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研究成果

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幽默的产生是经过评判后,对说话者的讽刺、嘲笑或调侃态度的理解过程,其中情感是核心。3.1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的评价理论基础幽默的识解涉及意图、情感和态度的理解和识别过程,意图是行为和言语行为的倾向,受情感、动机驱使,情感影响态度,是态度的核心。双码流结构表明,由高、低路径产生的情感通过白质和皮层传递

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研究成果

第三章 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

幽默的产生是经过评判后,对说话者的讽刺、嘲笑或调侃态度的理解过程,其中情感是核心。情感经过认知评价,发生情感转换,产生幽默发笑的趋向。

情感包括激发、认知评价和表达等一系列的功能认知过程。原型情感事件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研究涉及三个层次问题:功能层、实施层以及运算层( Moors,2009)。幽默的情感转移同样要解决这三个层次问题,功能层解决情感的人际功能问题,即幽默通过情感协商在建立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而情感认知需要通过大脑神经回路加以实施,是幽默实施的物质过程;幽默情感认知的表达和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机制进行,是对大脑过程的模拟和验证,也是人际功能的实现过程。那么,幽默情感的产生过程、质和量的体现问题如何?情感协商的形式如何?以上功能和认知过程的神经回路如何?认知机制和形式化表现模式如何?

为此,本章以情感认知的评价理论为基础,解决情感的产生、分类、介入(参与)方式和量值级差问题,在分析幽默情感的神经认知回路基础上,用几何三角模拟幽默交际中的情感、认知和立场关系,把情感认知平衡图式与空间整合框架相融合,纳入评价内容、言语幽默一般理论知识资源,以建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包括交际者内部的情感认知互动、交际者之间的人际互动,通过亲密度协商,交际者内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互动,实现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过程。模式通过激发、失衡、平衡恢复以及情感转换和意图表达四个阶段,层层解构视觉、言语幽默的产生和欣赏过程,同时回答幽默产生的必要、充分条件

3.1 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的评价理论基础

幽默的识解涉及意图、情感和态度的理解和识别过程,意图是行为和言语行为的倾向,受情感、动机驱使,情感影响态度,是态度的核心。情感通过动作、表情、着装、言语等外在表现或情态、语气表达实现人际交互,情态级差导致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效果。人们的经验差异、知识差异,形成情感、动机、意图和态度等社会认知差异,导致交际事件中的情感、认知失衡。“平衡趋势”张力要求交际一方依据最小努力原则,改变认知或情感,恢复交际单元平衡。因此从情感认知互动入手,可以找到解释幽默的突破口。要了解互动,首先要厘清情感的产生、构成、介入方式、级差方式以及情感和认知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建立模式。

3.1.1 视觉、言语幽默情感产生过程与评价

关于情感的产生过程,有各种假说。情感加工可以独立于认知过程,并且先于基本认知过程(如语义加工),即情感自动假说。相对于认知,情感处于主导地位,影响并控制着认知加工,情感构成了信息加工的独立效果来源,并可以有神经回路理的支持( Storbeck&Clore,2007; Zajonc,1980/2000; Evans,2007)。情感通过下路径的“情感激发—丘脑—杏仁”作出快速反应,先于认知的参与。动作幽默和视觉幽默主要在低路径中形成。老鼠实验显示,恐惧光波和声波直接由视网膜传到丘脑、杏仁,没有视觉或听觉皮层的参与,皮层即便损坏,也能作出反应。低路径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对危险信号刺激的直接反应,产生的情感是基本的情感(如恐惧)。但下路径往往会出错,如果经过高路径判断认为危险不存在,就会切断由下路径所产生的恐惧反应,从恐惧情感向其他情感转移,放松情绪,引起躯体和生理反应,产生幽默和笑。

情感需认知参与。情感网络类似于语义网络论,通过情感行为体验,经过感觉、知觉、表象和范畴化,经过编码,形成一定的情感回路,通过关联机制,使得情感图式激活、扩充,即情感认知论。认知论突出了情感的体验性、神经的无意识性,并用概念图式和范畴化解释情感过程,体现了认知的特点。

本书认为,幽默的情感产生过程是情感、认知的交互作用过程,是下路径和上路径参与的双流码结构过程,分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过程。既有自动激发,又有认知参与,是和认知结合的过程,情感经过认知评价产生( Arnold,1960)。情感认知包括对某物或其状态的信念,并对其价值或危害性、好坏,对情感值(“value judgment”)进行评价、判断,判断是否需要,并把事物或状态与内在需要对比,如果一致,就会有接近的动机、意图,产生愉悦情绪,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避免或逃避动机,感到不快。

认知过程对情感的评价,可以通过关联机制( associative mechanism),以意象图式进行感觉、知觉表征(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外界刺激引发躯体生理反应,感觉( feeling)下意识对大脑思维的意图监控,产生动作的倾向、意图。动机、意图属事前部分,事后结果导致的情感可以通过脸部表情、动作和声音声音波动表达。随着大脑的发展,评价更多地借助基于规则的机制( The rule-based mechanism),以命题形式表征,在言语事件中表现为言语行为。刺激经过价( valence)的评价,被判定为积极或消极值而非中性情感(如surprise,interest),即质的评价;同时,还有量的评价。简化的情感变量包括激活、正负价和激活度( variables of valence and arousal)。

评价的认知参与是无意识过程(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在低路径引发的行动倾向,通过事前意图、动机评价(如恐惧出于危险,激发安全动机,采取逃跑倾向),决定何种刺激能激发情感,何种不能。激发部分(事件中心—边缘级差)决定情感强度(量),刺激差异(友好的还是威胁的行为、图像、言语)引发情感质的差异,情感质的区分遵循意图一致原则( goal congruence),如果刺激引起的意图与事件原型意图一致,产生的是积极情感,否则为消极情感,事后意识决定情感(如恐惧或高兴)。情感可以在质、量坐标中标示(如图3)。

情感回路还有高路径,由丘脑传递的信息与感官皮层刺激在扣带皮层进行认知加工,传递到海马下丘脑、杏仁,产生情感反应。通过猴子实验发现,杏仁对情绪的评价,需要认知系统的参与,如对恐惧脸的辨认和加工。双码流结构表明,由高、低路径产生的情感通过白质和皮层传递到前额叶皮层,即社会脑部分。有意识的大脑前额皮层的认知过程对低路径传来的情感(如恐惧)进行评价,如果不一致(认为危险不真实),就会切断低路径,排除恐惧感。

在情感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发生情感转移。认知框架的变化、认知分心可以减弱如焦虑、不满等消极情感,通过安慰、娱乐和“释放”,可以使从情感从厌倦转为兴趣( Strick et all,2009)。通过突显事件中的某部分,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从悲伤、沮丧转为高兴。情感转移可以通过框架转移产生,如对于忧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同情和建议可以帮助改变情绪,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通过改变认知结构的突显部分,会达到改变情绪目的,这就是常说的“认知疗法”。

幽默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框架结构,使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进行转移。在动作幽默方面,通过行为及意图的变化,产生幽默。这种行为乖讹产生于元思维( protomental)阶段,此时身体和思维还未分明。随着大脑认知皮层进化和语言文化发展,行为投射到心里,构成幽默乖讹认知机制,进入社会域,幽默情感受伦理道德和法规约束,成为“制度化情感”(马丁,2010:207),形成批判、讽刺或调侃显示态度。

幽默情感转换在情感和认知双路径中进行。幽默的情景预设部分自下而上触发情感原型,它快速通过下路径形成对幽默结果的期待或预测,即一定的情感(如恐惧)。而笑料往往通过上路径的认知加工,经过逻辑推理,与下路径的原型预测对比,如果不一致,就形成认知和情感乖讹。认知推理在颞部,通过皮层通路传到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对乖讹进行辨认、评判,通过对情感值和强度的调整,完成乖讹的消解。认知评判自上而下对先前情感进行干预,切断了先发情感,使幽默值从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转换,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从而使幽默得到欣赏,传递评判、赞扬或中性的调侃态度。幽默的情感值高于其他认知过程产生的积极情绪值(如隐喻),而幽默乖讹消解的认知努力也超过科学问题解决和艺术欣赏的认知努力。

3.1.2 视觉、言语幽默情感类别

人体通过外部感官渠道,体验外界声音、图像、气味等信息刺激,以认知框架方式储存在大脑中。感官在对世界范畴化和形成概念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形成,以荷尔蒙形式储存在边缘神经系统中。

情感( Affect)伴随着情绪变化,情绪( emotion)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直接的本能反应,外显表现具有短暂性、不稳定性。而情感指稳定的、持久的、内隐情绪(如love),借助情绪波动加以表现。外部身体对颜色、声音、光线刺激产生兴奋、压抑、恐惧、气愤、新鲜、饥渴等生理反应,表现出快乐、痛苦、恐惧、惊奇、愤怒和厌恶等基本情绪。情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在大脑神经系统中受边缘部分调控,而幽默涉及的基本情感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如游戏)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基本情绪逐渐发展出爱、羡慕、嫉妒、尴尬、内疚、羞愧、骄傲等高级认知情感( Evans,2007:161),它们受大脑下皮层控制,经过认知评价成为“制度化情感”。情感与情绪是一对“孪生姐妹”,本研究不严格加以区别,统称为情感。而笑和幽默存在于基本的情绪、高级认知情绪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特征是社会性。

遗传学视角看,最初,外界刺激在内心产生爱的动机、攻击反应和食物的需要,继而发出三种原行为:性行为( SEXUS,sexual behaviour)、打斗行为( CRIMEN,agonistic behaviour,fighting)以及吞食行为( FRUCTUS,feeding behaviour,swallowing),三种元行为受欲望( appetitive)、探索( explorative)以及享用( consummatory)三种基本动机驱使( Koch,1989:34-48),如攻击出于安全动机。

在人类繁衍的社会活动( SEXUS)中,形成快乐和痛苦情感。性、婴儿出世、遇到朋友、得到礼物、获胜,使人感到愉悦;反之,亲人死亡、受伤、物品丢失、受到打击,使人痛苦。快乐、痛苦逐渐发展为爱、恨、喜欢、羡慕等高级社会认知情感。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危险袭击会感到警觉、恐惧,从而向同伴发出信号。面对危险,产生攻击或逃避( fight or flight)反应。惊讶是意外事件引起的注意,经过大脑重新审视后,会作出进攻或逃跑的准备。恐惧、惊讶和厌恶等情感是生产生活中的安全/不安全的心理反应。

在吞食过程中产生满足/不满足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映射到心理,发展为内在情绪、性情,映射到社会域,逐渐形成道德情操。如疾病、不良气味、腐烂食物等令人厌恶,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道德败坏、不守信用等也会令人反感。

Martin从个体发生学角度,通过对儿童观察,从语义上把情感分成三类:高兴/不高兴、安全/不安全、满足/不满足,分为外在行为波动和内在性情。

表2 情感子系统,Sub-systems of Affect ( Martin&White,2005:51)

注:箭头为作者所加,表示外在波动刺激和内在情感映射关系。

情感可以通过外在行为波动转指内在性情,如用眼部表情、手的颤抖( shaking)或脸色更变转喻内在恐惧( freaked out) ;也可以用隐喻方式表达,如用“down”表达“不高兴”( unhappy)。在视觉图像上,图画颜色、亮度、对比度,言语印刷术、排印,字体颜色、字体排立、方向、长度、高度等可以通过空间隐喻表现图像情感,如图画中的大写字、黑体字、拉长的字体强调愤怒、激动等情感(如high—happy),扭曲的字体映射出害怕、担心等情感( twitching—anxious) ;也可以用言语行为转喻方式进行,用事件图式的事前、事中行为部分转指事后情感,如“declare,assert,proclaim”,“reward”。

情感的形式化表达涉及的变量繁复,简化的形式是激发度和值( arousal and valence),关于这两个变量,神经学心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的表达不一,George Caridakis et al用激活和价( activation and valence),即情感强度和积极/消极评价,衡量的是情感的质和量的维度。用两个变量,可以对情感进行分类,不同的情感用不同的质( + /-)和量值(高中低)表示,并能在坐标上加以范畴标示( categorical labels) ( George Caridakis et al,2010),如amused ( positive activation,positive valence,+ / + ),panicky( positive activation,negative valence,+ /-),而serene值为( neutral,0/0),surprise为( positive activation,neutral valence,+ /0)。

图3 情感范畴标示图

幽默的认知和情感(如surprise,joy),情感转换也可以有质和量的表达。幽默的情感区别于其他积极情感(如love),和科学乖讹的情感也有区别(如calm)。

