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Bruce Jay Friedman)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12名作家作品编辑为一个短篇小说集,取名为《黑色幽默》,因为他认为“黑色幽默”是这些思想与艺术风格颇不相同的作品中共同的东西。同年,美国当代评论家尼克伯克(Conrad Knickerbocker)发表“致命一蜇的幽默”(Humor With a Mortal Sting)一文,明确将这类作家称为“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然而“黑色幽默”是否可以称为流派,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过,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手法,却是被公认的。除称作“黑色幽默”外,这一流派还被叫做“病态幽默”、“阴郁的喜剧”、“黑色喜剧”、“绝望的喜剧”、“绞刑架下的幽默”、“大难临头的幽默”等,但广为接受的用法还是“黑色幽默”。
其实,“最早提出“黑色幽默”这个概念的并不是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作家,而是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者。在他们看来,“黑色幽默”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而且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特殊眼光,要求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既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也是对主体现实的超越,而这种超越精神则正是一切现代艺术流派所苦苦追求的(23)。(www.xing528.com)
“老高放在这里提到的超现实主义者是指以安德列·布勒东(1896~1966)(24)为代表的法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家。1952年,布勒东在《谈话录》中说:“探索黑色幽默,它是‘自我’战胜外部世界创伤的极端方式。”(25)布勒东认为黑色幽默对现实的描写采取幽默滑稽的态度,以达到表现现实的荒唐可笑,同时带上了作家的主观色彩,反映作家不满、痛苦的情绪。1937年布勒东在的一次超现实主义会议上提出黑色幽默这个术语,1939年,他又出版了《黑色幽默文选》。因此,“黑色幽默”最初源于法国,是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然而,“黑色幽默”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在其喜剧《阿卡奈人》中就运用了类似的手法。以后,法国作家拉伯雷、伏尔泰都曾使用过这种技巧。“黑色幽默”作家对于自己所描述的世界怀着深度的厌恶以至绝望,他们用强烈的夸张手法,甚至不惜用歪曲现象以致使读者禁不住对本质生活怀疑的惊世骇俗之笔,用似乎不可能来揭示可能发生或实际发生的事情,从反面揭示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本质,以荒诞隐喻真理。这是“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性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它要求同它认识到的绝望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似乎能以丑角的冷漠对待意外、倒退与暴行。”(26)从哲学根源来看,“黑色幽默”来源于种种反理性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如:柏格森关于“心理时间”的理论为“黑色幽默”采用时空倒错、渗透的叙事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则加深了人们对理性的怀疑、否定,对人性与社会荒诞的认识。在思想上,“黑色幽默”作家几乎都受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存在即荒谬”的观点,是“黑色幽默”的主导观念。在西欧的存在主义传到了美国时,人们的意识更显得狂乱、消极和颓唐。这与二战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异化问题与精神空虚问题日益严重有着密切关系。“黑色幽默”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发展起来,是因为此时的美国具有了“黑色幽默”的土壤。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入侵朝鲜,60年代又入侵越南,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对内美国采取法西斯式的麦卡锡主义。因此,美国知识分子把20世纪60年代称之为“可耻的十年”。文学上为适应这种令人窒息压抑的生活,便出现了一种“一脚踏入疯人院”的风格。“黑色幽默”的主题是痛苦、苦难、恐惧和死亡。因此,这派小说家常常拿这些禁忌开玩笑。他们对丑恶环境挖苦,也对人物自身嘲弄。作家既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他们意识到自己被无情的力量压倒而发生无可奈何的绝望和痛苦的宣泄。这其中,既蕴藏着愤懑和不平,又渗透着一种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黑色幽默”作家笔下的人物,在必然的和可怖的事物面前显得无能为力(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