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典故与传说的影响
汉英两种语言中很多和动物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在语言中沉淀下来,其中的动物词已经被赋予固定的形象,它们在典故中的意思从而被确定下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动物词语的含义常常发生变化,有时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其源头,因此会理解错、应用错。
出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的成语可以称为典故成语。在汉语中,人们的语言里常出现的动物词语,既有“百鸟朝凤”“天狗吃月”这样的中国神话传说,也有“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狐假虎威”“指鹿为马”“涸泽之鱼”等寓言典故,这些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
汉英典故成语有自己的民族渊源,相似的很少,但也有少数近似的。
例如“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指着鹿而故意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个历史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典故说的是秦二世的丞相赵高为试验大臣们敢不敢违背他说的话,故把献给二世的鹿说成马,然后把说实话的人杀了。为了保留汉语民族的文化色彩,有人将“指鹿为马”翻译成“call a stag a horse”,讲英语的英美人只理解“指着一只鹿说它是马”,感到疑惑,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就不知道了,“故意颠倒黑白”的文化含义他们猜不出来。如果加一个注释,译成“call a stag a horse—willful misrepresentation”,就清楚多了(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像我们中国人一样理解)。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套用英语习惯“talk black into white”,他们就清楚了。自然,文化上也有损失,这个短语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关系了。
“对牛弹琴”出自《弘明集·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蝶燮而听。”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对牛弹琴”本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就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张善升,2004)
“朝三暮四”出自《列子·黄帝》: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告诉他们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都不高兴;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都高兴了。原比喻欺骗,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君臣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挖掘蚁穴,找到了水源。“老马识途”说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出自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虽然你控告的是我的下属,却已使我受惊。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预为防范。显然,这里的“蛇”不是“进攻者”,而是“要打击的对象”。因此,在我们的意象当中,这里的蛇是不会主动害人的,实际上从蛇的生物习性上也是如此。
英语也有一个相关的成语“a snake in the glass”,来自于民间的谚语,意思是“潜伏的敌人”。这里的“snake”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就会咬你,是会随时害人的。当然,“snake”在英美人心目中的阴毒形象,更与《圣经》中蛇引诱夏娃偷吃禁果这个故事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罗马神话传说中有些动物属于专门的神灵,如狼(the wo1f)、狮身鹰头怪兽(the griffon)和乌鸦(the crow)属于太阳神(Apollo),龙(the dragon)和黑豹(the panther)属于酒神(Bacchus),牡鹿(the stag)属于月亮和狩猎女神(Diana),鹰(the eagle)属于主神(Jupiter),狗(the dog)属于家神或守护神(the Lares),马(the horse)和秃鹫(the vulture)属于战神(Mars),公鸡(the cock)属于商业神(Mercury),公牛(the bull)属于海神(Neptune),鸽(the dove)、天鹅(the swan)和麻雀(the sparrow)属于爱和美的女神(Venus)。
我们知道许多动物习语都源自《圣经》。“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一则习语源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的《登山宝训》(the sermon on the mount):
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am again and rend you.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的珍珠丢在猪的面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在这里,上帝告诫人们:不要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不要对牛弹琴。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也带有宗教的痕迹。中国的庙里是摆食物作供品的,有可能养肥老鼠。西方的教堂没有供品,因此,教堂的老鼠(church mouse)沾不到一点油水,“穷得像一只教堂的老鼠”相当于汉语的“一贫如洗”。
“dead dog”(死狗)的故事也出自《圣经》:以色列王扫罗听信谗言,想杀掉自己的女婿大卫。有一次,他率兵追踪大卫,途中,扫罗去一山洞方便,躲在洞里的大卫悄悄割下扫罗的外袍襟。扫罗从洞里出来,继续赶路,大卫倒身下拜:“我主!我王!您为什么要听信谗言,说大卫要害您呢?我割下您的衣襟,没有杀您,由此可知我没有恶意背叛您……以色列王出来要寻找谁呢?追赶谁呢?不过是要追赶一条死狗,一只跳蚤就是了。”由此,“a dead dog”所表达的意思是:废物,无用的人或物。
He is a lion in the way for me to the promotion.他是我升职路上的拦路虎。
“a lion in the way/path”引自《圣经》中的《旧约·箴言》,意为“拦路虎”,尤指臆想的摆在眼前的障碍或难关。类似的词语还有:
a duck in the thunder storm惊慌失措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a 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之人
a rat in the hole陷入困境,毫无出路
伊索寓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等在英语中留下了大量的成语,表现出鲜明的西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cry wolf”出自《伊索寓言》:从前有一个牧童天天在山坡上放羊,日子久了,甚觉无聊,为了寻开心,便喊叫:“狼来了!狼来了!”他的这种恶作剧前两次表演得非常成功,附近的村民听到后马上荷枪持矛跑来救他,但得到的却是一顿嘲笑。后来,有一天,狼真的来了。人们听到他的呼叫声,以为他又在开玩笑,谁都不理他,结果,他的羊被狼吃掉了一大半。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说谎;爱说谎的人,即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Is she really sick or she just crying wolf?她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呢?