幽默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转换中产生。视觉图像、动作、舞蹈雕塑或言语的情景设置部分激发直接情感或情感原型,随后的笑料部分与情景设置间发生乖讹,激发的情感与先前情感之间发生转移。情感经过制度、伦理道德等认知评价后,借助认知机制解释,乖讹得以消解,所表达的赞赏或批判的意图得以显现。

3.1.3 情感的认知评判及视觉、言语幽默

情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反应,表现为外在行为的波动和内在性情变化。外在动力导致情感反应或内在欲望,成为心理动力,受逻辑之力影响,映射到社会域,情感受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限制,经过认知评判成为“制度化情感”,经过美学标准或价值评估,情感反应成为鉴赏。人类趋利避害的自然情感总是倾向于做出自私的行为,而道德、法律能使我们的行为超越本能情感,只有精神错乱者行为才表现得与社会标准格格不入。因此,有了评判标准,就可以对人类的行为提出建议,如果违反了这些道德规范和社会法规,就会受到批判、谴责,而遵守了这些规范,就会得到赞赏,从而使得态度得以显现。

表3 评判子系统,Sub-systems of Judgement ( Martin&White,2005:53)

对事物、产品、过程、现象的情感加以价值评价,成为鉴赏,是对除人的行为、思想之外的物的评价。包括反应、构成和价值( reaction,composition,valuation)。反应是文本/过程引起的情感影响,如是否会引起注意、兴趣,是否使人“满意”,是否达到“喜爱”,是否使人“高兴”。反应可以是对具体“构成”的反应,构成的“比例”是否“平衡”,详略度、复杂度如何,图画的线条、纹理等,经过感知,情感进入认知域,引起内在反应,如平衡对称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愉悦、满意”。价值是对社会重要性的评价,如是否具有创新性、真实性、及时性(马丁,2010:221),和“正常性”和“诚实性”对应。而评价的标准和社会域(如语域)紧密相关,文学作品、商品、法律案件的评价标准有不同要求。“正常性”和“诚实性”等标准,在幽默的反转机制中,相当于正常/非正常( normal/abnormal)、真实/非真实( actual/nonactual),并赋予这些“认知机制”以社会意义,表达情感,传达赞赏或批判的意图。

表4 鉴赏子系统,Subsytems of Appreciation ( Martin&White,2005:56)

3.1.4 情感与认知评判的映射

情感的外在刺激、波动映射到内在的认知域,成为内在性情,映射到社会域,成为社会评判和价值鉴赏,图示如下:

图4 作为评判和鉴赏的制度化情感 (马丁,2010:296)

映射产生于外在的事实空间、内在的信仰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外在的动力映射到认知域中,成为逻辑之力、认知动力,逻辑乖讹,产生情感差异,映射到社会域,增加了道德之力,对道德规范的违反,显现态度。在认知机制作用下,乖讹消除,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

3.1.5 情感、认知评判与乖讹特点

幽默的情感评判,能区别三种乖讹。作为异类关联(双关) ( Bisociative incongruity)产生的科学乖讹、艺术乖讹以及游戏乖讹,三者处在一连续体中,组成了一幅三联的整体( triad)。幽默乖讹、科学联系和艺术(美学)相互联系,但又是不同认知域的关联,科学把原本不关联的概念联结起来,如光和波;艺术使得原本认为荒谬的观念慢慢为人们接收;幽默使得乖讹的范畴通过游戏联结在一起。科学启迪思想,艺术带来美的震撼,幽默带来笑声( Parkin,1997:136),是经过社会认知评判后产生的情感转换和表现,带有社会含义。幽默的游戏联系区别于其他联系的特征在于游戏性( Marreal,2009:76),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幽默游戏的动机是攻击,艺术动机是参与,而科学动机是解释。艺术的情感反映是移情,科学是超然的中性,而幽默是攻击( ibid:144)。

幽默乖讹的游戏性特征、逗乐倾向,使其和其他美学范畴中的悲剧、怪诞、恐怖、古怪离奇等概念区别开来。在这些艺术表现中,会产生害怕、同情和反感等消极情感,如悲剧使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同情之情。而幽默产生的往往是积极的情感,在超然中获得玩乐感觉。荒诞情感,如超现实主义画家Dali的作品,往往接近视觉幽默,带有游戏和逗乐的效果,其中的意象如折叠的表起到笑料作用,乖讹产生幽默。

情感、认知与评判可以解释视觉、言语幽默,如以下的视觉、言语幽默( the Hippie cartoon,Koch,1989:175) :

[6]

图中站在路边的嬉皮士,想搭车到英格兰南部城市巴斯( BATH),而司机的车已开过,不愿意带他,发生情感冲突。嬉皮士的外在行为、猥琐表情使读者对嬉皮士产生同情、担心的消极情感,这是外在刺激引发的心理反应。车主打出的牌子是“ALSO HAIRCUT AND SHAVE”,从搭车事件向关心他洗澡、理发事件框架转移,产生乖讹。车主指出嬉皮士外表不整,不符合社会尊严的“正常”,言语进入了社会域。图中的两个牌子“BATH”和“ALSO HAIRCUT AND SHAVE”在空间上接近,通过同音异义词( bath and Bath)双关,乖讹消解。车主的话嘲笑了嬉皮士的外表违背了社会尊严的“正常”性,嬉皮士受到嘲笑。车主举出的牌子,明显是对嬉皮士文化的攻击,却伪装出关心( take a bath)。读者情感从同情、担心向关心的积极情感转换,使得读者紧张情绪释放,产生愉悦感,同时理解了车主对嬉皮士的批判态度。

3.1.6 情感的认知介入及视觉、言语幽默

情感、态度的来源、介入可以通过认知情态表达,属语法范畴,而以上认知评价可借助词汇表达。词汇和语法处于同一连续体两极,中间是情态隐喻。情态从实义动词演变而来,从动力情态演变为认知情态、责任型情态。因此,情感的情态表达也从现实域向认知域、社会域映射,并且和语义表达相对应。表示判断的认知情态、意态和社会认知评判相对应,情态的可能性( probability)对应于诚实( veracity),经常性( usuality)对应于社会尊严的正常( normality),意态( inclination)对应于韧性( tenacity),责任( obligation)对应于正当( propriety) (马丁,2010:265,351)。

Probability

He’s naughty.

It’s certainly naughty.

It’s certain he’s naughty.

It’s true he’s naughty.

It’s true,honest,credible,authentic,bogus etc.  [judgment:veracity]

Usuality

He’s naughty.

He’s often naughty.

It’s usual for him to be naughty.

It’s normal for him to be naughty.

It’s normal,average,fashionable,peculiar,odd etc.  [judgment:normality]

Inclination

I’ll go.

I’m willing to go.

I’d be delight to go.

I’d be rapt to go.

I’d be exited,sad,proud,comfortable,uneasy etc.  [affect]

Obligation

Go.

You should go.

You’re supposed to go.

It’s expeted you’ll go.

It’d be clever for you to go.  [judgment:capacity]

It’d be brave,honest,ras,sensitive,unfair etc.  [judgment:arious]

It’d be innoative,challenging,thought provoking etc. [appreciation]

1)情态

情态表明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判断,其核心是情感。情态所体现的是介于归一性中“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交际中,借助情态,说话者给自己和听话者之间的态度协商留下空间,通过亲密度协商,建立人际关系。

“情态”和“非情态”可以从“写实”( realis)和“非写实”( irrealis)方面可以区分。从类型学范畴出发,情态与“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相联系,“真实”与“非真实”( real vs.unreal)是幽默反转机制,具体包括:实际的/非实际的,正常/非正常、可能/不可能(“actual vs.non-actual,normal vs.abnormal,possible vs.impossible”) ( Raskin,1985:111),其中隐含了认知情态的运作,也和社会认知评判关联。

情态是对命题真值的“断言”或对事件的“态度”,前者为“命题情态”,后者为“事件情态”。“命题情态”和“事件情态”包括了感知、认知和社会认知几方面。“命题情态”分为:( a)证据型情态(报道型情态、感知型情态—可视型情态、非可视型情态、听觉情态),( b)认知型情态(预测型情态、推导型情态、假设型情态) ;“事件情态”分为:( a)动力型情态(能力型情态、意愿型情态),( b)责任型情态(允许型情态、责任型情态、应允型情态) ( Palmer,2001/2007:D14)。

情感来源于文本或过程的刺激,其中的主要一方面是生产、生活中的动力作用,可以通过动力情态表达。从历时性看,情态由实义动词发展到根情态,从根情态发展到认识情态、情态隐喻。Sweetser ( 2002:65)把情态分为根情态( root)、认识情态( epistemic)和语言行为情态( speech-act),如“may”由古英语“magan”发展而来,原来表示身体力量“强壮、能干”,进入认知域发展为对“能力”“可能”的判断,进入社会域演变为道德之力,如“may”演变为现在带有责任型的情态意义(李战子,2002:77)。根情态即事件情态,处于真实世界域( real-world domain),受物理、生理驱动,在动作幽默中集中体现为感知情感;认识情态处于认知域,说话者受认知动力( premises)和障碍驱动,对句子命题的真值作出推论,在幽默中通过语义张力体现;进入社会域,成为道德约束,通过语言行为以言行事,表达对行为建议、承诺等。

根据语法隐喻,情态词来源于动词,表情感和认知的名词、形容词等都可以看成是从感知动词隐喻化而来,因此,广义上情态涉及情态动词及其隐喻(名词化),如动词复合体、形容词、副词和关系小句。此外,名词的语义特征反应一定情感,名词、介词短语等相应的结构也可以是情态意义的体现(胡壮麟,2000:31-32)。零度情态感知动词或名词经过语义转喻(语义双关)、语音转喻(语音双关),合成了介于两极之间的值,因而具有了情态特征。

总之,对应于真实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情感的情态表达可以分为感知型根情态、认知情态和社会责任型情态,Simpson( 1993)分为感知的、认知的、意愿的和责任型的几种,可以表达视觉、言语幽默。

2)感知型根情态

又称为动力情态,动力情态位于真实世界域,受物理力量或演变冲力驱动,称为“事件情态”。根情态的认知基础是动力和障碍( force and barriers) ( Sweetser,2002:51),Langacker ( 1987:277)在动态演变模式中( DEM)称为演变冲力( evolutionary momentum),属于一对“approach/avoidance,fight/flight”之力。

视觉图像中动作的力量大小、方向矢量( vector)、距离、角度、方式都反映情态特征。动力情态的语义成分为CAUSATION + /-VOLITION( Larreya,2004)。

以动力和障碍为认知基础的动力情态( Johnson,1987;梁晓波,2001),理论基础有舞台模式{ V…→[…XtrYlm…]},即射体对界标的动力作用和能量交互。动力图式( force schema)包括力的强制作用( compulsion)、阻碍( blockage)和阻力消除( removal of restrain)。当外力作用于某一物体时,物体会沿着力的方向前行,力遇到障碍时发生转向、绕行,当障碍消除时,力会沿着既定方向前行。动力作用于人体,产生痛苦、恐惧、快乐、愤怒、厌恶、惊奇等基本情感,如击打、降落产生恐惧感,上升、抚摸时感到愉悦。动力的夸大或方式转变,使得情态产生级差,发生情感转换,产生幽默。物理意义(如up)和生理体验之间有相似性( up—happy,down—sad),构成情感的人体隐喻。如把孩子抛起时,孩子会沿着力的方向上升,孩子感到愉悦,动力突然消失,孩子下落时感到恐惧,孩子的反复抛起、下落,产生情感转换,接近幽默情感。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人摔倒,感到担心;摔倒的人爬起后,使人情绪放松;不断反复,感到幽默,就像看到有人摔倒在香蕉皮上。酒鬼喝醉后摔倒、爬起,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如下列笑话:

[7]An Irishman had been chugging down whisky all night when the bartender called out,“Okey,people,bar’s closing.”So the Irishman slurped down the last of his drink,stood up to leave and fell flat on his face.He tried to stand up one more time,same result.He figured he’d crawl outside—hopefully the fresh air would sober him up.Once outside,he stood up and fell flat on his face again.So he began to crawl home.When he finally arrived at the door he stood up and again fell flat on his face.He crawled through the door and into his bedroom.When he reached his bed,he tried one more time to stand up.This time he managed to pull himself upright,but he quickly fell right into bed and was sound sleep as soon as his head hit the pillow.The next morning his wife prodded him awake and said,“So,you’ve been out drinking again,huh?”“What makes you say that?”he asked,putting on an innocent look.“The barman called—you left your wheelchair there again.”( Roydhouse&Plowman,2002:178)

最后的笑料部分揭示的摔倒却是由于残疾所致,在嘲笑中又多了一份怜悯,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下图中有人有意夸大电梯的动力,使顾客抛起,然后由垫子接住,情感由恐惧危险转向安全,如此多人多次反复,使读者的情感反复转换,引起低路径情感回路的“损失厌恶系统”和“奖赏系统”之间产生共振,身心放松,感到幽默。这个图像幽默的理解类似于滑倒在香蕉皮上,动力改变使动作发生了乖讹,触发幽默感。

[8]( Walasek,2009:270)

BRIGHTER LONDON
Speeding up the escalator.

