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SNA生产核算方法研究: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受限

非SNA生产核算方法研究: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受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具体操作思路具有自身的优缺点,但投入途径估算方法的总体优势是估算过程相对简单、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性、广泛的估算实践为完善方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等,其缺点包括诸如忽略了部分价值构成,限制了其估算结果的应用范围、缺乏对同时进行的非SNA生产价值的估算能力、估算结果的稳定性相对较低等。

非SNA生产核算方法研究: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受限

我们的主要结论如下。

1.非SNA生产相对SNA生产存在,是对包涵于经济生产范围却被SNA生产范围排除的活动的统称。其内容主要涉及两类:住户成员为自身消费从事的服务活动和向社会或其他住户提供的志愿服务及帮助;其生产模式归纳为以家庭资本和无酬劳动力为要素,以无形服务为产出;其主要生产动机是满足自身需求或无偿提供他人;其生产主体归为住户部门,属住户生产范畴;其交易形式表现为内部交易或转移,不获得任何货币或实物补偿。

2.划分非SNA生产主体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是否从事市场生产,非SNA生产主体可分为自然人住户和非法人企业住户两类;根据主要收入的不同来源,其可分为雇主混合收入住户、自营混合收入住户、雇员补偿收入住户、财产收入住户和转移收入住户五类;根据主要收入者的不同就业状态及工作类型,其又可分为自有账户工人户、雇主户、雇员户、与生产者合作人员户、无酬家庭工人户和失业户六类。

3.细化非SNA生产类别遵循“按单一标志简单分类”和“按多标志复合分类”两种思路,前者涉及的分类标志包括产出的使用价值、产出的消费对象、生产活动的情境变量等,其结果形成“非SNA生产一级(或二级)分类体系”;后者是指依据多个标志将非SNA生产划分成不同类别的过程,其结果形成“非SNA生产复合分类体系”。欧洲统计局和澳大利亚统计局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按多标志复合分类”模式,而联合国推荐的非SNA生产复合分类被广泛采用。

4.物理单位、劳动时间和货币价值提供了三种可行的非SNA生产计量方式。根据非SNA产品的物理属性采用实物单位记录产量便是物理单位计量的主要途径。实施物理单位计量主要包括活动基本分类、产出单位定义和数据搜集三个步骤,该途径保留了较丰富的原始信息、较全面地反映了使用价值、具有扩展分析的灵活性且不易受价格及汇率等敏感因素影响等优点,但存在诸如较难定义产出单位、不易搜集产出数据和无法开展不同类别非SNA生产的汇总及比较等缺点。

5.采用时间单位记录各类非SNA生产的时间投入,以此来衡量非SNA生产成果便是劳动时间投入计量的主要途径。该途径的实施步骤围绕HTUS展开,包括活动分类及相关说明、信息搜集工具选择、数据搜集方法选择、调查组织形式选择等基本步骤。劳动时间投入计量具有易识别、易操作、可汇总、可比较等优点,但无法体现生产效率差异,易受季节、节假日、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也无法反映生活方式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非SNA生产效率的影响。

6.最为重要也最为普遍的计量方式便是货币价值计量,即根据非SNA产品的经济价值采用货币单位记录其产量。该种计量方式可视为物理单位计量和劳动时间投入计量的继续和延伸,具有与核心国民账户计量方式保持一致、可汇总、可比较等优势,其缺点主要表现在无法反映非SNA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及计量结果缺乏稳定性等方面。

7.估算非SNA生产的货币价值可基于产出和投入两大途径。产出途径是从生产角度衡量所有非SNA生产主体在核算期内创造的价值,其结果体现为非SNA生产总产值、非SNA生产增加值和非SNA生产净增加值三个层次。相关的估算实践多围绕“非SNA生产的总产值”和“非SNA生产的净产值”两个层面展开,较少有文献涉及对“非SNA生产的净增加值”估算;投入途径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成本来估算所有非SNA生产主体在核算期内创造的价值,其结果也将体现为非SNA生产净增加值、非SNA生产增加值和非SNA生产总产值三个层次。各国的估算实践多采用投入途径且往往忽略对中间消耗和固定资产消耗的估算仅以劳动力价值测度非SNA生产的货币价值。

8.对非SNA生产总产值估算围绕“对非SNA产品进行数量统计”和“市场替代产品的价格选择”两方面展开,其关键步骤是“为非SNA产品寻找合适的替代品”和“选择替代品的市场价格”;对中间投入产品的识别构成了非SNA生产增加值的估算前提,如何基于拓展的生产观重新划分社会最终产品、如何识别不同类别非SNA产品的中间投入产品便是估算的难点所在;类似地,对固定资产的识别构成了非SNA生产净增加值的估算前提,如何重新划分居民消费品、如何开展不同类别非SNA产品有关的固定资产分类、如何识别多用途家庭耐用品(半耐用品)的性质、如何确定各类非SNA生产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便是估算难点所在。总体来看,产出途径估算方法能对同时从事的多种非SNA生产价值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具有较充分的代表性、便于与SNA生产相关的价值指标进行比较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估算过程相对复杂、数据搜集存在较大的实际困难、对估算所涉及的部分理论细节的处理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等。

