弱,看待人生的态度有消极的一面。从她的诗中,我们能够看出伤感的痕迹。内心挣扎的人才能写出伤感的诗。
萨拉从理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嫁给了温文尔雅、对她情深义重、商业悟性很高的商人,放弃了另一位追求者——一个穷困潦倒而又古怪的诗人。婚后的生活使她常常担心幸福的婚姻生活会把她诗歌创作的灵感湮灭,因为她的诗歌通常来源于忧伤与绝望。实际上婚后的生活并不如她想象的那样幸福,虽然她丈夫爱她、忠实于她,但蒂斯代尔依然精神抑郁,经常在疗养院度过。1929年蒂斯代尔离异。1933年1月,在肺炎发作之后,蒂斯代尔的身体愈加脆弱,加之知悉那位爱她的诗人离世的消息,蒂斯代尔吞服了过量的安眠药巴比妥酸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无法摆脱心中的苦闷、自卑和消极,或许在她的立场上,这是去天堂的途径。(www.xing528.com)
1918年蒂斯代尔凭借她的《爱情之歌》(1917)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诗歌学会颁发的诗歌奖(即美国普利策诗歌奖的前身)以及美国诗歌学会的诗歌奖。她的诗歌成长历程可以从她的以下几部诗集中看出:《火焰与阴影》(1920)、《阴暗的月亮》(1926)以及《今夜星辰》(1930)。这些诗集中的诗越来越细腻,表达也越来越简约。她的最后一部也是被认为最好的诗集《奇妙的胜利》(1933)在她去世的那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