3)认知情态

真实世界事件中的物理动力经过隐喻类比应用,外部动力成为心理动力、逻辑之力,变成了对命题的“是”与“非”的逻辑判断,成为认知情态,Palmer称为“命题情态”,经过推理的认知情态,与“I think”“I believe”相似,有心理推理过程。“X believe”“In X’s opinion”“According to X”被Fauconnier (引自Papafragou,2000)称为心理空间构件( space-builders),是心理动力的具体体现。认识情态的心理动力来自于假设( premise)、证据或(认知)语境,推动说话者据此得出推论( Sweetser,2002:61-4),表示说话者内在的情感和心理上(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domain)对事物的“肯定”“大概”和“可能”等主观判断,Halliday&Matthiessen,( 2004:356-7)把它解释为“是”与“否”之间的意义。认知情态包括( a)或者“是”或者“否”,即可能性阶( probability,如maybe) ; ( b)既“是”又“否”,即经常阶( usuality,如sometimes) ( ibid:335)。

认知情态的第三种中间状态,即“possible/impossible”之间的转换,正是幽默的状态( Raskin,1985:111)。处于“是”与“非”中间状态逻辑之力引发情态级转移和幽默。如在求职面试后,当主考官被问及录取的可能性时,如果回答是“can”,意思可能是不大可能,而“may”几乎是不可能,而“might”是“否”的意思。通过对说话者情态级的扬升降抑,达到讽刺幽默效果。

动力—障碍是图像—背景图式( Langacker,1987:216)的动态体现,作为视觉的图画情态由颜色、亮度、对比度再现人际意义,通过知觉作出直接判断。颜色包括饱和度、纯度、色相、区分度、色度等( satuation,purity,modualtion,differentiation,hue ( Kress and Leeuwen 2002:354ff)。颜色不仅存在于图画中,而且运用于印刷中( typography),可以通过隐喻体现属性、关系,继而实现人际功能。光线明度、阴影,颜色体现不同情态值,使观众产生兴奋、平静或压抑的不同情感。而情态级差导致情感转移,给人幽默感。《淘金记》中采用黑白两种色彩,黑色和阴暗光线象征环境恶劣、人性的险恶,给观众以压抑、低沉的感觉;而白色和明亮代表淘金带给人的希望,给观众以明快愉悦感。光线的强烈对比,象征人物命运的喜剧变化,引起观众的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

[9]( Chaplin,1925/1942)

根据图像位置建立的意象图式形成情感空间隐喻,可构建图像情态意义。空间和时间是最基本的域( domain),通过容器、路径( source—path—goal)、动力、平衡、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图式体现( Lakoff,1987),温度、颜色、音调等感官经验和快乐、忧伤等心理状态也依赖于空间隐喻和转喻图式联系。Lakoff,George,and Johnson( 1980)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的“实体和物质隐喻”( 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以及容器隐喻( container metaphor)。用意象图式表示其与情感关系如下:

上—下图式:up—happy ( positive),down—sad ( negative) ( Lakoff and Johnson,1980:15)

远—近图式:close—positive,distant—negative

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ositive,periphery—negative

明度图式:bright—happy( positive),dark—sad( negative)

颜色图式:red—happy( positive),black—sad( negative)

容器图式:HAPPINESS/FEAR IS FLUID IN A CONTAINER,如:She is overflowing with joy.The sight filled her with fear.

上—下、左—右、前—后、远—近,中心—边缘空间图式关系,代表权势、人际关系的亲密还是疏远,建构图像情感意义,表达图像情感信息。如“上”表达“高兴”“优越感”(上进、上等人),“下”表达“忧郁、卑微”(成绩下降、社会底层),“前面”代表闪光的一面,“后面”代表不太光彩的一面。落座时的“左—右、中心—边缘”位置代表不同的权势。这种图像—背景的凸显对比,决定注意的选择,吸引目光的扫描方向是从左到右、从下到上还是具体到抽象,体现情态的主观性,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变化。

图式的转变,使情感发生转换,产生幽默感。如“他对妻子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的是聚焦目光,注意第三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指向边缘,产生放松的感觉,而“注意第三者”聚焦中心,感到紧张。情感转换,感到幽默。

4)社会认知情态

对外在( socio-physical domain)事实或现实的责任、许诺,投射到社会域,成为社会认知评判的“正当性”要求,即责任型情态。而道义情态( deontic modality)的控制来自于内部意愿( VOLITION)向社会域的投射,成为内在意态( internal volition),表示意愿、倾向( inclination如want to),属社会尊严的“韧性”。这些情态是社会认知评价要求,可以称为社会认知情态,具体形式见第3.1.4节。

5)让步、投射

情感和态度的介入还有投射和让步。句子中的因果关系也属逻辑责任( obligation),而让步( concession)结构中结果与原因不一致,取消了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或责任,使得建立的期待落空,被当成是“反情态的”( anti-modal) (唐丽萍,2010:122)。所以,广义情态涵盖了因果、让步和投射。

投射表现为直接投射、间接投射、话外投射和领域投射,和“报道型情态”接近,通过投射,为不同观点留下空间,附加了其他态度,具有互文性,同时为自己留了“退路”。投射能使得话语得到扩展,从而体现态度变化。态度的前后变化,表明立场差异和对比,产生讽刺幽默效果。在《祝土匪》中,由于一些教员支持北京女师正义斗争,被北洋军阀政府和一些官场学者辱骂为“土匪”“学匪”,投射了一种否定的态度。作者继而宣称,“土匪”不愿意以“绅士”“学者”自居,因为学者关注的是尊严、面孔而非真理、骨头:

[10]“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自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的还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林语堂,2008:208)

接着引用托尔斯泰的话投射对学者的否定态度,进而肯定“土匪”做法:

[11]“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极好的话,论真理与上帝孰重,他说以上帝为重于真理者,必以教会为重于上帝,其结果必以其特别教门为重于教会,而终必以自身为重于其特别教门。”投射了对学者的态度:“去真理一万八千里之遥。”“所以今日的言论界还得有土匪傻子来说话”,而真理只能让“土匪”做,表明了对“土匪”的赞扬,于是“为真理喝彩,祝真理万岁”。( ibid)

投射和情态、让步是话语扩展的方式,使得话语收缩和扩展。收缩策略有否认( disclaim)和宣称( proclaim),否认又具体分为否定( negation/deny)和反驳( counter) ;宣称是提出或强化一个观点,从而排斥了其他立场,表现为同意( concur)、断言( pronounce)和赞同( endorsement)。话语扩展策略借助引发( entertain)和摘引( attribute)实现。话语收缩和扩展,获得幽默感。在《论趣》中,林语堂讲述了关于乾隆的趣闻:

[11]记得哪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么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称善。(林语堂,2008:193)

乾隆明明“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却问:“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前后矛盾产生乖讹。乾隆通过反问,引发不同声音,而扈从宣称“我看见只有两条船”。随行对两条船的解释“一条叫名,一条叫利”得到了乾隆的同意、赞同,使得乖讹消解,读者感到幽默,同时这种解释触及了社会许可的道德“正当性”,该受到谴责。

接下来,作者随后也赞同这种解释,但随后又反驳说“不尽然”,宣称“名、利、色、权”四件事:

[12]“这话大体上是对的。以名利二字,包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快人快语。但是我想有时也不尽然。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他们是圣人贤人,且不说。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 ibid)

3.1.7 情感认知级差及视觉、言语幽默

情态级差使得情感扬升降抑,并表达一定意图,获得幽默感。级差中可以分级的语义通过语势( FORCE)的扬升、降抑( raise,lower)实现,有比较、数量、方式、情态等手段,借助强调性副词、表态实词、投射、让步、隐喻来实现(刘立华,2010:192)。不可分级的人或事可以通过对范畴的“清晰”( sharpening)或“模糊”( softening)加以聚焦( FOCUS)。

级差含义是霍恩在量原则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的强弱等级在语义连续体上可按信息或语义力度从左到右以线形顺序排列。莱文森( Levinson,1983:136)把它进一步拓展成“等级数量含义”( scalar quantity implicature),涵盖了语义、语法(情态)与语用。

1)语义级差( 1)级差形式

语义上,情感有强弱之分,如( like,love,adore)。此外,也可以通过程度副词加强或减弱程度,如( extremely happy,sharply happy,really happy,quite happy,fairly happy,somewhat happy) (刘世涛,2010:115)。语义的故意扬升降抑,导致幽默感。如恋爱中的一方问:“你爱我吗?”对方如果回答“我喜欢你”或“我崇拜你”,既表达了否定的含义,又显得机智幽默。

情感级差可以通过数量、程度、比较表达,此外,夸张、低调陈述、反语、隐喻、命名、术语、俚语甚至咒语在语义连续体上也有各自的级差位置(涂靖,2004),因而产生不同认知距离和语力级差。反语、隐喻、转喻等手段对事物或过程的语势级差扬升降抑,可以调整情感强度。情态的扬升降抑,导致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其中级差程度最大的是反语,用正极指向负极,情态扬升,往往会产生幽默感。林语堂在《上海之歌》中,用正面积极词汇“歌颂”旧上海“何等的伟大与神秘”,而颂扬的却是腐朽丑陋现象,两者形成反差,达到幽默讽刺效果:

[13]伟大神秘的大城!我歌颂你的伟大与你的神秘!我歌颂这著名铜臭的大城,歌颂你铜臭,与你油脸大腹青筋黏指的商贾。

歌颂这搂的肉与舞的肉的大城,有吃人参汤与燕窝粥的小姐,虽然吃人参汤与燕窝粥,仍旧面黄肌瘦,弱不胜风。歌颂这吃的肉与睡的肉的大城,有柳腰笋足金齿黄牙的太太,从摇篮里到土坟中永远露着金齿黄牙学猴孙“嘻!嘻!嘻!”一般的傻笑。

歌颂这行尸走肉的大城,有光发滑头的茶房,在伺候油脸大腹青筋黏指的商贾与柳腰笋足金齿黄牙的太太与面黄肌瘦弱不胜风的小姐。

你是何等的伟大与神秘! (林语堂,2008:123)

而如果一味地贬斥,虽然也能达到批判目的,但缺乏这种效果。

情感还可以用命名( naming)、术语( termiology)、咒语( sweairng)、俚语( slang)表达身份、地位,用于协商亲密度( negotiating solidaruty)。话语参与者对命名使用,可以构建结盟或分离关系。如:

[14]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名于文几,未审得人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报。”(《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而命名的借用,可以提高地位、身份,达到调侃效果,增加了亲密度。同学之间相见,如果模仿《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和孔明,让人觉得幽默:

[15]同学1:“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名于文几,未审得人览否?”

