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资源特性
水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其特殊性在三个方面:即水资源是集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资源。这些属性决定了政府要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水资源的自然属性
1.流动性与循环性
水资源(特别是流域地表水资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循环性,这是水资源的最普遍特性。水的物质形态在常温下是一种流体,总是从能量高的地方向能量低的地方流动。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由此形成河川径流。河川径流是大气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水资源与其他矿产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其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地恢复更新。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同时,水循环受太阳辐射等条件制约,每年更新的水量又是有限的,而且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循环周期不同,在定量估计水资源时,随统计时段的不同,水资源的恢复量也不同,这反映出水资源有动态资源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它为人类开发利用提供了方便,但同时因水而产生的矛盾与危机也就出现了,而且还为水资源管理增加了困难。比如上下游居民的用水分配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因此,对它的开发利用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拦蓄和控制。
2.有限性与关联性
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水资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特点,恢复性强。虽然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十分巨大——大约有1.386亿km3,但是其中的96.6%为人类无法直接饮用的海水。即使在余下的不足4%的淡水中,还有68.7%被储存在极地冰帽和冰川中,另外30.1%的土壤水和地下水也不能为人类利用。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768%。从水量动态平衡的观点来看,某一期间的水量消耗量接近于该期间的水量补给量,否则将会破坏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环境问题。可见,水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水以其存在形态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发生着有机联系,构成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水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比其他可替代资源显得更为重要和珍贵,水资源状况的重大改变(如形态、数量、质量、水事活动等的变化)将引起自然和人类行为的相应变化,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水资源的有限性及关联性是经常可见的。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所以,如何公平合理的配置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需要,这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越来越迫切的重要任务。
3.不均匀性与随机性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与随机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主要由降水的时空性决定,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例如对于某一区域,有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之分,有连枯、连丰的情况,一年当中有枯水期、丰水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给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可能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农业收成不稳定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紧张;另一方面会大大加重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技术投入等方面的难度。
(二)水资源的社会属性
人类活动直接介入了水,利用了水,影响了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活动频繁,人类活动对水的影响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刻。人类的社会活动影响了水,同时水的变化也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
1.水资源具有利害二重性
水过多过量会带来水灾、洪灾、涝灾;过少会出现旱灾。一方面水是重要的资源;另一方面水又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生命的血液,它兼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作用,水若被污染,不仅损坏了环境,也失去了资源作用。
2.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水资源在人类生活、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的多样性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自然资源都无法替代的。水资源对社会经济有多种用途,除极少数的生产部门(像水力发电生产的电能、水路交通运输)外,其他资源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物质。
3.水资源利用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为了满足需求,人类对同一水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利用,比如利用水的浮托力发展航运,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从事水产养殖与捕捞,利用河流湖泊形成的景观发展旅游娱乐,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环境,利用水的热容量为火力发电、化工生产提供冷却媒介,利用水能发电,这些都不消耗水量。另外,市政供水、工业用水、灌溉等则要消耗水量且影响水质。再者,防洪与兴利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将洪水存蓄起来,既减缓洪涝灾害,又为兴利储备了水源。水资源通过水库调蓄可以综合利用。(www.xing528.com)
4.水资源具有影响的广泛性
对水资源开发的方式多种多样,从中可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河道上建坝,要改变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天然状态(流量、流速、水位等),产生淹没和浸没,进而影响到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产业布局与结构;围湖造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洪蓄洪能力,甚至影响河流、湖泊及其湿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影响,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转。水利工程修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复杂,有些生物对某些影响可以通过自身固有的自适应机制进行调整,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以保持种群的生存繁衍,有些影响则无法使生物种群适应。尤其是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不当时,产生的不利影响将是十分广泛、深刻和持久的。
5.水资源具有社会共享性
水资源属于整个社会,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各种社会形态中都把水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含义,因而拒绝进行商品化分配。博尔丁指出,“水作为宗教仪式纯洁的象征所具有的神圣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市场肮脏理念的影响”。在许多国家的文化理念中,文化、宗教等非经济因素对于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选择发挥了异常大的作用,一些宗教如伊斯兰教甚至禁止依靠市场力量调控水的分配。
国际社会认识到,获得水的权利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国际水与环境会议宣称,“重要的是首先承认以能够付得起的价格获得清洁的水和卫生条件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在一些干旱地区,作物的灌溉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在我国的西部一些地区,水资源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对水资源的占有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表明,水资源具有公共性,人类要安全、公平、持续地开发使用水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三)水资源的经济属性
水资源的经济特征是由其自然特征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商品性、外部性和功能多样性。
1.水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在过去,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其水资源供给是充足的,不存在稀缺,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终于导致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水资源危机,水资源也渐渐地向商品化转变。目前世界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能利用的少,特别是淡水资源,具有稀缺性。这一特征与水资源自然属性中的有限性是一致的。
2.水资源具有垄断性
水资源受区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在供给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水资源只能在当地开发,在输水工程覆盖范围内使用和消耗。水资源很难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水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受到输水工程范围的控制,流通范围相当有限。因此,水资源市场容易形成垄断性,区域内只有一家或几家水企业或生产者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水,不存在市场竞争。
3.水资源具有商品性
水资源具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水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是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必需的水资源(具有竞争性),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和水环境而必需的水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特征),必须由社会(或政府)提供;另一方面,水资源又是生产资料,在利用过程中又能够创造价值,如用于工业、农业和其他行业的用水,同时又具有竞争性、排他性、收益关联性等私有物品特征,这部分水资源可以从市场中获得。由此决定了水资源既具有一些公共商品的特点(如部分的非排他性,像水源地、环境水等),又具有私人商品的特性(如生产用水,具有竞争性),即具有“混合商品”的特征。水是一种公共商品又不完全是一种公共商品,具有公共性和非公共性。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常常是多目标的,这些目标混合着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的性质,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府干预及市场运行带来很大困难。在水资源活动中各种目标或用途又混杂在一起,造成不同目标之间不同的公共程度。如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为例,我们假定水库具有防洪、灌溉、发电、供水、旅游、水土保持等功能,其中的防洪、旅游和水土保持就是属于公共商品,对所有组织、群体及个人开放,而供水、发电、灌溉等活动则具有公共商品的性质,但是具有高消耗性和低排他性。
4.水资源具有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直接影响他人时,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支付或得到补偿,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是水资源经济外部性产生的根源。水的流动性、有限性、循环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水会对与之相联系的任何事物相应产生影响。由于水资源同时具有公共商品与私人商品性质。公共商品性质决定了水资源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外部性。在人类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过程中,水很少完全被消耗掉。水被消耗后,总是有水又回到水层或河流中。水中的溶解成分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而水质在许多情况下关系到水能否直接使用,并影响到其他一些公共利益。因此,在某个流域中,上游的用水者使用后回到河流中的水的水质、水量和排水的时间对下游用水者有很大影响。这就是外部性的具体表现。
5.水资源具有功能多样性
水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可以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水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控制性因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物质,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水在经济建设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如市政供水、灌溉、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稀释与降解污染物质及改善、美化环境等。城乡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边远贫困地区的灌溉用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工业用水、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和水域旅游娱乐则更具有更多直接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