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 论
6.1 研究结论
幽默情感和认知互动模式从情感转换及其与认知互动入手,从功能认知视角研究,解决了幽默情感认知的三个层面问题:第一是功能问题,即情感的评价功能,解决何种刺激激发积极情感,何种刺激激发消极情感,激发的强度如何,即刺激和情感反应的质、量和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实施问题,即实施的神经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情感及其转换的认知机制和形式表达问题。经过研究,形成如下结论:
1)在幽默的人际功能和评价功能方面,评价解决情感来源、分类、正负值和强度级差问题。情感是对文本/过程的反应,分为不/高兴、不/安全以及不/满意三组,强度分为高、中、低三级。在情感认知上,人们通过镜像神经,可以对图画、影视中人物的表情产生直接的反应,或者通过言语直接表达显性情感。情感也可以通过认知诱发,情感介入有情态、投射和让步,包括视觉的和言语的形式。情感须经过评价,而且与意图相关。刺激与意图的一致或不一致,导致情绪的发生。经过认知前期评价,判定刺激是否产生情感,正负值、强度如何。前期评价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动的。与意图一致的刺激诱发积极情感,不一致的刺激产生消极情感。情感评价还包括后期评价,并反馈到前期,对前期情感产生影响。情感投射到社会域,经过社会道德、法规约束,成为“制度化情感”,由此构成了情感评价和情感转换,共同形成幽默态度,社会评判包括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如果不知社会评判是褒是贬,就可能是调侃。情感经过评价发生情感强度级差,而幽默情感级差往往发生在情景设置所产生的情感和笑料激发的情感之间,情感转换导致幽默。在强度上,幽默的情感要比一般的情感变换强度更大。
2)在神经实施方面,幽默的情感转换在上下双路径系统中形成。基本情感发生在边缘系统下路径,传递到认知皮层上路径并受其控制。意图在前额叶皮层( PFC)实现,PFC是对社会事件的模仿器。事件包括事前的意图、预测,事中的过程,事后的结果,结果有情感的反应和回报值( reward values)。
下路径对新的环境、过程或文本刺激产生直接的、自动反应,产生惊奇、危险等消极情绪,速度快但往往出错,需要上路径的认知判断,即情感认知评价。经过认知评判,切断消极情感,产生积极情感。情感之间的转换和互动,产生幽默感。情感的下路径和上路径构成了幽默情感认知互动模式的神经基础。
3)主体的情感、意图和认知关系,可以通过立场三角体现,三角包括主体指向事件的认知评判、指向主体的情感,由此构成了情感、认知单元。在交际中,人们对人、事物或事件的情感、评价差异,形成交际单元的失衡。“平衡趋势”张力要求一方通过最小认知努力改变认知或情感,使单元重新平衡恢复,从而辨认出说话者的意图。情感认知的互动转换,交际三角从不平衡到平衡过程,构成了幽默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区别于科学类比和艺术。
在形式化表征方面,即运算问题上,神经认知的上下路径可以用三角形式加以模拟,两个路径构成与空间整合有类似的结构,融入立场三角和交际平衡三角、情感评价内容,可以建立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模式包括幽默者图式、接受者图式、幽默对象、文本图式、共有图式和社会认知图式。幽默者文本图式激发接受者原型图式,与幽默者的笑料图式间发生图式框架失衡。“平衡趋势”张力要求接受者通过最小认知努力,借助一定的认知机制理解,经过社会认知评判后,改变原有认知或情感,使图式单元恢复平衡。接受者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经过社会评判,意识到违背了社会尊严或许可,理解了嘲笑的批判性或调侃意图。
4)模式参数包括文本图式、交际主体、认知机制和语境。文本图式和图式推论是理解幽默的形式体现。图式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图结构是对大脑构成和社会事件的模拟,对应于事前、事中和事后部分。视觉文本和言语文本可以用意象图式、语义、语法图式表现,从而把言语三大系统功能意义,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用统一的形式加以描述,并可以对其关联性作出合理的解释,为视觉、言语幽默的识解提供了功能认知视角。
以类比为基础,认知机制包括双关、隐喻、夸张、矛盾、仿拟、倒错与交错以及超级认知机制等。幽默认知机制的特点不同于科学逻辑,是“假逻辑”。视觉机制主要借助于空间关系,而言语机制更为具体复杂、详细。视觉、言语幽默机制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为幽默乖讹和消解提供了幽默欣赏的认知过程。