同学2:“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报。”

术语反映出权势、专家的地位,而菜鸟或外行则被排除在外。外行因此形成一种迷信,把任何不理解的词都当成术语。下列笑话中,英国人只知道“tube”,不知道“bath”,错把它当成基督教的专门用语:

[16]A couple of English lads were buying some groceries at the supermarket when a Catholic priest,weraing his left arm in a sling asked them to reach up and get him down some dishwashing detergent from the top shelf.“What happened to your arm?”asked one of the lads.“Oh,I broke it.I slipped as I was getting out of the bath.”There was a silence until the priest disappeared into the next aisle.“What’s a bath?”asked one lad to the other.“I dunno,”he replied,“I’m not Catholic.”( Roydhouse&Plowman,2002:178)

咒语也表明群体成员身份,团体成员会模仿他人,特别是模仿团队中权威人物的诅咒,可以建构身份,维护团队关系,据说姚明打球时经常口出“tomato”(他妈的),因非英语骂人之语( damn it)而能避免罚款,所以被队员模仿。这样,通过创造另外的词汇,构建秘密的另类现实(李战子,2005:306),既和现实乖讹,同时又和现实关联( actual/no-nactual),触发幽默。另外,咒语也能强调语气,但比形容词蕴含更多的内容,在不断重复中,表达丰富的含义。

同一群体使用俚语,能故意拉大与他人的社会距离,疏远与他人的情感,排斥其他人群。通过嘲笑他人不能理解俚语而获得优越感。

( 2)情感的显隐性

情感在文本/过程和现象的激发下,经过感知、认知和评价过程产生。情感( affect或sensibility)除了可以通过词汇语义、图像感知显性地直接描述外( inscribe),还可以用隐性方式间接诱发情感( evoke),通过对事件过程的描述转指结果情感( invite),或借助图像、概念隐喻图式激发( provoke)想象情感(马丁,2010:368),如下图中对孤儿的情感描写。显性情感和隐性情感表达间的乖讹,字面评价和实际情感的不一致,情感转换,形成幽默( ibid:225)。

图5 意象、想象与评价识解( images,imagery and the construal of evaluation )
( Martin,2010:368)

A.情感的显性表达

人类可以通过视觉的感知和镜像神经直接体验外显的情绪波动( surge of behaviour)和内在性情( disposition),特别是快乐/痛苦,安全/危险,满意/不满意的基本情绪,可以直接通过脸部和眼睛表情表达和理解(下图6),如高兴的脸部表现为笑,内在性情为“cheerful”;非安全感包括不安和惊奇,恐惧的行为波动( surge of behaviour)可以是颤抖( tremble,shudder,cower),性情是害怕( wary,fearful,terrorized),嫉妒为对爱的警觉;安全感包括外显的责任( commit)和内隐的信任( confident in) ;非满足感包括外显的责备( scold)内隐的厌恶( sick of),满足感包括外显的恭维( compliment)和内隐的喜悦( pleasure)等等。

图6 不同情绪的脸部表情( Evans,2007:146)

观众或读者通过视觉感知,对事件中人物情感表现产生移情( empathy,conemotion),导致幽默感。移情受观众与当事人的亲密度影响。作为旁观者,如果他是当事人的朋友,观察到当事人的积极情感,并且希望他能有愉快的感觉,那么旁观者也会产生喜悦的积极情感;如果他是当事人的敌人,不希望他高兴,那么当他观察到当事人的积极情感时,产生不快。如果是局外人,就有可能产生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觉。在视觉幽默中,如看到有人滑倒在香蕉皮上,作为家人或朋友,就会感到担心或同情,而作为观众,就有可能觉得好笑。幽默情感须经过道德认知评价,如果伤害在允许的范围内,观众会觉得幽默好笑,如果超出认可的范围,就不是幽默。冒犯和黑色幽默的区别在于,前者超出了伦理道德范围。

除了视觉图画外,语言具有表情功能(指称功能和表述功能也可以间接诱发情感),语言中的韵律变化、语气词、词缀、代词、副词、时体标记、情态动词、词序、重复等等手段都可以用来直接表达情感,涉及语音、构词、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沈家煊,2001)。在概念框架中,情感分为性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从相应的语法结构上,主要使用词汇、小句表达。性质情感由形容词或性质副词表达事物性质;评注情感由情态状语表达评注小句过程,如“Happily,he had a long nap”;过程情感是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体现,用性质动词表达主体反应,如“I enjoy the movie”,用关系表达过程对主体的激发,如“I’m glad”,“The movie is enjoyable to me”。过程情感分为现实和非现实型两种,现实情感是反映型,非现实情感是欲望型,它是由物理世界体验进入了心理世界的反应和社会世界的概念。外界刺激激发的接近或逃避“非/倾向”( approach or avoidance),如人们对于腐烂食物的厌恶和远离,进入社会领域后,对道德败坏的人也会讨厌和回避。“欲望型”情感也表现为行为波动和内在性情,当有欲望时,行为波动可为建议、要求等( suggest,request,demand,etc.),性情是思念等( miss,long for,yearn for,etc.) (王振华,2010:11)。

如林语堂在描写鲁迅之乐时的种种形式,内在的“乐”由外在的“交锋”,如“拾一石子投狗”体现,颇具幽默感:

[17]“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林语堂,2008:216)

B.情感的隐性表达

情感的间接隐性表达可以通过概念意义( ideational meaning)的叙述实施,由事件过程转指结果情感,诱发情感体验。如下列黑色幽默:

[18]A blonde started her first day at her new high school with a pair of headphones on.Her teacher,realizing how difficult it was starting a new school,did not want to embarrass the girl so said nothing.The next day,and the next day again,the blonde continued to wear the headphones.Finally,the teacher asked her to take the headphones off.She refused.He let the issue rest for a while.But as another week went on,and she still wore them,he called her aside after class and demanded that she remove them.She looked at him sullenly and said nothing.He ripped them off,whereupon she immediately fell to the floor,dead.After the ambulance had taken her body away,he picked up the headphones to see what she had been listening to.He put them on and heard,“Breathe inbreathe outbreathe inbreathe out.”( Roydhouse&Plowman,2002:83)

老师看到学生上课戴着耳机,会感到“生气”,所以要求“摘掉耳机”;当学生没有反应时,他“强行摘除”,结果学生“倒地而亡”,使人既感到“同情”又感到“奇怪”。最后的解释是,学生戴的是呼吸提示器,乖讹消解。其中的情感,在对过程动作的叙述中通过转指产生。

情感的隐性表达还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实现,用另一个域来表达情感。如以下隐喻:

[19]( Walasek,2009:456)

‘Right,that’s Stage One of my plan to dominate the world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卡通显示的是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吴世雄,2008:16),其中出生是人生旅途的起点( Stage One)。图中个子较大婴儿暗示隐喻“He got a head start in life.”,和言语说明中的大写“Stage One””dominate”“successfully”互为指引,是对孩子能力这一社会尊严的判断。孩子刚出生,只知道吃奶睡觉,却被描绘得要出人头地,违背了正常的能力,情感扬升,使读者感到幽默好笑。

情感的隐性表达还可以通过图像的空间隐喻激发想象情感。如下面卡通中,伤者倒地空间隐喻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感,读者感到担心,而两位救护者却面带笑容,表情轻松,两者形成乖讹(高兴/不高兴)。言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对比,“Where you are,this is your lucky day.The ball hit you just as a doctor and a lawyer happened to be passing.”行人不幸被球击倒( the ball hit you),过程转指结果,被球击中,够倒霉的,可作者却说“幸运”,原因是碰巧遇到了医生和律师路过,“巧合”解释使得乖讹消解。在这视觉、言语幽默中,读者的情感从担心向高兴转换,引发幽默。

[20]( Walasek,2009:428)

‘Whoever you are,this is your lucky day.The ball hit you just as a doctor and a lawyer happened to be passing.’

2)情态级差

语法上,认知和责任型情态及量值级差为:

可能性阶( certain,probable,possible)

通常性阶( always,often,sometimes)

责任( must,should,may)

意愿( will,would,willing,keen)

情态的扬升降抑,使得情感发生转换,产生幽默感,如:

[21]( Walasek,2009:407)

‘The trustees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requires you to teach Marxism.We just feel that you’re not making it boring enough.’

教授一脸的不快,情感态度为消极(-),校长赔着笑脸,通过用高值责任型情感“require”提升责任情态值,随后又加强语气说,“We just feel that”进一步提升情态值和情感,改变教授的情感( + )。但“you’re not making it boring enough”在扬升情态同时,又蕴含“乏味”“厌烦”意义,降抑了认知情感。校长情态的反复扬升降抑,情态级差引起读者的情感互动,感到幽默好笑。

情态有显隐性和主客观取向( Halliday,1994/2004:357-358;胡壮麟等,2005:145-149),就取向而言,可能存在以下级差:

表5 情态的取向

就情态的显隐性取向而言,表可能的情态加了“I believe/I think”施为词后,就成为显性主观情态,削弱了语义,因而没有“I know”语义强( Levinson,1983:136),显隐性级差为(隐性情态,显性情态)。

从情态的主客观取向看,通过实据、传信等情态副词、形容词短语等,可表达隐性客观情态(李战子,2002:81;何自然等,2006:234-248),如:

( 1)隐性的言语行为词frankly,honestly,openly,seriously,confidently

( 2)实据类副词evidently,obviously,clearly,certainly,definitely,undoubtedly

( 3)传信类副词,如:allegedly,reportedly

以上副词隐含“speaking”“say”,而“a say p”的语义弱于“a revealed p”( Levinson 1983:136)。

另外,显性客观情态主要通过关系小句“it isthat,it isto”突显可能、频率、意愿、责任。如“It is likely that Mary knows”,其中预设命题“Mary knows”这一事实被它打包成一客观事物“it”,成了言者主语,拉远了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距离。在这名词化过程中,给人感觉似乎事件已发生,具有客观的特性。

因此,主客观的级差为(客观情态,主观情态)。

总之,就取向而言,可能存在以下级差:

(显性客观,隐性客观,隐性主观,显性主观),如表可能阶情态级差从低到高:( it isthat,probably,can,I believe)。这些情态隐喻构成级差,产生幽默讽刺效果,如:

[22]( Walasek,2009:177)

‘I’ve tested this new drill,sir.It seems to be all right.’

图像中的钻机把地上钻了个很大的坑,含义为钻机( drill)破坏性大,产生的是消极情感(-),而言语却用反语“不算太差”( all right),显性客观情态“It seems to be all right”,留下了协商空间,和画面对比,达到反讽效果。

对于不可分级的人或事,通过范畴“清晰”或“模糊”,发生聚焦变化(马丁,2010:380),扬升或降低情感。

如在反讽时,通过范畴“清晰”,可以增加讽刺效果:(www.xing528.com)

[23]“你是个真正的慈善家,完完全全的天使,为此我非常爱你!”(对比表达:“你是个慈善家,天使,为此我非常爱你!”)

3)语用级差

在言语行为场景中( speech act scenario) ( Pather&Thornburg,1998),也存在认知距离向量和语力( distance scale and strength),不同的间接语言行为凸显事件不同的侧面,指向不同的向量,如核心( core)、事前( before)或事后( after),相当于中心—边缘图式( Lakoff,1990),言语行为指向事件中的不同部分构成级差。如:

[24]( Walasek,2009:75)

Alarming aunt,‘Well,have you found any war-work yet?’Niece,‘N—not exactly.B—but i’ve made a start.’Alarming aunt,‘What have you done?’Niece,‘Well,I—I’ve c—cut my hair off.’

姑妈问侄女找工作的结果,“have you found any war-work yet?”她指的是事件的事后部分。而侄女回答,“N—not exactly.B—but I’ve made a start”,姑妈以为侄女找到工作了,情感为( + ),而侄女的回答“I—I’ve c—cut my hair off”指向的是事前部分。母女俩对话指向言语事件的不同位置,产生语力级差,使得读者和姑妈发生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

如果说话者在笑料部分涉及的内容超出了原来的图式,指向另一图式,则语力级差更大,这就是常说的框架转移。如:

[25]( Walasek,2009:)

‘Will ye tak’the paper?’‘I don’t care for reading in the train.’
‘Maybe.But will you kindly cover you knees wi’it? A’ve nae wish to contemplate them.’

图中显示老者把报纸递给年轻女子,激活读报图式,而女子不喜欢在火车上看报:“I don’t care for reading in the train.”可老者回答说(方言) :“Maybe.But will you kindly cover you knees wi’it? A’ve nae wish to contemplate them.”原来他是想让她把膝盖盖上,事件图式发生了转移,超出了读报图式,产生语力级差和乖讹,引发情感转换和幽默感。

在语用级差上,也可以是指称的级差转移( Levinson,1983:80)。指示语有空间指示、时间指示、人称指示、社会指示。在认知上,空间指示是其他指示的基础。Yule( 2000)认为,空间指示语的选择使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心目中的心理距离。他进而认为,心理距离是空间指示的语用基础,而指示级差体现一定的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表现为一定的认知图式。指示级差,产生幽默感,如:

[26]( Walasek,2009:42)

Mrs Mashem,‘Bull-Bull and I have been sitting for our photographs as‘Beauty and the Beast’! Lord Loreus ( a bit of a fancier),‘Yes; He certainly is a beauty,isn’t he?’