其他还有:
the cat’s paw猫爪子,指被别人利用作为工具的人
bell the cat给猫挂铃,意为自告奋勇去冒险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把猫从袋子里拿出来,意为揭露一个秘密
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www.xing528.com)
a dog in the manger马厩里的狗,讽刺那些占据职位或某些物质却不做事的人
英语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talk turkey”。相传在北美殖民时期,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去打猎,事先说好了平分打到的猎物。结果一天下来,只打到一只火鸡和一只鹧鸪。白人想要火鸡,但不敢直接说,便对印第安人说:“如果你要火鸡,我就拿鹧鸪,如果你要鹧鸪,我就拿火鸡”,印第安人一听就明白了,于是针锋相对地说:“你一直在说火鸡,现在让我也就说火鸡吧!”于是“talk turkey”演变成“打开窗户说亮话,坦诚地说话”的意思了。(张俊霞,2007)
“cook one’s goose”字面意思不好理解。相传在中世纪,曾有一个城市忽遭敌人围攻,市民在一座高塔上悬吊一只鹅,以表示对敌人的蔑视。不料这次嘲讽却适得其反,敌人面对这种侮辱,怒不可遏,一举毁灭了这个城市,那只鹅自然也被烹吃了。后人常用这个短语来隐喻“毁掉某人”或“挫败某人的计划”。
I will stop the payments. That will cook their goose for them.我要停付已开出的全部支票,这样就会挫败他们的计划。
“cat’s paw”(猫爪子)的真实含义是“被人利用的人”。此语出自一则寓言故事:一天,一只猴子和一只猫发现火灰里煨着一堆栗子,狡猾的猴子对猫说:“伙计,今天咱们可有栗子吃了,不过要从火堆中扒栗子,你的爪子比我的强,你把栗子扒出来后,咱俩一人一半。”于是猫就把爪子伸到火灰中扒栗子。可是当她忍着疼痛把所有的栗子扒出来,转向猴于要求分栗子时,却发现扒出来的栗子全叫猴子给吃光了。后人用“cat’s paw”来比喻为别人所利用去干冒险的事,而自己却得不到任何好处,也指被别人当做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
I had no intention of becoming a cat’s paw to draw European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我不想为欧洲人充当火中取栗的工具。
汉语中的“猫爪子”则是“锋利”的意思,和英语的意思相差甚远呢。
“bell the cat”的含义是“挺身而出”“冒险救人”“为众人的事担当风险”等。此语出自一则猫和老鼠的寓言故事:一天,众老鼠商议如何防范猫的突然袭击。有个精明的老鼠建议道:最好给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一听见铃声,就知道猫已逼近,大家赶快逃跑。众老鼠听了连连称赞。可是,有只年轻的老鼠却站起来问道:“谁去给猫的脖子上系铃铛呢?”众老鼠无言以对,默不作声。老鼠在猫的脖子上系铃铛,这可是件骇人听闻的冒险事。后来,人们就用“bell the cat”来比喻勇于承担风险,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Whenever we we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he always offered to bell the cat.每当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他总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的意思是“原形毕露、露出马脚、泄露秘密、真相大白”等。相传,从前英国乡下人出售小猪时,习惯于把小猪装在麻袋里。因为猫不如猪值钱,有些狡诈的人便把猫装在麻袋里,来冒充小猪,以欺骗顾客。缺乏经验而又粗心大意的人自然就会上当受骗,而有经验的老手总是要先打开口袋看看,这样便“把猫从口袋里放出来”,于是就露出了马脚。
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 now; it’s no wonder they don’t go ahead for they know nothing.现在真相大白了:无怪乎他们不行动,原来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dog in the manger”是“自私自利、不讲公德、横行霸道的人”。《伊索寓言》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只恶狗,常卧在盛满干草的牲口槽里,它自己不吃干草,却霸道的不准牛、马等牲畜来吃干草。每逢有牛、马来到槽边,它总是歇斯底里地狂吠乱咬,直到把它们赶走为止。有一头牛气愤地对伙伴们说:
“What a selfish dog! He cannot eat the hay himself and yet refuses to allow those to eat who can.”
