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全面深化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述评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在内容上的全面拓展
发展生产力是不是仅仅是生产力自身的问题?当然不是。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本身是包含了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等多种因素的组合,而且还是包括了诸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外在因素的复合体。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来含义来看,生产力从来就不仅仅是生产力自身的事情。
对这种资本主义以来把生产力当作占有和征服自然的传统生产力观的反思和批判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经济主义的批判中看到这样的影子,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能在改革开放前屡次提到的“抓革命、促生产”中看到对传统生产力观的批判。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曾一再强调,要避免在发达国家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这其中也包含着对这种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批判。由于我们的国际视野不够,对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式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也还是出现了这种错误倾向。
21世纪以来,我们终于找到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提出了科学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并且把生产力的发展内涵深入为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物质力量。这个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内涵的深入、合理发展,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全面丰富。
(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的方法更具有学术性、实践性(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的方法表现得更为学术性,也更具有操作性。所谓学术性,是指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时候,不仅遵循学术规范,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更具有专业化的趋势。所谓实践性,是指研究的内容更加注重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实践。
在先前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介绍的多、引用的多;进行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较少。这是由我国特定的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普及开来。这一时期,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偏重于介绍,而少论证。“文革”之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是以批判为主,更不用谈学术性研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多的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阶段。这一时期,我们不仅面临着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要摆脱苏联式的生产力发展道路,因此,从理论发展来看,这一时期也主要是进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理论的引进和介绍工作,尚没有真正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践的深入,改革开放取得的正反经验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反思。因此,这一时期的生产力研究就具有针对性,是针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问题,反思我们的生产力理论认知,从而使生产力的研究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尽管我国的生产力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这个成就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生产力的研究与国际上的研究在现在来讲还是有差距,还缺少真正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因为我们现在研究的主题如生态生产力,基本上还处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的阶段。这不仅说明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需要加强与国际的学术交流,也说明了我国学者应该更加深入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开拓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创出与国际对话的话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