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品特出生在伦敦北部哈克尼地区。由于他的祖辈上有三人来自波兰,一个来自南乌克兰的敖德萨,因此,后辈更具有德裔犹太人的血统,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西班牙裔犹太人血统(3)。品特父、母两支家族情况差异很大:父系家庭很有教养,而母系家庭更活泼、喜欢开玩笑。祖父是个内向低调的人,他精通制作妇女内衣,在家中总是让着实权派妻子。他的妻子名叫芬尼·拜伦,是个娇小漂亮的女人,曾在波兰学过理发手艺,在伦敦东部斯特普尼开了一家女士理发店。平时喜欢边做家务边听贝多芬、莫扎特和钢琴家阿瑟·施纳贝尔的音乐。品特很喜欢祖母,他甚至将舞台艺名取为拜伦,也将这个名字用于《侏儒》第一稿的自传人物马克身上。一支家族具有对艺术追求的意志,而另一支家族拥有企业的天分和开朗的性格。品特的外祖父莫斯科·维兹出生在奥德赛,是一个生意上敏感、外表上帅气(很像斯大林)的年轻人。他于1900年从巴黎来到伦敦东部。在不识字的情况下购买了一台缝纫机,办起了自己的服装生意。品特的母亲是他第二任妻子生的大女儿。就是她教会了父亲怎样写字,怎样算账。品特是在一个大家庭中成长的男孩。这种家庭里经常有聚会。逾越节是纪念犹太人从埃及奴役下解放的大事件。品特小的时候总是参加象征“死亡天使”下凡的仪式。在仪式做完后就会伴随着长长的戏剧性停顿。这种停顿对品特日后在戏剧中表达无法言说的情感提供了一种范例。品特的父亲杰克·品特是东正教的犹太人,而母亲弗朗西斯的家族更加世俗和怀疑宗教。品特从小就继承了双方家族的品质:即品特家族的艺术本能和莫斯科·维兹家族的宗教怀疑观(4)。1939年,品特经历了全国范围的大疏散行动,9岁的品特被送到英国康沃尔郡的乡下,躲避德国的空袭。他亲眼目睹了纳粹投下的炸弹在头顶上呼啸而过的恐怖情景,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和难以修复的精神创伤,种族间的紧张和冲突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也依然存在,因此,对于品特来说,人的生存恐惧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超现实主义的魔术,而是实实在在的,平平常常的,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品特作为剧作家的戏剧思想核心。品特开始创作之初,形成自己的戏剧思想之时,他像海德格尔一样,在面对自身存在的性质时,把人的根本焦虑作为出发点,这种焦虑体现了一个人意识到灭绝感所造成的威胁。正如美国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曾说过的,每个作家内心深处的写作驱动力,来自无法痊愈的创伤的折磨。1941年他又一次被迫参加躲避战争的大疏散行动,避难生活给品特造成了复杂的心理效应。一方面,农村的生活强化了他的内省倾向,另一方面打开了他的听觉和形象的思维大门,一直渗透到他成年的生活和工作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使包括品特在内的英国人民饱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使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了重创。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1947年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宣布独立。1956年发生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沉重地打击了19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民族自信和强烈的优越感。而且,大多数英国人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辛。如同许多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成长的孩子那样,品特对于过去的人和事在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形成了一系列图片式快照,成为创作中永恒的形象和感觉的记忆:空袭警报一直响个不停,零星而激烈的爆炸声充满了戏剧性。夜晚的景象,到处漆黑一片,这种黑色在品特的许多作品里都有反映,成为日后品特“黑色幽默”的基调。尽管品特是个受保护的宠儿,包裹在大家庭的爱中。可是,战争结束时,他已经经历了曾祖父与曾祖母的去世、战争的残酷、牛犊恋的痛苦、担心炸伤后被遗弃的恐怖、观看伦敦东部日间戏剧的兴奋。所以毫不奇怪,他的成长一直伴随着生存脆弱和不稳定的感觉,成为日后戏剧中不可言状的威胁气氛。战争加速了品特从孩童转为成人的速度,13岁那年,品特永远地结束了宗教信仰。作为英国人来说,品特生活在矛盾的漩涡中,在情感方面,他是一个地道的爱国主义者,在忠诚英国政府方面,他具有极顽固的独立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