图中的Mrs Mashem是一位美女,她把“beauty”指向自己,情态值为( + ),而Lord Loreus却指向狗,暗示Mrs Mashem是“beast”,情态值降抑。情态的变化引起态度改变,达到嘲笑讽刺效果。

人称也反映社会权势的高低,如英语第一人称通过“excuse me”对自身抑降,汉语第一人称通过“朕”“鄙人”“山人”“愚兄”对自身扬升抑降。同样,第二人称法语有tu/vous之分,英语有对法官的尊称“Your honour”,总督的尊称“Your Excellency”。第三人称有“His/Her Excellency”(何兆熊,2000:85)。高低之分可通过语义向量显示,在垂直距离上表现为线形图式。同学之间本来是平等关系,如果用“朕”“鄙人”“山人”,通过扬升抑降,加大或减弱语力,借助情感空间隐喻,引发情感转移(扬升—高兴,下降—害怕),从而产生好笑和幽默。

3.2 视觉、言语幽默情感认知互动模式的神经认知基础

理论假设需要相应的生理功能加以实施,而大脑神经系统及相应的功能作用,为幽默的情感认知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情感认知互动回路的模拟,可以建构模式。

3.2.1 情感认知的神经基础

社会大脑情感和认知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 Dalgleish,2004),第一阶段是爬行动物大脑( reptilian brain),是大脑的纹状体复合结构和基底神经节的形成阶段( the striatal complex and basal ganglia),“纹状体”( stritum)由尾状核、壳和伏隔核三者构成,通过大量致密的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纹苍黑)纤维连接基底核神经回路,是基底核系统的主要输入通道,也是连接丘脑和大脑皮层的关键成分,即情感和认知的关联部分。丘脑( thalamus)感知恐惧和侵略性情感(如愤怒),下丘脑( hypothalamus)控制性和食欲元动机。第二阶段是哺乳动物大脑,即内脏脑(边缘系统)的形成过程(如图7),参与情感活动的部分主要有丘脑、下丘脑、海马和扣带皮层( cingulate cortex),特别是杏仁( amygdala)与前额皮层( PFC)。第三阶段是新哺乳动物大脑的产生过程。随着大脑皮层的发展,认知参与了情感的评价与控制。大脑的其他部分如丘脑、伏隔核、腹侧苍白球、隔膜、脑岛、感觉皮层、脑干等参与了情感加工,成为社会脑。前扣带皮层( ACC)能监控预期和创新语言(如幽默)带来的动机、情感冲突,并映射到前额皮层进行判断。前额皮层腹侧( VPFC)能监控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反应所引起的情感变化,对认知和情感作出判断和控制。因此,行为受先前行为结果(情感)影响,如赌博中的赢奖赏会进一步作出冒险行为意图。左侧前额皮层主管积极性欲望、意向,右侧前额皮层起抑制作用,主管消极性的逃避意向,左右前额皮层的不同分工称为价不对称假说( valence-asymmetry hypothesis)。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之间的转换引发幽默感。

图7 边缘系统(徐俊,2011)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构成的神经通路由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形成的双码流结构( A DUAL-STREAM structure) ( Tim Dalgleish,2004),见下图:

图8 双码流结构(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Dopamine_Pathways.png)

注:Dopamine pathways =多巴胺路径,Serotonin pathways = 5羟色胺路径,Frontal Cortex =前额皮层,nulieus accumbuens =伏隔核,stritum =纹状体,substantia nigra =黑质,Hippocampus =海马,Raphe nuclei =中缝核

蓝色回路(左上侧较短线路)是多巴胺路径,具有奖赏功能( rewarding function),和动机、归因相关,产生幽默效果的笑、愉悦等积极情感;红色线路是5羟色胺路径,起抑制作用。两条路径相互拮抗,引起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

3.2.2 笑和幽默情感产生的神经认知回路(张立新,2012a)

笑分为度氏笑和非度氏笑( non-Duchenne laughter) ( Gervais&Wilson,2005),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认知层面,有着两个不同的神经回路。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发现,身体游戏触发边缘系统中的感觉丘脑、脑干、脊髓神经,在上脑桥背侧( dorsal upper pons)笑的协调中心聚集达到顶峰,触发度氏笑。幽默和笑话情绪,不同于度氏笑积极情绪的直接激发( Strick et al.,2009),属非度氏笑,受大脑皮层自主性控制。嘲笑、幽默触发伏隔核( nucleus accumbus)、眶额皮层( OFC,orbitofrontal cortex)、额叶前运动区,传导至运动皮层,通过锥体束向脑干腹侧传导至上脑桥背侧,产生非度氏笑。幽默的积极情绪是在消解乖讹引起的危险、警觉、惊奇等偏消极情绪后,向积极情绪转换中产生的愉悦情绪,受边缘系统中的“损失厌恶系统”和“追求奖赏系统”控制( Bartolo et al.,2006),两大系统一起称为社会脑( social brain) ( Goel&Dolan,2007)。

“损失厌恶系统”中的杏仁核( nucleus amygdala,BA21)对处理恐惧情绪起主要作用。颞上回接受到的恐惧表情和言语,通过右侧颞上回后部、左侧颞上回前部向杏仁( amygdala)映射( Danial et al.,2009)。“损失厌恶系统”被激活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使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毛发竖起、龇牙咧嘴,应对危险。而幽默或漫画激发伏隔核释放幸福激素“多巴胺”( Dopamine)到眶额皮层( BA10,11,47)奖赏区,激活副交感神经,使得心跳降低、血压下降,放松情绪,从而使人感到愉悦、快乐、脸部放松,甚至发笑,完成“追求奖赏”过程。

两大系统回路通过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和前额皮层连接(伍海燕等,2009),并受它调控,构成两个回路,即基本情绪的下路径、高级认知情感上路径(经过社会评判)的双码流结构:

基本情绪有5亿年的历史,而高级认知情感大约在6000万年间才发展而来,高级认知情感须经过社会道德判断和认知鉴定以表达态度。外部情绪刺激和内脏刺激作用于感觉丘脑( thalamus),直接传输到下丘脑( hypothalamus)、杏仁核( amygdala)、脑干( brain stem),引起神经身体反射( Bodily response),这一路称为下(低)路径(如图10)。和幽默紧密相关的刺激引起的恐惧、惊奇、紧张,快速通过下路径,但往往容易出错。另一路是上路径,即外部和内部刺激通过丘脑、下丘脑、丘脑前部( anterior thalamus),(由纹状体)连接到扣带皮层( cingulate cortex),与感官皮层( sensory cortex)信息一起在扣带皮层会合,经过腹内侧前额皮层( vmPFC)认知评价,输出到海马( Hippocampus)、下丘脑、杏仁核、脑干,是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参与了情感评价。上路径反应慢,但较为正确。认知干预后,切断下路径的消极情绪,激发伏隔核释放多巴胺流到眶叶奖赏系统,情绪转换产生幽默感。经过认知判断或鉴定,基本情绪由自然物理层面进入了社会层面,如对于不道德或威胁面子言行,与看到腐烂的食物、危险有毒的病毒一样,感到恐惧、厌恶,激活“损失厌恶系统”。当采用幽默补偿策略后,面子得以维护,“损失厌恶系统”被切断,“奖赏系统”激活,情绪转换,产生幽默感。幽默回路中的两个系统的转换和情绪变化的过程,类似于抛孩子游戏中的孩子反应。

图9 Wild提出的笑的神经网络

PAG(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上部网状结构接受来自前额皮层( PREFRONTAL)、颞叶基底部( BASAL TEMP)、基底神经节( BG)和下丘脑( HYPOTHAL)的兴奋输入,这一过程又和运动前区和运动皮层经大脑脚至脑干腹侧的通路相关。
注:PAG =导水管周围灰质; BASAL TEMP =颞叶基底部(包括杏仁核) ; CB =小脑; CMN =颈椎运动神经元; BG =基底神经节; HYPOTHAL =下丘脑; MOTOR =运动区; NX =迷走神经核; PREFRONTAL =背内侧前额皮层; PREMOTOR =运动前区; THAL =丘脑(资料来源:Wild,Frank,Wolfgang&Willibald,2003)

图10 Papez提出的情感产生的神经双路径( Dalgleish,2004)

注:Thalamus =丘脑,Hypothalamus =下丘脑,Anterior thalamus =丘脑前部,Hippocampus =海马,Cingulate cortex =扣带皮层

3.2.3 视觉、言语幽默神经认知回路的fMRI实据

言语幽默属于创新语言,语义和语音幽默遵循双路径过程。言语的威胁性本质,使得语音刺激快速通过颞叶基底部( Basal temple)、激活杏仁核、丘脑,产生典型的警觉、惊奇等情绪。但下路径往往容易出错,须重新判断。fMRI发现,颞叶中部对语义差异加以识别( left BA37,left BA21) ( Goel&Dolan,2001),通过丘脑、扣带皮层、内侧前额叶皮层( MPFC)上路径情感评价,切断“损失厌恶系统”,激活“追求奖赏的兴奋系统”伏隔核,经眶额叶皮层( OFC,BA10,11)识别后,放松情绪,使得幽默得以欣赏( Bartolo et al.,2006)。腹内侧前额皮层( vmPFC)能监控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反应变化所引起的情绪,对认知和情绪作出判断和控制,并且是情绪和认知的整合区。经过认知评价,对下皮层区边缘系统抑制,从而颠覆原型意义和情绪,激活积极情绪,为幽默的乖讹、消解机制提供了神经基础。(张立新,2012a)

为了避免言语幽默激活左半脑引起的偏差,纯卡通(视觉)幽默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 Bartolo et al.,2006)也证实了以上回路。视觉幽默左右半脑均被激活,区域有感知皮层左侧颞上回( BA 38)、左侧颞中回( BA21)、右侧额下回幽默欣赏区( BA47),与和动机、归因等情感相关。实验首先展示的图画是落水者呼救情景和路人的恐惧表情,激发受试的感觉丘脑、左侧杏仁,激活的是“损失厌恶系统”下路径,通过情绪低路径传达恐惧消极情绪。在随后显示的图画中,路人接近落水者后却拿走了他的手表,经过左侧颞上回,激活受试左侧颞中回( BA 21)语义乖讹区,扣带回把监控到的乖讹映射到前额叶社会脑、道德脑部分,进行道德判断。如果认为不可能,则压制交感神经“损失厌恶系统”,激活副交感神经“奖赏系统”的右侧额下回( BA 47)情绪表达区,以及两侧梭状回( BA 19/37)、小脑这一引发笑和积极情绪区,身心放松,引发笑和积极情绪。如果真的发生,就违背了道德,激发的就不是幽默感,而是道德谴责的高级认知情感,就被视为趁火打劫、见死不救的行为。所以对于残疾人的情感应该是同情、帮助、施救,如果是嘲笑,就违背了道德情感,引起冒犯;而对于普通人的缺点,可以是嘲笑,不违背道德情感。对应于物理世界,如果游戏在身体伤害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抛孩子游戏,滑倒在香蕉皮,或胳肢游戏),则会带来欢笑;反之,如果伤害程度较大,超出了平常承受范围,则会冒犯他人。(张立新,2012a)

图11 脑区图(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Gray727-Brodman.png)

通过含有言语解释( caption)的卡通多模态语料的fMRI实验证实,卡通视觉和言语说明之间的乖讹,从边缘系统传到前额皮层。意图在背内侧前额皮层( 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mPFC)上路径中产生,它担负了认知、抽象推理任务( Britton et al.,2006),内侧眶额皮层( mOFC)对积极情绪进行辨认(如图12)。两者通过腹内侧前额皮层( vmPFC)整合起来形成态度,共同作用于道德判断,对情感作出评价,使得情感发生转换,产生幽默感。vmPFC不受模态影响,无论是言语、视觉或其他幽默形式,vmPFC是幽默得以欣赏的大脑神经的关键部分( Goel&Dolan,2007)。

mPFC是对社会事件的模仿器( elators,event simulators),被称为社会脑( social brain) ( Goel&Dolan,2007),能对社会事件抽象和充实,证实了概念类属组合、扩展的大脑功能实施过程。Krueger et al.( 2008)提出的结构序列表征约束理论( STRing Theory,Structural and temporal representation binding theroy),用社会事件图式(脚本,script)和社会脑的结构加以模拟,对社会事件的语义结构进行序列性模仿,构成事件图式,包括施事、动作、物体、大脑状态(情感如joy)和情景( agents,actions,objects,mental states and settings)。事件包括事前的意图、预测,事后的结果,结果有情感的反应和回报( reward values)。

图12 前额皮层构成和功能

注:dmPFC =背内侧前额皮层,vmPFC =腹内侧前额皮层,mOFC =内侧眶额皮层,Goal pathway =意图路径,Outcome pathway =结果路径,integration =整合

简言之,基于大脑模型的情感认知可以分成直接、间接,高低或上下两个路径,即以社会认知为主的高路径,以情感为主的低路径,两者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互动,在从情感认知失衡到重新平衡、从乖讹到消解的过程中,幽默得以欣赏。

图13 恐惧情绪的两条神经通路( Evans,2007:167)

3.2.4 视觉、言语幽默的加工阶段模型和认知情感关系

幽默的认知加工至少包括幽默的探测和幽默的评价两个阶段(如图14,伍海燕、傅根跃、臧燕红,2009),其中幽默的探测是对文本或现象刺激输入引起的乖讹和图式失调的探测,而幽默评价包括对乖讹采取一定的“认知机制”解释、社会评判、消解乖讹、恢复平衡,张力消除和情绪放松后产生愉悦的笑的情感输出过程。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和加工中涉及的认知因素和情感既呈现双分离特征又相互作用。在幽默失调探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认知差异引发警觉、注意、惊奇甚至是恐惧的情感,因为无论动作还是言语行为,本质上带有威胁性,或威胁安全或威胁面子。而在乖讹消解和平衡恢复第二阶段,通过社会评判和美学鉴赏,产生“制度化情感”,表达赞扬或批判的意图,通过愉悦的欢笑建立联盟关系。在认知失调和平衡的恢复过程中,情感转换获得幽默感。