后来人们就用“dog in the manger”来比喻“自己不能享用某物又不让别人享用的人”。此语跟汉语的“占着茅坑不拉屎”非常相似。
“I suppose it is wrong and selfish,”he said,“I suppose I am a dog in a manger.他说:“我想那是错误的,是自私的表现,我要是那样的话,就成了一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了。”
“black horse”(黑马)的典故最早见于英国作家本杰明·狄斯雷利的小说The Young Duke(《年轻的公爵》)。小说描写了一场赛马。比赛时,训练有素的良种马遥遥领先,不料,快到终点时,一匹从未有人注意过的黑马却如离弦之箭冲过看台,夺得冠军。从此,“黑马”一词不胫而走,成为国际体坛惯用语,形容异军突起、爆出冷门,泛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
“albatross around one’s neck”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提醒一个人曾经做错了事的东西”。短语出自柯勒律治(Samua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诗《老船夫》(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诗中一位老船夫杀死了一只信天翁,结果他的船遇难了。劫后的老船夫把那只信天翁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提醒自己所做的错事。
“to have January chicks”这个习语也不可从字面意义去臆测为“一月的小鸡”。“January”是英国文学之父乔叟所写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bery Tales)中的一个主人翁,他60岁时与一名叫May的姑娘结婚后生有一女。因此,该习语是“老来得子”的意思。
驴有时还是聪明智慧的象征。《伊索寓言》中“驴子和狼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驴子遇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我脚上有刺,请你拔了去,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因此狼叹息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显然,驴子的聪明有时能胜过凶残的狼。
另外,在寓言故事The Donkey and the Farmer(《驴子和农夫》)中描述一头驴子掉到井里。农夫没法救驴,就决定把驴埋了。农夫请邻居来帮忙。众人拿铲子填土。每当一铲子土落在驴背上时,驴就把土抖掉,并垫在脚下往上挪一点,渐渐地驴接近地面,最后跳出了枯井,并踢了那个试图活埋它的农夫几脚。因此英语中有则谚语:
When you try to cover our ass, it always comes back to get evil with you.如果你做了坏事后还想掩盖,你迟早会遭报应。这句话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做坏事。
英语中动物隐喻大量存在,它们中有许多和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反映了英美国家的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最典型的就是“a bull in a China shop”。1816年,安姆赫斯特勋爵(William Pitt Amherst,1773-1857)前来中国交涉发展贸易问题,因不遵守中国宫廷的礼节,这次外交使命失败了。当时英国报纸画了一幅漫画,把他画成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对这位外交官在中国鲁莽行事遭到失败的景况讽刺得淋漓尽致。“a bull in China shop”一语双关:bull既指“公牛”又指“英国人”,因为“John Bull”是英国人的绰号;“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国”。后来,这个短语就被用来喻指“行动或说话鲁莽的人”或“笨手笨脚动辄闯祸的人”,多用于口语。(邓梅,2006)
“He eats no fish”字面上是讲此人不吃鱼腥,但此句的实际意义为“他是位诚实的人”。这一习俗语与宗教有关: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信奉天主教的英国人按照罗马天主教会定下的教规,在星期五那天只吃鱼、不吃肉。但是,信奉基督教人的却不信这一套,在星期五照样吃肉。这样,某人因为不是罗马天主教徒,就因为“he eats no fish”来形容他对基督教的忠诚。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这人值得信赖,他忠诚,懂得游戏规则。
“make sheep’s eyes at somebody”意思是“傻乎乎地向人送秋波”。在希腊神话中,性嗜嬉戏、好色的森林之神萨悌(Satyr)具人形而有山羊的尾、耳、角等,因此短语有此意。
“get someone’s goat”意思是“使人恼怒”。羊喻指温驯,与世无争,也没有战斗力,只求青草过日子即可,所以,都是别的动物来攻击它,因此获得别人的羊就令主人很生气。
That guy gets my goat. He s always inviting me out for a drink and then claiming to have forgotten to bring any money那小子真叫我生气。他总是约我出去喝酒,但是一到埋单的时候,他就说忘带钱了。
“black sheep”的词义也可由“黑绵羊”引申为“败类”“有辱门楣的人”。长黑毛的羊在绵羊中是比较稀少的,有时一群中只有一只。旧时在牧羊人中流传着一种迷信,认为黑绵羊的毛是魔鬼的标志。所以,牧羊人常因羊群中有黑羊而认为其会诅咒自己并遭厄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