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派生构词
汉语中有许多以动物名起头的词,如“蝉联”一词是由名词词素“蝉”加动词词素“联”构成的。从语法角度来说,这里的名词词素活用做动词词素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意为“像蝉一样”。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随处可见。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这里“翼”和“犬”两个名词活用做状语,表示动词“蔽”和“坐”的状态,意为“像鸟的翅膀一样”和“像狗那样”。延续到现代汉语,这种用法还大量存在,并有一定的发展。
以动物为比拟对象来表示动作状态或事物特征的词可做动词,如“蛇行、狼顾”;也可以做名词,如“蛙泳、蝶泳”;也有做形容词的,如“猴急、乌合”。在语用上,往往不能单独使用,在词的结构上都不是主谓结构,而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即偏正结构,也可以形成并列关系的成语,语势更强,如“鬼哭狼嚎、龙争虎斗、龙盘虎踞、狼奔豕突”。
这一类词语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在形象上抓住人们耳熟能详的动物的特点,把动物的特征与人或事物的作类比,找到它们的相似点,例如,“蚕食”,用蚕吃桑叶的动作特性来表示一点点地吃掉的状态,可感性很强;“蝇营狗苟”,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苟活,用苍蝇、狗的行为来类比一些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驼背”,像骆驼一样的背,来形容背的佝偻的形状;“鹅卵石”,用鹅卵的形象来类比一种椭圆而光滑的石头。人们利用动物某一方面的特性,辅之以形象思维,把两类不同事物进行有机的联系,构成这样的词语。
有的固定下来的比喻,如“龙头、鸡眼、鸡胸、雀斑、鲸吞”等,我们在理解时,已越过了它的动物特性而直接进入它的实际含义;也可能是整个词的一部分是比喻,如“鸡冠花、牛皮纸、鸭蛋脸”,前半部分是比喻,后半部分是实指。
在古汉语中,这种用法被当做两个词使用,且各自独立,结合并不紧密,只是把前者当成是活用,如前文提到的“犬坐”,并不构成一个词,后来随着这类方法使用频繁、广泛,才逐渐结合起来,较为固定,成为一个词;也有无活用之说,如“鱼跃、蚁聚、龙马精神”,已完全融入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了。(www.xing528.com)
比喻义与实际义两者不能混淆,如“猫眼”既可指实际猫的眼睛,也可指门上所装的“猫眼”(只能从里向外看的球形装置);“狗吃屎”既可指实际的狗在吃屎,也可指身体向前跌倒的姿势。两义并存,这就要辨别它们的语用或语境。(杨昌领,2006)
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加上派生成分构成的。英语在一些动物名词的后面加上后缀,通过派生结构的添加,动物词汇的词性发生变化,主要派生出形容词或副词,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rat(老鼠)→ratty(卑鄙的)
wolf(狼)→wolfish(残忍的)
bug(臭虫)→buggy(古怪的)
The little girl opened the door sheepingly and crept into the room.小女孩面带羞涩地开了门,爬进房间里去了。
The little girl resumed her dogged effort after her failure in the exam.考试没有及格,小姑娘又开始了不懈地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