图14 幽默加工的阶段模型和认知情感关系(伍海燕、傅根跃、藏燕红,2009)

认知神经和社会大脑解释了情感的产生和变化过程,情感、态度与认知的关系,提供了幽默的产生过程、形成机制及其神经回路,对建构幽默情感认知互动模式,打下了坚实的生物基础。

以神经认知回路为基础,可以建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

3.3 情感认知模式原型与视觉、言语幽默

在交际中,行为、文本/过程或现象刺激来自于交际一方的说话者/作者,是对听话者/读者的输入,听话者/读者经过大脑加工,产生情感反应,输出情感,通过外在情绪波动体现内在情感变换,包括表情、行为和言语行为。

情感通过上下路径的双流码结构产生,是社会脑部分的情感产生和社会认知评价共同作用过程。引起情感的乖讹产生于大脑颞叶部分,与认知评价的前额部分位置相比,相对位置在大脑的下半部。交际双方的下路径可以组成倒三角形式,而上路径可以组成正三角形式。

交际的功能认知过程中,起始阶段说话者/作者确立一定的动机、意图,选择相关语义概念框架,通过语篇、文本形式( TEXT)向听话者/读者传递,而后者通过对应的解码过程,获得相应的语义和意图。通过编码和解码,双方借助语篇实现直接交际、信息传递( Leech,1983;王寅,2001:198),可以用下图中的倒三角表示,粗细两边表示不同的信息。在幽默交际中,说话者首先把情景设置部分传递给听话者,听话者通过解码,获得字面意义和原型概念,而在笑料部分提出的含义与字面含义发生差异,两者之间产生乖讹,用倒三角的两边表示。

说话者在信息传递中发生乖讹,概念认知激发情感。同时,交际双方的信息图式需长期记忆中的共有图式加以关联,共有图式位于上路径前额皮层,用正三角表示。下路径的情感须经过上路径的认知评判,上下路径的信息传递和认知评价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交际对方,形成语篇/人际关系。

图15 幽默交际图

交际双方上路径的正三角形式与下路径的倒三角结合,形成了以上幽默的交际图,该图似乎与空间整合模式相似。

3.3.1 空间整合模式

空间概念框架可以通过语义组合、完善和拓展过程解释幽默的形成,如:

[27]Editor:“Did you write this poem yourself?”

Contributor:“Yes,every line of it.”

Editor:“Then I’m glad to meet you,Poe; I thought you were dead long ago.”(刘敦萍,2006)

幽默概念涉及“投稿者写诗歌”( You/contributor write this poem)的“输入空间2”,和编辑认为的“坡去世已久”( You/Poe were dead long ago)的“输入空间1”,二者通过类属空间的“施事、行为和受事”的语义结构实现跨域映射,两个空间的要素形成一一对应映射,如“you/contributor—Poe”,“write—write”,“poem—poem”,“alive—dead”,在整合空间完成命题“组合”:“Poe write this poem”。在“完善”过程中,关于诗人“Poe”的背景知识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在“拓展”时,投稿者写诗的命题被形成新的层创空间命题,即“写诗的投稿者就是Allan Poe”,而“Allen Poe”早就去世了,去世和活着性质矛盾对立,在层创空间推论出诗歌不可能是投稿者所写,因此使人觉得荒诞可笑,从而对他的抄袭行为进行讽刺(刘敦萍,2006)。

空间整合模式只是从语义网络结构方面解释了幽默产生的语义产生过程,是序列和平面的,在运作中如何达到平衡似乎缺乏规律制约。概念框架中不包括情感因素及其与语义认知之间关系,它们被归入社会文化语境效果,缺乏确定性,把主体的介入排除在外。Coulson ( 2001,2006)在事件相关电位( ERP)实验基础上,从语义跳跃和框架转移角度,对言语幽默的语义概念整合进行了研究,但对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只是点到为止。而幽默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反映交际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交际中,空间概念是主体的概念框架,涉及说话者、听话者的事实空间、信念空间以及整合的言语空间,空间包含情感及其判断和鉴赏、态度级差,涉及交际主体的情感、意图、立场和态度,受主体间的权力、亲密度影响,形成“人际空间”关系,通过空间映射建立人际互动。“完善”过程涉及的语境除了上下文之外,还包括社会文化语境,即对情感的认知判断和鉴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具体包括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的判断系统,以及反应、构成和价值的鉴赏系统。对品质、过程和行为的判断和鉴赏除了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显性形式外,还有表面是中性的隐性判断( tokens of judgment)手段。因此,空间概念图式须纳入情感、意图等社会因素,模式需结合这些社会认知图式进行推论,社会认知图式组成事件脚本。空间映射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关系,通过三角关系映射而非线型映射,其中包含了情感、评价所指向的立场、态度。(张立新,2011)

3.3.2 立场三角模式

“人际空间”是主体通过文本的交际过程。幽默交际中包括说话者/作者和听话者/读者一对相对独立而又平等的主体,说话者/作者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以及对人、事物和过程的评价,听话者/读者与说话者/读者进行“视域融合”时,才能接近客观,分享评价、实现人际互动,体现了对话性或主体间性。

交际主体情感和认知交互,构成了对话性、社会主体间立场( Du Bois 2007:163)三角关系,其中包含情感定位( postions)、认知评价( evaluations)和联盟关系( aligns)。

图16 立场三角( Du Bois,2007:163)

三角由两个主体和客体组成,客体( Object)可以是实体、状态或事件等,包括事件参与者。三角有三种矢量组成的关系。一种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之产生情感反应,在情感上进行自我定位( positions) ( ibid:153) ;另一种是主体通过“制度化情感”指向客体进行认知评价( evaluates)。主客体间具有情感定位与认知评价双重立场功能( dual stance function,ibid:153) ;第三种是通过定位和评价,主体间形成联盟关系( Aligns),构成了主体间性社会认知关系,因此,每个主体通过立场行为建构了社会主体间性关系。一致的定位、评价形成聚合关系( convergent alignment),不一致形成离散关系( divergence alignment:161)。联盟关系受亲密度( solidarity)、权势( power)影响,通过人际协商形成。主体地位、身份的确定也影响主体间性关系,而评价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宗教、习俗等构成了社会和文化语境。

主体间的对话关系通过结构映现( diagraph,ibid:155,160,167,172)加以建构。通过对比双方对话语义的平行结构,分析主体的认知评判、情感定位,形成主体间的聚合或离散的联盟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主体身份的定位和主体间关系建立,在主体间互动中,实现意图的确定和态度识别。联盟关系的一致或不一致,由主体间联盟标记语(如语音、语调、强调词如too,so,ibid:167),或人际空间构件(如I think,I don’t know,I guess,I thought,and I remember)体现( ibid:155)。

构成态度的认知评判和情感系统存在双分离特征,属于两个不同系统,由不同的大脑功能区实施,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和影响,通过制度化情感交织在一起,换言之,情感可以通过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传统、习俗、惯例等社会认知加以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以表达评判的意义(刘世铸、张征,2011),显现意图,如违反传统文化习惯的言行往往被视为古怪,违背社会尊严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厌恶。

立场三角中的情感定位(认知情感)和评价(制度化情感)可以加以分离,成为上路径的社会评判和下路径的认知情感。如果把情感和评价分离,可以组成相当于空间整合模式中的上下两个三角关系,因此立场三角可以和空间整合模式相融合。

立场三角从使用者角度研究主体的情感、认知和态度介入,通过主体的评价建立社会认知关系和交互协作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体间性,可以用舞台模式的概念和认知过程具体解释其在幽默中的运作。

3.3.3 舞台模式

幽默交际中,由于说话者/听话者立场的主体视角差异,导致两者对文本框架的不同理解,表现为说话者/听话者的认知差异、情感差异(沈家煊,2001),构成了主体差异性,产生乖讹,形成幽默。幽默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运作过程可以用概念图式的舞台模式加以体现,模式中包括了视角、情感和认知评价关系。

1)视角

图17 幽默舞台模型(根据Langacker,1991:285,345建构,S1,S2:交际主体,W:作者,R:读者)

不同视角( Perspective)选择的认知参照点和扫描角度不同,凸显事件概念框架的不同部分。Langacker认为视角能将概念框架从客观轴( XY)调整到主观轴( X’) (如图17 ) (王寅,2006:147),凸显舞台下观众( V,包括交际主体双方S1,S2)间对话,是主体借助文本/事件的交际过程。交际主体双方对交际客体的认知情感差异,导致主观轴的不同( X1,X2),构成交际三角单元关系( S1—XY—S2),形成主体间性。(张立新,2012b)

幽默是凝结的稳定的文本形式。幽默交际双方( S1,S2)借助文本概念框架( Tr—XY—Lm)实现交互。文本是整合的双关幽默文本,从简单的谜语、会话到较长的幽默故事。在叙述性笑话中,言语幽默(笑话)由作者( W)转述给读者( R),犹如对交际过程的间接转述,转向了外一层主观轴( W—R),是W、R主体间通过幽默文本的交互过程,体现主体间性。(张立新,2012b)

主体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性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例子是动词的体( aspect)和人称指示(沈家煊,2001)。交际主体间对时态的不同使用,导致视角乖讹,激发读者幽默感,如:

[28]Small boy ( walking round with his father),“Daddy,here’s a ball for you.”Father,“Where did you get that from?”Small boy,“It’s a lost ball Daddy.”Father,“Are you sure it’s a lost ball?”Small boy,“Yes,Daddy.They’re still looking for it.”( Walasek,2009:102)

父亲对“丢失的球”( It’s a lost ball)的理解视角是“球已经丢失”,用的是完成体,凸显事后结果,而儿子的理解是“他们正在找球”( They’re still looking for it),用的是进行体,凸显事中动作,对事件过程中不同部分的视角差异,产生乖讹,激发幽默感。

2)情感、移情

概念结构中的及物性,进入心理情感世界,也产生情感性状(程琪龙,2006:214)。情感是主体态度介入的核心,是对事件框架中行为、文本/过程和现象的反应,包括情绪、心情和性情等,形成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根据波动/平缓( active/quiescent)或肯定/否定两分法,语义上,情感分为三类:快乐/非快乐、安全/非安全以及满意/非满意,表现为行为波动( surge of behaviour)和内在性情( disposition)。在概念框架中,情感分为性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情感表达涉及语音、构词、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沈家煊,2001),有隐性和显性方式,显隐性差异导致乖讹。从词汇语法结构上,更多的是用形容词、动词、关系小句和副词等形式的显性表达(刘立华,2010:11),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隐性表达诱发态度,投射情感。有些叙述表面上是对事件的客观表达,事后结果却表达一定的情感。通过事件的中心部分,转指事后的情感。如:“I’m glad you are stepping on my foot”,“踩了我的脚”使人痛苦,事件转指事后结果中的情感,隐性地表达了不高兴的情感。而“高兴”是显性表达。两者之间的情感产生乖讹,通过指向情感正极,使得情感发生转换,诱发讽刺幽默的情感。

主体还借助认知情态对命题和潜在将来事件进行判断,表达情感、态度,情态一方面表明说话者的观点,同时不排除其他观点,实现话语互动和对话。情态包括语法上的和比喻上的,具有级差性、显隐性。广义情态视角包括投射、让步、因果关系等(唐丽萍,2010:120-122),涉及情态动词及其隐喻,如动词复合体、形容词、副词和投射小句(如I think,I believe)。

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理解对方用意,形成移情,使得交际取得成功,移情缺乏导致幽默感,如:

[29]Pap Bear and Baby Bear went into the kitchen for breakfast one morning.

“Someone’s eaten my porridge.”wailed Baby Bear.

“And someone has eaten my porridge.”Grumbled Paper Bear.

