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戏剧在著名评论家马丁·艾斯林的眼中往往被贴上“荒诞派”的标签。品特也不例外,马丁·艾斯林在专著中专门研究了品特戏剧中的荒诞性(48),并将品特与其他荒诞派戏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49)。马丁·艾斯林认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对白也全是语无伦次,思想内容上都表现出当代人们在荒诞世界中的茫然情绪,在不稽的调侃中弥漫着厚重的悲剧色彩,艺术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多数评论家也将品特的大部分作品归入荒诞派戏剧范畴。他们坚持认为,早期的荒诞剧作家所写的作品,包括贝克特的作品,都不具有英国特色。品特首先把荒诞剧移植到英国,使作品具有明确的英国环境、英国人物和英国习俗,创造了具有明显英国特色的荒诞剧(50)。按荒诞派戏剧家尤涅斯库的解释,“荒诞”这个概念,就是“指缺乏意义”,人一旦意识到历代那些实在的事物和不可动摇的基本概念已被扫光,世界被视为虚无。因此,荒诞派作家以张扬“反戏剧”为他们的艺术活动纲领。不过,他们所反的戏剧,并非戏剧本身,而是由传统发展而来的既有戏剧形态,从而张扬他们自己的戏剧观。从哲学观念出发,“反戏剧”的基本内涵就是“直喻”。它不是指作为表现手法的“直喻”含义,而是就它的观念意义而言的,即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理想。实际上,将内在世界“外化”为舞台感性形式,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直喻”的目的,即戏剧舞台是观念的化身,观众看到的舞台形象,就是剧作者的直接的内在世界,是他们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生存状态的认识和揭示。然而,此时的英国戏剧最大的特点并不是由一种流派独领风骚,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51)。
不可否认,品特的艺术观的出发点是存在主义与荒诞的哲学观念,因此,在创作方法上,品特把整体构思的荒诞性同细节的现实主义融合在一起,使作品达到了荒诞感与真实感统一的倾向。然而,即便品特的戏剧受到荒诞派哲学观念的影响,他的艺术品却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荒诞派戏剧是以极彻底的姿态对以古典先哲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观进行否定,与此不同,品特的戏剧首先是通过“回归传统”,即“摹仿仪式”的方式而建立的,就他的观念意义而言是“隐喻”的。在这个观念指导下的戏剧形式,不同于荒诞派戏剧的消解中心、颠覆秩序的形式与意味,而是守护结构中心,坚守艺术秩序。“他把‘幻象’变为一种具有精确选择时机的技巧和格言警句智慧的戏剧实践,而这种格言警句智慧是与康格里夫到王尔德的和诺埃尔·考沃德等英国轻喜剧大师们一脉相传的。”(52)它既远承古希腊戏剧以来的西方戏剧传统,又有艺术创新。在创作方法上虽然深受贝克特的影响,但又不是复制品,与贝克特作品中极端的反戏剧和反现实主义手法相比,品特在表现严肃主题时并未将荒诞性和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其次,品特将抽象的哲学象征具体化为一系列真实而具体的戏剧场景,在这种真实封闭的场景中,建构人物“威胁感”的幻觉,因此,品特理性的主题和人物,有意义的语言和行动,逻辑的情节结构等等,都是与荒诞戏剧“直喻”的观念格格不入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威胁喜剧”不是单纯的恐惧加笑料,而是将“不谐调”组成一种结构。如:神秘恐怖和荒唐可笑组合,组合的要素大于两要素的相加。与荒诞派戏剧通常将无害的结果作为结束不同,品特的“威胁喜剧”则总是将伤害结果作为结束。同时也不同于一般喜剧无害的结构,品特将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突然而有害地组合叠加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劲爆笑料与荒唐的效果,在“隐喻”性的象征中确立了品特戏剧与荒诞派戏剧的边界所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