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风
一、教材与教法分析
风是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每个孩子都知道“风”这个词语,每个孩子都体验过被风吹的感觉。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要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现象和事物,引导他们对常见现象的特点、变化和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风”这个题材非常符合这一点。
从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虽然都有一些关于风的经验,但对于风从哪里来、风是怎么产生的、风有什么用等问题,都不曾有意识地去了解过,这些问题对于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秋风乍起的十一月,在孩子们与风自由嬉戏的基础上,我们为孩子们预设了这个集体教学活动:“有趣的风”。在观察孩子自由玩耍的时候,发现他们喜欢在风中舞动衣袖,或者迎风跑步,因此,我们把“探索如何产生风”与“发现风的形成及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快慢之间的关系”作为活动的重难点。摒弃传统的集体科学教学中“告知科学原理”、“传递成人信息”的方式,遵循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原则,并且处理好预设活动与孩子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触发原有的经验对新经验的影响;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提问,围绕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进行操作与探索,让孩子感受自己在科学活动中作为主人所拥有的自主、自由、自然,感受参与真正喜欢的科学活动带给他们内心的满足和欢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会真心流露出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究的痴迷,逐步树立挑战自我的积极态度,建构起自己内化理解的科学概念,这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活动目标
1.对探索如何产生风感兴趣。
2.发现风的形成及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3.大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操作实验中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
幼儿操作材料:扇子,书,花草帽,塑料瓶(拧上瓶盖并在瓶盖上打几个小孔),彩色泥工板,花毛巾,小花伞。
教师实验材料:同幼儿实验材料各一份,一只方形大鱼缸,水,测风仪,多媒体课件《风的用途》。
2.认知基础——孩子们已探究过空气。
四、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同时了解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
1.谜语引出“抓不住它的身子,看不见它的影子。有时会摇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它是谁?
2.梳理经验:你平时感受过风吗?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3.你对风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二)探索风是怎样产生的
1.请幼儿用桌上的各种材料都去试一试,怎样会产生风。
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多选择几种材料探究如何产生风,能力弱的幼儿则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地尝试。(www.xing528.com)
2.师生交流第一次探索的发现:请你来试着说说,你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产生风的?
3.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让幼儿迁移:如果不用这些材料,你也能产生风吗?
4.组织幼儿开展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风。
5.教师演示类比小实验:(出示装有红色水的鱼缸和一个空鱼缸)
你们看,现在有两个鱼缸,一只鱼缸里装的是什么?(水)另一个呢?(空气)现在水是静止的,我用泥工板在水缸内轻轻地搅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水动起来了,有波浪)把水搅动水就会产生波浪。把鱼缸里的空气搅动又会怎么样呢?我们请测风仪来帮帮忙。(教师一边在空鱼缸里搅动,一边用测风仪进行测试)你们发现了什么?(测风仪动了)为什么测风仪会动?(有风)风从哪里来?(鱼缸里)鱼缸里为什么会有风?(泥工板在搅动,就有风了)原来,空气动起来就会产生风了。
(三)尝试产生大风和小风
1.提出问题:为什么刚才产生的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呢?
2.请你用桌上的材料再去试试,怎样产生大风与小风?
3.师生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产生大风和小风的?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演示产生大风或小风,教师则出示测风仪,让测风仪来告诉大家。
4.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大风与小风?
(四)初步了解风的用途
1.提问: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2.先看看课件,它能告诉我们风的好处。(让幼儿观看风力发电、风能传播种子、风能推动帆船航行……)
3.风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有什么灾难呢?有什么办法来治理风灾呢?请小朋友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查资料,下次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五、活动反思
富有韵味的谜语从活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表达着:“我认为……”“这是因为……”“我发现了……”这种以谜语引题的方式受到了孩子的欢迎,轻松地调动起他们对风的原有经验,走进今天建构新经验的集体活动中。
孩子们在今天这个活动中流露了更为热烈的情绪,出现了更主动积极的表达。我想,这与本次活动适宜的定位是分不开的。运用各种材料来探索怎样产生风,摇一摇扇子、拨一拨书页、捏一捏有孔的塑料瓶、撑起收拢雨伞,凑近小脸感受,这样做真的会有风吗?怎样做会产生大风和小风呢?这种探索和尝试,正是孩子们所能做的科学。然而,就在这样貌似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孩子们思考着:为什么会有风?为什么会有大风和小风?借助不起眼的材料,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孩子们身边的科学教育。
(设计者:王秀华 林晓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