“Your morons!”yelled Mama Bear,“I haven’t even made the damn stuff yet.”( Roydhouse&Plowman et al,2002:87)

熊贝贝认为自己的粥被别人吃了,利益受损感到痛苦,外在行为波动为“痛哭”,指向自我的内在心情为“痛苦”,并影响读者;而熊爸爸认为有人吃了他的粥,他是受损者,产生外在“抱怨”行为和内在的“生气”。父子俩的言语冲突源于移情的缺乏,熊妈妈说:“我还没做饭呢”,使得父子间的误解消失,情感由消极向积极转换。读者情感产生移情,发生情感转换,感到幽默。

3)情感的认知评判

情感由物理世界的生理反应进入心理世界,再进入到社会世界,受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约束,形成“制度化情感”( institutionalized affect) (马丁,2010:296)。社会法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例、传统、宗教等等社会认知,可以对情感进行认知评判,形成道德情操。认知评判分为社会尊严( social esteem)和社会许可( social sanction),分别有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社会尊严符合行为规范( normality),有知识才干( capacity)和坚韧不拔( propriety)会令人羡慕( admire/ + ),反之受到批判( criticize/-)。得到社会许可的正当( propriety)、真实可靠行为( veracity),会得到表扬( praise/ + ),反之受到谴责( condemn/-)。听话者/读者通过社会认知评判,理解了叙述者/作者对当事人违反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谴责,理解力说话者、作者的意图。如以下犹太人幽默:

[30]An old Jew is dying.His family crowd round the deathbed.In a parched,feeble voice,the old man inquires,“Is Sara here?”“Yes,darling,”his wife sobs.“Is Morris here?”“Yes,Dad,”his son replies.”“Is Judith here?”“Yes,Daddy,”his daughter whispers.“Oy,vey!”he groans.“So who’s taking care of the store?”( Vogel,1989:86)

幽默产生于概念框架转移导致的情感转换。开始听众/读者有关临终遗言框架被激活,感到伤心,但在最后的笑料中,父亲(说话者)又提出了“谁看店”的框架,框架转移发生乖讹(死/生),情感从消极向积极转换。认知乖讹向社会域映射,犹太老人的最后遗言关心的是生意而非临终遗言,违反了社会许可的“正当性”,该受到谴责,犹太人临死都不忘生意的本性受到嘲笑。当读者或听众理解了作者的态度后,使得乖讹消解,幽默得以理解和欣赏,感到可笑。

主体间除了差异性之外,还有通过协商使交际单元达成平衡的过程。

3.3.4 A—X—B平衡模式与幽默的充分条件

幽默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间差异性(说话者和听话者,作者和读者,平衡模式中用A,B表示)导致他们对交际事件或对象X的概念理解差异,引起符号逻辑解释不一致( SA、SB)和情感差异,以及态度共同指向( co-orientation)的不同( A—X,B—X),构成幽默产生的必要条件。A、B和X构成交际单元,其中包括概念认知、情感和态度共同指向。通过认知评价,对认知或情感进行调整,使得人际关系加强或减弱,交际单元平衡恢复,幽默得以欣赏,构成幽默的充分条件。

如:

[31]A:“Why did the little moron throw the clock out of the window?”

B:“Because he wanted to see time fly.”

图18 幽默交际的符号结构

图19 关于“扔钟”幽默的符号结构

A所指的钟构成的符号关系为象似符,他们构成的整体时间概念(意指,Sign A)成了第二层指示符号的能指( Reference B),两个层次符号的概念抽象度差异,构成了语义乖讹。A和B对待“the little moron throw the clock out of the window”事件( X)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交际单元A—X—B的认知失调,激发动机、意图、情感差异(如惊奇),而“平衡趋势”张力要求听话者/读者根据最小认知原则,通过改变A的认知或情感、意图,对时间特征的鉴别,重新达到单元平衡。情感转移,产生幽默效果。

交际单元的情感认知平衡模式主要是A—X—B模式,基于P—O—X模式:

人们在交际中,倾向于建立和谐、平衡和一致的关系,遵循态度转变的平衡模式,即P—O—X模式。P为认知主体( Person),O为认知者相对应的个体( Other person),X为认知对象( attitude object)。X可以是物体、事件、活动、现象或观点等等,P—O—X之间的三角形关系称之为单元关系( Heider,1946)。

单元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情感关系,P—O之间可能形成一致或不一致的感情关系(喜欢或厌恶,赞成或反对,+ /-),另一种是认知单元构成关系( cognitive unit formation) P—X、O—X,是人或物的所属关系,也包括肯定( + )关系和否定(-)关系,如相似/对立关系、距离接近/分离等( similarity,proximity) (图20)。P—O之间关系受亲密度、权势影响,如家人、朋友之间关系紧密,往往构成一致的情感( + )。幽默的过程往往是交际双方,读者和作者之间,观众和叙述者之间( V—N)产生一致的积极情感( + ),共同分享快乐的过程。

情感关系可以通过下意识的低路径,向上影响认知过程;通过认知评价也会控制情感。

图20 海德的平衡、不平衡P—X—O模式

(实线为+,虚线为-)
Source:Zajonc,B.“The Concepts of Balance,Congruity,and Dissonance”
in Attitude Change P.Suedfeld,ed.Chicago,Ill:Aldine,Atherton,Inc.1971

平衡的认知会引起一种令人愉悦的积极情感;不平衡会引起消极情感(如焦虑、恐惧不安),单元张力有向认知平衡转化的趋势,通过“最小努力原则”改变不平衡张力,即最小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情感转换激发幽默感。

Heider模式是关于认知主体自身的认知平衡,把认知平衡扩大到人际互动过程和群体关系,形成A—X—B模式( Newcomb,1953),属于社会认知平衡模式,其中包括两个交际主体( A、B,即说话者和听话者,或作者和读者)和对象X,以及态度共同指向( co-orientation) (如图19)。X可以是交际事件、活动、态度或观点等等( communicative event,or activity,an attitude,an idea,or the like),也可以是第三者。A—X—B单元包括六种关系:A—B情感关系,B—A情感反馈( B对A—B情感关系的认知评价),A—X认知关系,B—X认知反馈( B对A—X认知关系的认知),B—X认知,A—X认知反馈。A的认知系统和B的认知系统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八重状态(如图21)。(张立新,2011)

认知主体A与认知对方B对认知对象X认知一致(全部肯定或否定,+ / + or -/-)、情感协调( + )时,认知、情感、意图达到平衡,这是平衡状态,如图21中的图①②所示。相反,如果认知主体A与认知对方B对认知对象X的认知相反( +,-)、A—B情感不一致时(-),A—X—B也构成平衡单元,如图21中③④所示,三边相乘值为( + )。不平衡模式见图21中的⑤⑥⑦⑧所示,它们的三边相乘为(-),其中图1中⑤⑥中主体情感一致、认知相反,平衡压力较强,而图21中⑦⑧中( A—B)情感为(-),平衡压力较弱。

不平衡单元产生“对称趋向张力”( strain toward symmetry) ( Newcomb,1953)或“平衡趋势”( tendency toward balance)张力( Heider,1946),要求主体进行认知或情感调整,达到单元平衡,而幽默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往往可以认为是从不平衡单元图式到平衡单元图式的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转移过程。

图21 A—X—B模式( Newcomb,1953;张立新,2011)

“情感认知平衡模式”的对幽默、反讽的解释力还在于“最小努力原则”的具体运作过程。“对称趋向张力”或“平衡趋势”要求一方通过“最小努力原则”进行认知或情感调整,消除不平衡张力,达到平衡。对于图21⑤、⑥中的不平衡状态,主体情感关系好,个体自然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首选的是改变A或B对X的认知,而非情感关系,即最低程度地改变A—B之间的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达到图21①、②平衡状态。而对于图21⑦、⑧中A—B情感较为疏远的结构,由于他们对X的认知一致,通过交流,可以拉近情感关系,达到图21①、②平衡状态(张立新,2011)。

如教授和狗的视觉、言语幽默。教授A与邻居B两人是好朋友( A—B为+ ),如果他们都喜欢(或不喜欢)养狗,则单元平衡;如果教授不喜欢养狗( A—X为-),而邻居又喜欢( B—X为+ ),则单元失衡,三边相乘为负(-) (图22a)。于是教授感到焦虑,怕狗突然出现。要达到单元平衡,教授或者说服邻居放弃养狗,或者改变他和邻居态度(-)。终于有一天,教授忍不住了,说:

[32]“邻居家的狗和人一样,一出家门,就精神抖擞,上蹿下跳,还喘着粗气,简直就像父子俩”。

教授通过嘲笑,改变了对邻居的态度( A—B为-),释放了情感认知张力,达到了认知单元平衡(图22b)。

图22a 不平衡单元模式

图22b 平衡单元模式

模式中每个认知主体带有两种认知,一种是对认知对象的自我认知( selfperception),另一种是对他人关于该事物的异化认知(“other-perception”of what the other person thinks about the object or its attributes)。说话者往往把异化感知通过所言传递给对方,而在其后的言语所含中保留真正的态度,使得二者不一致或矛盾,因而表达反面意义和态度,导致交际单元失衡( McLeod&Chaffee,1973)。只有当两种态度一致时,才能达到真正的认知平衡,即图21①、②所示的状态。(张立新,2011)

A—X—B模式的六种关系中,可分为对情感的认知和评价,分离成正反两个三角,组成类似于空间整合模式。

3.4 视觉、言语幽默认知情感互动模式建构

3.4.1 模式建构

把立场三角、幽默舞台模式、情感认知平衡三角融入到空间整合模式( Fauconnier,1998:151)框架,纳入言语一般理论( GTVH)的六大知识资源和评价资源内容,我们建构了幽默的产生和理解模式。模式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双方( S、H)及其图式、双方图式关联的共有图式( G)、幽默文本( T,情景部分T1、笑料部分T2,以不同的颜色表示,如图23)、文化语境和认知评价( J)。在叙事幽默中,作者( W)把幽默转述给读者( R),多了一层作者—读者关系。说话者和听话者图式包括意图、认知和情感,认知部分由典型事件、事件参与者、过程及其背景( setting)组成。图像视觉幽默、言语幽默都可以借助这一言语行为图式加以分析,而言语和图像结合的卡通、漫画、电影是两者结合。

把GTVH模式与空间整合框架相结合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能层层解构情景设置( set-ups)、笑料分布( punch-lines)、笑料与文本的乖讹及其消解( Kyratzis,2003)、框架反转和逻辑机制的运作过程,通过模式激活、失衡到平衡恢复、认知评价几个过程,确认幽默对象,显现幽默所表达的态度,因而能更好地对幽默做出解释( Popa&Attardo,2007)。不同语式和叙事结构不同的文本,使用的叙事策略不同,模式运作的阶段不同。立场、认知评价的融入,把社会、政治、美学的文化语境知识资源纳入了模式,能更好地理解反转中意图的产生,因为当遇到乖讹时,人们需要从大脑空间中搜索解释乖讹的认知机制和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

情感认知的双分离特征以及上下双路径之分,可以对应于空间整合的上下两个三角。交际中,说话者、听话者之间通过协商建立人际关系,其中主要是亲密度协商,和亲密度直接相关的是情感关系[S—H]情感。人际关系协商须借助交际主体对文本认知过程进行,认知激发情感,在下路径倒三角中,有激发说话者、听话者情感的文本认知[S—T2认知,、[H—T1认知。情感的认知表达有显性的、隐性的形式,而且双方的认知存在主体差异性,倒三角中以带箭头实线示之。交际双方构成的单元[S—T12—H]下路径中的认知、情感存在一致或相反关系( + /-),构成了不平衡交际单元关系。而“平衡趋势张力”要求交际者根据最小认知努力原则,通过改变认知或改变与对方情感关系,恢复交际单元平衡,产生情感转换,使幽默得以产生和欣赏。在上路径中,交际双方和共有图式构成的正三角[S—G—H]可看成是意图、认知评价空间关系。交际双方通过共有图式关联,共有图式只是抽象的概念框架,以长期记忆的方式储存在大脑前额皮层,以虚线示之。交际双方通过人际协商,旨在建立联盟关系,影响人际关系值的语旨变量受交际双方亲密度( solidarity)、权势影响( power) ( Martin,2005:29-30),亲密度和情感直接相关,如亲人之间、理想读者和作者之间情感有接近的趋向( + ),以带箭头虚线示之。在交际中,交际者主要通过话语协商建构这种情感亲密关系(宋方成,2010:37),因此,根据最小认知原则,改变的是认知;而关系疏远的交际者之间强化的可能是离散关系(-),而认知保持不变。情感变化须经过认知评价过程[H—J]认知评价、[S—J]认知评价。除了交际者之间的情感认知关系外,交际者内部上下路径的情感、认知和意图关系[S—T2—J]、[H—T1—J]也有平衡的趋势,平衡通过认知评价进行。

幽默是交际双方通过文本( text)进行的交际过程( text—mediated interaction),幽默文本是一种双关或异类关联符号( bisociated signs) ( Vogel,1989:46-48)。幽默者( S)在幽默的交际过程,往往偏离常规传递意图,给真正的意图包上外衣或伪装。通过指向文本事件中作为幽默对象( target)的乖讹的人、物、事,获得一种“双重影像”的离奇、荒诞或好笑感觉。所以幽默文本包括情景设置( set-ups)、妙语或笑料( jab lines or punch-lines),由于情景设置和笑料部分之间的乖讹,交际过程中,说话者S把情景设置部分通过共有图式G激活听话者原型图式H,形成听话者对语篇/事件中情景部分的原型认知[H—T1认知。而笑料部分文本和情景乖讹,阻断了向听话者映射,保留了说话者图式S,成为说话者认知[S—T2认知。认知乖讹映射到上路径的社会脑部分,触发社会评判(如正常/非正常)。而交际双方有通过共享意图建立联盟关系的接近趋势,[S—H]情感为( + ),由此构成的交际单元失衡[S—T12—H],使得读者/观众感到惊奇。而“平衡趋势”张力要求听话者通过“最小努力原则”,调动认知语境,寻找一定的“认知机制”,通过改变对文本事件的认知[H—T1认知或对说话者的情感,恢复单元平衡[S—T—H]+,同时,听话者/读者意识到违反了社会尊严或社会评判,理解说话者的批判、谴责或调侃态度。读者/观众的情感、认知随着听话者和交际单元值的变化,发生情感转换产生发笑趋势,理解了作者的讽刺、调侃等意图,感到幽默。

图23 情感认知互动模式

3.4.2 模式对言语幽默的诠释

以上编辑和投稿者的幽默可以用情感认知互动模式重新加以解释:

[27]Editor:“Did you write this poem yourself?”

