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快速变化的外部技术和市场环境影响下,创新网络需要不断更新网络行为、关系和成员,同时在建立新的关系和探索新的知识方面增强自身的能力,加强网络的开放程度。根据Kohli和Jaworski的研究,将外部环境的变化分为技术变量与市场变量,包括市场紊乱程度、市场竞争度以及技术进步程度。通过这种量化,将有助于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集群网络特征与集群绩效的影响关系。网络式创新范式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很大挑战。
产业集群在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滋生着风险与不稳定性,由此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将会降低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成为导致集群衰退的重要原因。Markusen(1996)认为集群成功与风险之间可能有关联性。当集群发展的比较好时,集群就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性逐渐降低,集群的创新能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
王发明、蔡宁(2006)从集群的网络属性出发,网络关系在集群形成阶段是技术创新的助力,由于环境的快速变化而相互依赖和信任的网络结构与关系不随之变化,可能使集群发展失去弹性,集群企业对外界动荡的反应能力变得迟缓,网络性风险源于网络的自闭性和依赖性结构,这会导致集群锁定现象。吴晓波(2003)则指出集群风险是一种过度追求稳定带来的风险,集群一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固有竞争优势,内生了排斥创新的风险。例如知识溢出效应助长了集群内企业不愿自己投入创新,而是不劳而获的创新惰性。锁定的根本原因在于集群企业对于内部关系的高度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来自于关系的嵌入和信任,从而形成一种非正式知识扩散机制,在机制中企业习惯于通过观察、学习、模仿等相对容易的获取知识和技术。然而,从集群外部获取技术和知识需要更多的资本和智力投入,比如物质资本和信任资本等,并且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对企业的知识结构和吸收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集群企业可能会倾向于实施内向型的知识战略(Lawson和Samson,2010)。陈佳贵(2005)认为当技术轨道及全球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过度内向可能会成为产业集群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资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费用一般大于模仿,企业宁愿模仿集群内其他企业的产品与工艺,获得免费搭车的好处。作为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因为集群内信息和技术的外溢性而轻易地被其他企业模仿,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集群发展越成熟,集群内企业的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就越强。当集群企业习惯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之后,它们逐渐不想或是不敢与集群外部企业或机构进行相关交易活动,进而,集群内企业的正规经营运作能力不断减弱,反过来使其更加不愿意参与集群外部的经营活动。久而久之,区域集群便成为一个技术孤岛。
由于集群企业的关系性嵌入导致两种情况的锁定:功能性锁定和认知性锁定(Grabher,1993)。功能性锁定指集群内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导致相对封闭的信息全的形成,减弱了企业到网络外部获取新信息的动机,降低了集群技术、市场创新的可能性。认知性锁定指集群企业、组织、个人在空间层面上高度聚集,并进行频繁的互动,因此形成了一种本土嵌入的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高度同质化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或者是群体性思维。这种群体性思维会排斥集群外部企业和机构的更为先进的技术、生产活动等,使集群锁定在原有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Phelps,2010)。
对于我国现阶段有些产业集群出现的衰退状况,一些学者认为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一种低层次企业网络阶段,集群网络依赖于低成本生产要素、成本降低型的技术选择以及规模经济,集群网络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创新协作能力、品牌建构与柔性协作能力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据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产业集群网络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与生产链体系中的低端状态(王缉慈,2001;倪鹏飞,2006;陈佳贵等,2005)。
近些年来,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的逐步实践,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正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得到应用,并逐步影响到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一环的我国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特别强调企业在知识获取上的内外结合对集群持续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对集群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提出新的要求(Chesbrough,2003)。集群企业在创新活动日益开放的背景下,需要改进其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增强知识获取的均衡性以及创新绩效的平衡和可持续性,适应技术进步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以不同模式进行创新。开放式创新在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与创新模式方面发展了创新网络理论,打破了网络的界限,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其研究内容包括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研发外包与合作,知识产权交易制度等(Laursen和Salter,2006)。(www.xing528.com)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集群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对于技术创新变得比原来更重要。此外,集群企业实现开放式创新对于其外部知识获取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关注于知识的数量、形式以及隐秘性等指标,更关注于获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均衡以及知识探索性和利用性之间的均衡。
Laursen和Salter(2006)强调外部知识获取包括探索性知识与利用性知识。对于知识探索和知识利用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类不同的看法,一是知识探索与知识利用的二元论,即企业须进行两种知识活动:知识探索和知识利用,两者缺一不可。第二类观点是企业应该实施专业化知识活动,即单独采取知识探索或知识利用活动。知识探索要实现的目标在于建构新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破坏的倾向,而知识利用的目的则在于强化现有能力,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制约。同时要看到过度的知识探索或知识利用都会影响到企业创新行为(Ahuja和Katila,2002;Bell,2009)。过度的知识探索会使组织处于一种充满试验和错误的紊乱状态,其结果就是组织发展的中断,而过度的知识利用会形成组织惰性,阻碍创新行为的发生,因此应该寻找两者之间的均衡。
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集群创新网络模式原有的缺陷变得更加明显和放大。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创新的外部联系网络更加灵活和变化,从而保持企业知识获取广度和深度的均衡,以及探索性知识与利用性知识的均衡。以上知识获取的两种均衡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均衡、新产品生产率、创新成功率以及创新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创新绩效既要考虑对企业现有技术路径和资源的利用,又要勇于探索新的技术范式和开发新的技术资源,并且从长远来看,后面一点尤其重要。
无论是集群创新网络范式面临的挑战还是开放式创新范式的实践都来自于外部技术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本书使用环境不确定性来度量不同环境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