模式中幽默主体,幽默者、接受者和幽默对象的身份确定和转换,也会导致幽默。幽默语境包括情景语境、互文性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5)语式的判断、幽默语类图式预测、图式对比、图式失衡、认知机制、平衡恢复和情感转换、意图识别,构成了视觉、言语幽默理解的识解流程。不同语式、不同语域和不同语旨幽默的叙事策略和识解流程不同。谜语幽默、会话幽默属“随便会话体”语类,情景设置和乖讹部分往往在问答中出现。言语叙事小说、视觉叙事喜剧的叙事策略相对复杂,由设置情景模式、幽默模式发展和结束循环三个过程组成,经过反复,把幽默的情感、态度和意图不断叠加,形成某一语类的韵律,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如政治类的幽默讽刺,韵律反复激发嘲笑的情感和批判的态度。
6.2 研究创新点(www.xing528.com)
在理论上,以往的研究往往偏向于某一学科,学科交叉研究较少。有些研究偏向于思辨,缺乏形式化表征;或者形式化局限于语言笑话,对多种符号结合产生的幽默研究不多。本研究以神经认知为生理基础,结合功能认知,特别是评价功能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试图建立幽默产生和理解的模式,并对视觉、言语幽默乃至多模态幽默加以识解,另外,研究还区分了幽默乖讹和非幽默乖讹,幽默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理论上对幽默理论有所突破。除此之外,对系统功能理论有所启发。
首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需要认知的解释。如认知语法中的典型事件模型、概念隐喻图式使得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以及语言的三大系统意义解释更加具体化、形式化,并且能通过图式加以表征,模式间可以借助空间隐喻、转喻图式关系进行结合,对建立图文关系更具可操作性。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以情感评价为基础,揭示了评价的人际功能,忽视了评价的认知本质。态度评价既受情感主导,也受认知主导,两者在交际中达到平衡状态。因此,评价的情感认知互动,更新了评价理论关于情感主义的价值哲学基础。
符号、语言的系统功能,特别是评价功能,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把情感、评判等资源融入到理想认知模式中,对空间整合模式有所拓展,使模式的运作从语义扩大到社会文化范围,似乎对建立文化模式有所启发。
幽默的认知机制,如类比、隐喻,是一种“倒错逻辑”( paralogic),不同于科学类比和隐喻,这种机制的解释是“部分的合适性”,不是唯一的解释,或“假”的解释。这种理解机制,对逻辑范畴研究提出了新的话题。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从功能认知角度,从情感、意图的转换和理解出发分析了幽默的产生和理解过程、流程,试图解释各种语式、语类的幽默。模式用几何图形简单表征了幽默参与者及其图式关系,而实际的模式可能更加复杂。幽默的产生和理解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参数较多,如性格、性别等等,本研究没有涉及。在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方面,本研究只是对质的关系采用了简约的二分法,分为积极、消极两种,具体的分类更为复杂。量的关系,即幽默形式和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的是例证法,得出的模式和结论缺乏定量分析和具体的实验支持。
6.4 今后研究的方向
幽默情感的分类,需要结合语料库的定量研究。目前把情感分成三大类,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标准。通过对大型语料库的检索,可以观察情感的分布特点,进而对情感作出分类。通过建立幽默语料库,可以检索出幽默情感模式。
幽默情感的质、量测量,情感转换过程及程度,需要神经认知的实验研究。ERP只是证实了幽默乖讹性和框架转移的存在,但其消解过程、情感转换过程,有待于fMRI的进一步实验证实。对视觉幽默,或视觉-言语幽默的阅读,其视觉扫描方向的规律性,有待于眼动实验证实。
同时,如何把模式拓展到声音幽默,视觉、言语、声音如何结合形成幽默,多模态如何融合,涉及的参数有多少,各参数的权重如何,可以借助计算机加以研究。通过分析参数权重和幽默效果的相关性,对模式加以完善,对模式参数加以量化,最终达到输入这些参数,就能产生人机交互,使电脑产生幽默发笑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