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苏联的继承、探索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苏联的继承、探索与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影响比较大的要数列宁和斯大林两个人,此外,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斯基等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也进行了探索。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苏联的继承、探索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在苏联的继承、探索与发展

苏联时期的生产力观问题可供我们分析的非常多,因为这一时期有关生产力的思考和争论非常多,国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非常详实。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影响比较大的要数列宁斯大林两个人,此外,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斯基等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也进行了探索。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的杰出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他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进行了探索,并且结合苏维埃俄国的革命与建设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具体来说,列宁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生产力必须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列宁说:“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在动摇的或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保持中立的情况下起主要作用;或者是摧毁地主土地占有制和相应的旧的‘上层建筑’的一切主要支柱;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在动摇的或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保持中立的情况下起主要作用;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在工人和农民群众处于商品生产下可能具有的最好环境中,生产力得到最迅速和最自由的发展;才能摧毁地主土地占有制和旧的上层建筑,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最迅速的发展,从而为工人阶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有利的条件。”[68]列宁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发展生产力的可靠保证。他说:“只有这种专政才能够彻底肃清一切封建残余,才能够保证生产力最迅速的发展。”[69]列宁着重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以后,就应当把生产力放到核心地位上来。但是在斯大林之后,列宁的这一思想被曲解。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的教训时指出了发展生产力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关系:“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准备。”[70]应该说,列宁指出的这两个条件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准备的发展。

2.发展生产力需要走联合协作的道路

在列宁看来,发展生产力不能单靠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还要靠无产阶级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的联合来发展生产力。他说:“无产阶级应当为实现第二条道路而斗争,因为这条道路可以保证最自由和最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俄国的生产力,而这样的斗争只有在无产阶级和农民实行革命联盟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胜利。”[71]列宁还主张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实行民族的联合来发展生产力,他说:“资本主义生产力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要求有广阔的、联合和统一成为国家的地域,只有在这样的地域里,资产者阶级,还有和它必然同时存在的死对头无产者阶级,才能各自团结起来,消灭一切古老的、中世纪的、等级的、狭隘地方性的、小民族的、宗教信仰的以及其他的隔阂。”[72]发展生产力的时候,要注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发展生产力,他说:“发展生产力这一任务还要求立即广泛地和全面地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专家,尽管他们大多必然浸透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习惯。”[73]

3.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时刻关注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74]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到电气化时代以后,列宁敏锐地发现了电气化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他提出,在俄国发展生产力就是要走发展电气化的道路。他说:“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谁忘记这一点,谁就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们应当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象旧社会主义的理论家那样提出问题。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提出问题。现代化大工业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全俄电气化。”[75]列宁在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时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注重制定合乎实际的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他说:“它是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这种解决城市建设任务的直接的共产主义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这种解决城市建设任务的直接的共产主义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这种解决城市建设任务的直接的共产主义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它是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76]

(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探索和应用

斯大林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进行了探索。他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斯大林对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尝试性回答

什么是生产力?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是列宁,都没有明确给出完整的定义,斯大林对此也进行了尝试。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苏联以及中国的影响都非常大。斯大林说:“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77]

2.斯大林对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探索

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上,斯大林强调了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关系从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主要推进者的作用,以及从生产力主要推进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要素之一。”[78]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历程进程的观点出发,斯大林指出:“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生产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79]那么,生产力是如何推动生产关系的呢?斯大林认为:“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所以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先是社会生产力变化和发展,然后,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依赖这些变化、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地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是说,生产关系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依赖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加速或者延缓它的发展。而且必须指出:生产关系不能过分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的增长并和这一增长相矛盾,因为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并且给生产力以发展余地的时候,生产力才能充分地发展。因此,无论生产关系怎样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们迟早必须适合——也确实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合生产力的性质。”[80]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也进行了探索,并且把这种探索结合实际进行了实践。但是现在看来,他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理解存在曲解。首先,他把生产力的要素解释为两要素,这本身存在着对生产力理解的直观化、客体化倾向。而且从认识的过程来说,这也仅仅只是简单的概括,没有进行理论的抽象。其次,他对生产力发展动力的探索还只停留在生产关系领域,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科学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三)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对生产力的问题也进行了诸多探索

布哈林作为一个出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研究生产力的时候指出:因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会把我们引导到社会主义。以生产力作为衡量政策的标准,这是布哈林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经济生活的脉搏愈快,生产力的增长愈迅速,经济的国际化过程就愈广阔、愈深入。”[81]布哈林还注意到了生产资料社会化和国有化的区别,他说:“社会化指的是把生产资料转入社会之手。然而,既然我们考察的是整个过程,从强制实行剥夺直到无产阶级专政消亡(这也是一个过程),那么,无产阶级同全体工作者之间的区别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消失。这样也就给‘社会化’这个名词找到了根据。”[82]布哈林区别了国有化和社会化的不同,并且把社会化看作是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始终存在的问题,应该说,这个见解是非常深刻的。“科学,这是巨大的补充的社会生产力。并且,它愈是掌握更多的群众,就愈是成为更加强大的杠杆。”[83]在当时的环境下,布哈林能够如此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表现了他在认识上的远见卓识。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4]我国宁夏贺兰山上一幅先民的岩画中有这样的内容:一头牛的肚子被显著地夸大,内中怀有4头小牛,这反映出先民对生殖力的崇拜,但是透过生殖力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我们祖先是对生生不已的生产力的崇拜。

[5]参见[英]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赵振江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2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页。

[7][法]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5页。

[8][法]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6页。

[9]参见[法]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序,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9页。

[10][法]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8页。

[11]说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很重要,主要是在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争论,即我国到底是要搞城市化建设还是要搞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提出和主要支持者——前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他主张新农村的建设要通水、通电等,而有的学者针对他提出的这些建议指出,农村需要的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要通过大规模的城镇化步伐让他们成为市民。这些争论所反映出的是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要如何对待我国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问题。

[1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页。

[1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页。

[14]参见[英]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页。

[15]当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这个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的了解基础之上。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国的了解确实非常准确,我们在斯密、奎奈等人的著作中都能发现他们对中国的论述。在马尔萨斯的这部代表性作品《人口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例子是以中国为典型,这些论述表明这些古典经济学者一方面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的富足,另一方面,在对中国的发展陷于停滞的认识上,他们的认识比当时的中国学者要深刻得多。今天看来,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者深思和学习的。

[16][英]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2页。

[17][法]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1卷,胡尧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3页。

[18][法]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1卷,胡尧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1页。

[19][法]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1卷,胡尧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0页。

[20][法]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1卷,胡尧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1页。

[21][法]让·沙尔·列奥纳尔·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页。

[2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作者自序,陈万熙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页。

[23][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熙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8页。

[24][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熙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3页。

[25][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熙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3页。

[26][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熙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4页。

[27]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用语,指那些在他看来思想贫乏的经济学家。

[28][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页。

[29][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页。

[30][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页。

[31][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5页。

[32]参见[法]里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页。(www.xing528.com)

[33][法]里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11页。

[34][法]里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4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4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下),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9-345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4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5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5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页。

[5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5页。

[6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6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6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64][德]爱德华·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65][德]爱德华·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66][德]卡尔·考茨基:《土地问题》,梁琳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55年版,第15页。

[67][波兰]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68][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69][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4页。

[70][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页。

[71][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72][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

[73][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

[74][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页。

[75][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页。

[76][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页。

[77][苏联]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2页。

[78][苏联]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6页。

[79][苏联]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3页。

[80][苏联]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3页。

[81][苏联]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世界经济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82][苏联]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余大章、郑异凡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第93-94页。

[83][苏联]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中),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