9.基于劳动报酬率的不同选择,投入途径估算法可分为机会成本法和市场替代成本法两大类方法,前者又根据不同的机会成本报酬率进一步细化为“以子群平均工资率替代子群机会成本报酬率”、“以子群平均工资率替代全部主体的机会成本报酬率”和“以平均工资率替代全部主体的机会成本报酬率”三种具体替代思路;后者也根据不同的市场生产者雇佣类型进一步细化为“专业人员替代成本法”、“保姆替代成本法”和“混合替代成本法”三种操作思路。各种具体操作思路具有自身的优缺点,但投入途径估算方法的总体优势是估算过程相对简单、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性、广泛的估算实践为完善方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等,其缺点包括诸如忽略了部分价值构成,限制了其估算结果的应用范围、缺乏对同时进行的非SNA生产价值的估算能力、估算结果的稳定性相对较低等。

10.我们设计的核算工具涉及两类——独立核算工具和附属核算工具。前者以“非SNA生产活动”为主要对象,分别以独立T形非SNA生产账户、独立并列式非SNA生产账户、非SNA产品供给表、非SNA生产投入产出表等形式予以呈现;后者则以包括非SNA生产的“广义生产活动”为对象,以广义平衡账户体系、拓展的SAM、包含存量的动态平衡表等形式予以呈现。

11.通过对独立核算工具和附属核算工具的整体比较得到:前者仅局限于描述非SNA生产活动的相关流量,无法描述完整的实物运动过程、无法对非SNA生产形成的价值运动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和反映、无法充分展现非SNA生产对整体经济系统带来的各类影响;而后者则能完整地描述广义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能从机构部门角度和宏观经济总体角度观察广义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个循环、能淋漓尽致地展现非SNA生产引致的各类交易、能基于宏观经济系统分析非SNA生产的各类影响、能从动态视角考察相关存量和流量的变化、能灵活满足不同目的的分析需要。

12.通过对非SNA生产账户与非SNA产品平衡表、非SNA生产投入产出表与拓展的SAM比较得到:非SNA生产平衡账户是对非SNA产品供给表和非SNA产品使用表的综合与概括,而非SNA产品平衡表不仅为编制非SNA生产平衡账户提供了基本资料,更是对平衡账户“资源方”和“使用方”的进一步分解与描述;非SNA生产投入产出表与拓展的SAM关系密切,两者不仅具有相类似的数据呈现形式,前者还构成估算后者的主要数据来源,但两者在数据编辑体系的层级关系、可调整性、蕴含的信息量和应用性等方面仍具有较显著的差异。

13.中国非SNA生产相对SNA生产存在,是对包涵于经济生产范围却被中国SNA生产范围排除的活动的统称。不同的是,中国非SNA生产内容涉及三类:住户成员为自身消费从事的服务活动、向社会或其他住户提供的志愿服务及帮助、所有非法生产;其产出形式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服务;其生产动机并非仅为满足自身需求,也可为进行市场交换,获取货币收入;其生产主体除住户部门之外,还可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其部分非SNA生产,如“住户成员为自身消费的服务生产”和“向其他住户或社会提供的志愿服务”不获得任何形式的补偿,而基于市场交换的非法生产一般能获得高额的货币收入。

14.划分中国非SNA生产主体亦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分机构部门看,中国非SNA生产主体涉及住户部门和非住户部门;根据是否从事市场生产,住户部门可细分为“消费者居民户”和“个体经营户”两类;根据户主的就业状态,住户部门可细分为“在业户”和“不在业户”两类;进一步地,基于“在业户”和“不在业户”的一级分类前提,依据户主从事的行业及不在业的具体原因即可形成“按就业状态和从事行业”划分的二级分类,最终形成的住户子部门包括“第一产业户”、“第二产业户”和“第三产业户”三类在业户和“无业(失业)人员户”、“离退休人员户”、“在校学生户”、“家务劳动者户”四类不在业户。

15.为保证价值估算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且满足国际比较口径一致性的要求,我们认为对住户部门合法非SNA生产的多级分类是必要的,基于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思路,住户部门合法非SNA生产最终构成“2-14-31”三级分类体系。(www.xing528.com)

16.遵循“以子群平均收入率替代子群机会成本报酬率”和“以子群平均收入率替代全部主体机会成本报酬率”的思路,我们分别从“按收入水平划分的子群平均收入率替代、按区域划分的子群平均收入率替代、按年龄划分的子群平均收入率替代、按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子群平均收入率替代”和“第三产业就业群体的平均收入率替代、住户服务业就业群体的平均收入率替代、接受社会最低工资就业群体的平均收入率替代”七个角度全面估算了2008年我国居民创造的非SNA生产的货币价值。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创造的非SNA生产货币价值为107853.70亿元,与当年GDP的比值高达35.87%。鉴于对非SNA生产机会成本的不同衡量方式、子群的划分依据与非SNA生产机会成本决定因素之间的不同相关程度、支持各非SNA生产机会成本衡量指标的不同假设前提、不同资料类型和来源、并不一致的指标口及数据合成方法等因素使得基于各替代方法的估算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