Contributor:“Yes,every line of it.”

Editor:“Then I’m glad to meet you,Poe; I thought you were dead long ago.”(刘敦萍,2006)

幽默产生和理解过程包括模式激活、不平衡模式、平衡恢复模式到认知评价四个过程(张立新,2011)。

在第一阶段中,说话者往往通过共有图式(相当于类属空间)形成关联,借助情景设置,把显性表达的情感、认知映射给听话者,使听话者产生期待、信念。

如以上对话开始时,编辑问“Did you write this poem yourself?”激活投稿者图式,投稿者回答是自己写的“Yes,every line of it”,[投稿者—写诗T1认知为( + ),投稿者和编辑对文学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得关系较接近,而且编辑通过“I’m glad”表达的积极情感与投稿者的良好期待一致,维护了和投稿者的情感和联盟关系,[编辑—投稿者]情感为( +),“高兴”是肯定认知的结果,[编辑—写诗T2认知值为( + ),单元平衡(图24a)。

但说话者随后的隐性表达,认知值转向反值,打破了单元平衡。编辑随后对“坡”进行了详细解释:“I thought you were dead long ago”,对“坡”进行语境充实,指“去世了”的诗人“艾伦·坡”,性质转指整个图式,[编辑—写诗T2]认知值为(-)(图24b),而编辑和投稿者联盟关系接近,[编辑—投稿者]情感为( + ),(活着/去世)乖讹的作用,使得单元失衡(图24b),单元产生认知张力(三边相乘为-)。

在第三阶段,“平衡趋势”张力要求投稿者选择改变对写诗的认知或对编辑的情感。由于改变两者的情感关系须付出较大努力,根据最小努力原则,投稿者通过搜寻“认知机制”对乖讹加以消解。乖讹(活着/去世)是“矛盾”机制,矛盾的统一于“去世”,乖讹得以消解。“去世”映射到“编辑图式”,“去世”转指整个事件,[投稿者—写诗T]认知为(-),否定认知产生否定情感(不高兴),下路径单元值为(-),单元恢复平衡(图24c)。

在最后阶段的回复性理解中,“投稿者”的(活着/去世)乖讹投射到自身内部上路径社会域,通过调动“社会文化语境”的“认知评判”,使投稿者意识到“投稿者去世了还在写诗”违反了社会许可( social sanction)的“真诚性”原则而受到谴责( condemn) (刘世生、刘立华,2010∶53),因而识解了编辑对投稿者的反讽意图和“不满”情感( unpleasant),读者情感随着单元的不平衡到平衡的转换,感到幽默(图24d)。

因果关系或让步关系等语法形式也能实现情感的认知表达。Martin认为,因果关系具有逻辑责任( obligation)或必要性(唐丽萍,2010:122),和让步一起属于广义情态,表示意图的变化和期望的落空,如:

[33]I’m so glad that you stepped on my foot.

说话者说“我很高兴”,表面上是积极情感,情感结果由正值认知激发,表达的是“赞扬”意图,并通过共有图式映射给听话者,激活听话者原型图式中的肯定认知,使之对高兴情感的事发原因产生良好期待,[听话者—事件]认知为( + ),(图25a右侧)。接下来说话者陈述了事件真相:“你踩了我的脚”,[说话者—事件]认知为(-),激发“痛苦”“不悦”的情感,意图是对听话者的“批判”(图25a左侧)。从空间关系看,听话者期待的信念空间和说话者事实空间的信息相悖性,阻断了对事实空间信息图式的继承和空间优化过程和空间传递( Fauconnier,1994/2008:D21,100),两个空间信映射和对立,产生乖讹(正常/非正常),激发反讽效果(涂靖,2004)。另一方面,[说话者—听话者]情感为接近关系( + ),单元失衡(图25a)。

“平衡趋势”张力要求听话者调动社会文化语境,通过最小努力,消解乖讹。听话者从相反极重新评判说话者所说“高兴”后,改变了信念图式的判断,否定了“高兴”,形成“不高兴”,单元恢复平衡(图25b),同时理解了说话者的批判意图,从而理解了说话者的反讽含义。读者的认知和情感随着听话者和交际三角值的转换,理解了反讽含义和情感。

除了表达讽刺、嘲笑或责备含义外,幽默有时仅仅是调侃,以调节人际关系,如发生在夫妻或情人之间的一些情话或者熟人之间的一些调侃或俏皮话:

[34]热恋中的女孩被男朋友逗得高兴,撒娇地说:“讨厌!”(你真坏)

热恋中的男友和女友关系亲密,对待爱情的认知一致,单元平衡。男友对女友的亲近举动,也许会引起周围同事或亲友对他们产生批评的消极态度,为了避免这种负面态度,他们便会很聪明地采用反语达到掩人耳目的意图。女友说“讨厌”,表达了“不高兴”的情感,故意拉大亲密度,使得情感关系[男友—女友]情感为(-),给人以关系失衡的感觉。当男友从相反极理解女友的情感后,单元恢复平衡。通过调侃,女友表达了掩饰的意图。(张立新,2011)

以上主要以反讽为例,给认知和情感赋予正值和负值。有时认知差异并非是两极,只要在量值上产生级差,级差也会引起交际三角的失衡,表现为非正三角形式,如:

[35]How many men does it take to change a light bulb? Four.One to actually change it,and three friends to brag about how he screwed it.( Roydhouse&Plowman,2002:148)

幽默的产生和理解同样包括包括模式激活、对比失衡和平衡恢复、对幽默对象认知评价四个过程。图式在激发前处于惰性状态,说话者激活听话者原型图式(图26a),和说话者图式对比,如果匹配,则没有奇怪和幽默。经过对比发现说话者的回答(四人)超出常规( abnormal),产生乖讹,交际双方图式框架不一致( normal/ abnormal),就感到奇怪,图式单元失衡(用非正三角表示),产生单元张力(图26b)。“平衡趋势”张力要求听话者改变对换灯泡事件认知或与说话者的情感关系,根据“最小努力”原则,在说话者的“因果”逻辑机制解释下,听话者改变原有认知图式,接受了四人换灯泡的情景,单元恢复平衡,张力消除(图26c)。要四人换灯泡的原因是,“一人换灯泡,三个朋友吹嘘他的拧法”,因果解释不符合常规逻辑,触发外部的社会认知语境解释,违反了社会尊严的“可靠”原则( venacity)。“吹嘘”是贬义(-),三位朋友只说不做,不可靠,该受到谴责,“制度化情感”属不满,听话者理解了说话者嘲讽的谴责意图后,感到可笑(图26d)。识解过程如下:

图26a 模式激活

图26b 不平衡模式(用非正三角表示)

图26c 图式恢复平衡:“因果逻辑”解释使听话者接受了四人换灯情况,单元恢复平衡( + )

图26d 经过社会评判,理解了说话者对“换灯泡者”的不满情感、批判意图

3.4.3 模式对视觉幽默的诠释

虽然视觉图像可以认为是图画语言,但视觉幽默如卡通,其文本中的信息分布和言语不同。言语是线型分布,而图画是立体的、非线型分布。图画中的线条走向、粗细、明暗,图形位置、图形的大小等会影响视觉扫描方向。视觉扫描有聚合型和发散型,扫描方向决定了扫描是总体扫描还是顺序扫描,是从中心向边缘看还是从边缘向中心看,是从左往右看还是从右往左看。如下列卡通中的落水者位于图画中心,过路者位于左上角,视觉扫描是中心—边缘和上下扫描。卡通可以这样进行解构:从落水者的动作看,举起的手表示呼救,脸部表情是“恐惧”,落水者在水中挣扎动作转指施救要求,激活落水者“呼救”图式(图27a),一般情形下,落水者和路过者情感有一致趋向,[路过者—落水者]情感+。可是路过者却模仿落水者动作,似乎在说“再见”而离开,认知值[路过者—T2认知,与[落水者—T1认知+相反,落水者的呼救动作与路过者举手示意再见的动作现场幷置对比,“离开/施救”矛盾,使得交际单元失衡(图27b)。“平衡趋势”张力要求读者调动认知语境,以最小努力改变对呼救的认知或对路过者的情感,由于落水者不可能改变呼救,只能改变对路过者的情感,[路过者—落水者]情感为(-),单元恢复平衡(图27c)。读者经过社会认知评判,认为路过者不实行施救,违背了社会许可的道德“正当性”,该受到谴责,由此确定了讽刺的对象,读者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图27d)。卡通说明“unfortunate position of skater when only passer-by was a Fascist”强化了对路过者的谴责态度,批判了某些人的冷漠态度。

[36]( Walasek,2009:185)

Unforturnate position of skater when only passer-by was a Fascist.

3.4.4 模式对视觉——言语幽默的诠释

以上幽默的乖讹和消解都发生在同一模态内,而实际上,往往会出现跨模态的幽默过程,如当提到照看婴儿的保姆时,往往会激活保姆图式,保姆是为了照顾孩子(图28a) :

可如果出现的是下列的保姆卡通( T),表达的图式是保姆坐在孩子身上,和保姆抱着孩子的空间上下图式关系发生反转,作者表达的认知值为(-),引起恐惧的情感,图式关系失衡(图28b)。

[37]( Goel&Dolan,2007)

Babysitting

失衡产生认知张力,要求读者寻找认知机制加以理解,图像中表示的意义和言语“babysitting”属视觉—言语双关,因此,读者接受了作者的对“保姆”的诠释,乖讹消解,读者和作者间的情感、认知值趋于一致,图式间恢复平衡(图28c)。读者的认知从正值向负极转换,情感从恐惧向安全转换,产生幽默情感,同时,情感映射到社会域,经过认知评判,保姆的行为违反了社会许可的“正当性”,该受到谴责,通过笑,作者的讽刺意图得以显现(图28d)。

本章小结

幽默是幽默欣赏者对文本、过程或现象的情感反应和转换过程。本章分析了幽默情感产生的三个层面问题,即功能问题、神经实施问题和运算和形式表征问题。功能问题是理论假设和基础,神经回路验证了理论假设,而形式化表征使得幽默情感认知的过程得以表达,通过亲密度协商,建立了人际关系。

在功能方面,听话者情感认知通过幽默者的文本或过程的介入激发,使得交际主体参与人际协商。幽默情感经过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分为不/高兴,不/安全和不/满足三组,有正负值和强度之分,可以用坐标标示。情感的外在波动和内在性情映射到社会域加以“制度化”,就成为社会评判。情感级差导致乖讹和情感转换,产生幽默感。级差包括显隐性和语义、语法(情态)、语用几方面。如果认知激发的情感和原型情感不一致,就违反了社会尊严或社会许可,该受到批判或谴责。当某一认知机制被用于解释后,乖讹得以消解,通过笑或嘲笑,表达了意图。

在神经实施方面,幽默情感在上下路径的双流码回路中产生,形成了幽默探测和幽默认知评价的双阶段过程,分别由不同的大脑功能区加以实施。乖讹在下路径的颞叶中产生,并通过基底神经激活边缘系统中的情感。下路径产生的情感还需经过上路径社会脑加以认知评判,前额皮层对前扣带皮层监察和映射而来的乖讹进行认知评判和调控,引发情感转换和幽默感。

上下双路径可以用几何三角加以模拟,交际双方由此构成了由正三角和倒三角构成的菱形关系(◇),即下路径的情感认知关系,上路径的认知评价和意图关系,和空间整合框架类似。因此,我们把情感、认知、评价资源纳入该框架,结合言语一般理论的六大资源,以建立幽默识解的模式。通过模式激发、失衡、平衡恢复、情感转换及意图识别四阶段,对言语、视觉幽默的产生和欣赏做出了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