17.我们以HRCA为例,估算了全国非SNA生产的货币价值。结果表明,2008年中国的非SNA生产货币价值为54976亿元,与当年GDP的比值达18.28%;从价值构成来看,“家务劳动”贡献了近四分之三的货币价值,“照顾家人”和“有关的交通活动”创造的生产价值分别占总值的14.20%和9.26%,“对外提供的帮助”和“社区服务与公益活动”的总价值未超过总值的2%;比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非SNA生产总价值并未体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但价值构成的区域分化却较为明显;分性别角度看,非SNA生产总价值和价值构成均体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

18.我们分别运用专业人员替代成本法、保姆替代成本法和混合替代成本法估算了北京市非SNA生产货币价值。结果表明,2008年北京市非SNA生产的货币价值各达1624.90亿元、1250.67亿元和1276.02亿元,与当年GDP的比值分别达15.49%、11.92%和12.17%。鉴于北京市中餐烹饪工、保洁员、洗衣师、私人管家、出租车驾驶员等市场专业生产者的报酬率水平显著高于家庭保姆,基于SWCA的估算结果相对偏高;而相对低的家庭保姆报酬率致使基于HRCA的估算结果偏低;结合SWCA和HRCA形成的RCHA,其估算结果自然介于其他两者之间。

19.就如何深入开展中国非SNA生产核算研究,我们建议:(1)建立科学的时间利用调查制度,保障核算数据来源;(2)加强时间利用调查资料开发,尝试编制多维国民时间账户,结合第一次时间利用调查的活动分类和调查总体特征,我们提出了基于多维细分居民子群的国民时间账户、基于多维细分人类活动的国民时间账户两种编制思路;(3)规范指标的调整,构建住户生产卫星账户体系。以中国SNA生产框架为基础,尝试编制了我国住户生产卫星账户的整体框架。

非SNA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重大问题,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主观努力,但依然受制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全书仍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结起来看,本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理论研究方面

核算非SNA生产涵盖丰富的理论基础,本书并未探讨其所涉及的所有理论。如我们并未详细探讨非SNA生产的核算原则和估价原则、未深入开展投入产出模型的系数分析、未对物理单位计量方式和劳动时间单位计量方式所对应的核算工具展开设计、未阐述非SNA生产固定资产折旧的详细方法、未对基于时间利用调查等数据筛选非SNA生产信息的手段展开系统论述,也未充分解析核算非SNA生产对整个核算体系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二)实践探索方面

尽管考察了非SNA生产的中国化特征,也尝试估算了中国的非SNA生产货币价值,但全书并未提供一个十分完整的核算案例。一方面,对中国的非SNA生产货币价值的估算仅局限于投入途径,尚未基于产出途径开展估算实践。不可否认的是,在估算中国非SNA生产货币价值过程中,如何评价各种衡量非SNA生产机会成本报酬率的指标,如调查者申报的收入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按产业划分的劳动者报酬、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劳动者报酬等的代表性,我们缺乏有效的途径;对将以“分钟/天”计的调查数据转换为以“小时/年”计的年度数据、结合各居民群体的规模推算各居民群体的年度非SNA生产总投入时间,我们的调整方法值得进一步论证;对解释和解决各种估算结果间的差异问题,我们依然提供不了充分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提出了开展我国非SNA生产核算的若干思路,也设计了几种适用于我国非SNA生产核算的工具框架,但尚未核算非SNA生产增加值、非SNA生产报酬等其他与非SNA生产有关的总量指标,也尚未进行诸如住户总产出、住户总增加值、住户总收入等住户生产卫星账户核算指标的估算。

本书的研究只是初步的,非SNA生产核算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探究之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她将继续是经济统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我们的研究也仍将继续。

首先仍然是非SNA生产核算的基本问题研究。鉴于中国非SNA生产的特殊性,究竟该如何界定非SNA生产范围、应不应该包括非法生产、非SNA生产应遵照何种分类标准、时间利用调查应该如何实施、核算非SNA生产对中心框架将带来怎样的影响、究竟是将非SNA生产纳入GDP还是作为一种附属核算,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讨论与明确。

其次是非SNA生产货币价值估算方法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核算中国的非SNA生产货币价值可借鉴国外的估算方法,但一个必要的前提便是开展已有方法的可行性分析、比较各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探讨获取各方法所要求数据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后续研究的内容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非SNA生产的中国化特征和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控制估算误差、提高估算精度,这必然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提供完整的非SNA生产核算案例。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充分开发第一次时间利用调查资料,以调查省份为例,借助独立核算工具或附属核算工具尝试非SNA生产的实际核算。当然,这需以规范的指标调整、科学的非SNA生产核算工具与中心框架的结合、合理的时间利用资料与基础统计资料的整合等为前提,而如何调整相关的统计指标、如何实现两类核算工具的系统对接以及如何合并不同来源的统计资料等问题也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四是基于非SNA生产核算的分析问题。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还将利用研究所得的非SNA生产信息开展我国居民生产方式的研究、开展居民生活水平的评价、开展非SNA生产与SNA生产的关系研究、开展非SNA生产的国际比较等,从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我国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