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翻跟斗
一、教材与教法分析
“小猴翻跟斗”向幼儿呈现的是球形物体重心移动带动其他物体向下移动的科学现象。因球形物体材质、重量等不同,它们在斜坡上滚动的速度、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趣味的游戏材料
我选用生活中常见的质地较硬的白色广告纸或打印纸,将它们裁成宽度为五厘米左右的长条,并对折成圈,两个圈套成十字形,即为小猴的身体,在十字套两面粘贴上小猴的图形,即成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材料,孩子一见倾心,更不用说小猴还能在斜坡上为我们表演节目呢,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科学游戏的兴趣。
(二)神奇的科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铁球、玻璃球、雪花片,把它们放在小猴身体里后,有的材料居然能使小猴从斜坡上翻着跟斗下来,这在孩子们看来真是太有趣、太神奇了,能紧紧吸引他们的眼球,充分调动观察欲望和操作的兴趣,激发他们一个个“小问号”的呈现。
(三)适宜的操作要求
此次科学游戏的操作简便,只要将“小猴”的身体稍稍拉开,就能将小铁球、玻璃球、雪花片放入其中,然后将小猴放置在斜坡上,轻轻一推,就能观察谁能让小猴翻跟斗,谁能让小猴翻转的速度更快。使幼儿在多次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小猴翻跟斗的秘密,体验到成功操作的乐趣。
在活动设计上,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以“小猴翻跟斗”这个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主要环节中,以小步递进法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发现小铁球、玻璃球放进小猴的身体里,小猴就能从“滑梯”上翻着跟斗下来,雪花片却不能,让幼儿了解只有球形物体才能带动小猴从斜坡上翻滚下来。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疑问、操作、讨论,使幼儿发现重的球形物体能带动小猴快速、顺利地向下翻动的现象,感受科学游戏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对球形物体重心移动带动其他物体向下移动的科学现象感兴趣。
2.乐意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直径为5毫米的小铁球、玻璃球,雪花片,铝合金板,小盒子,自制小猴形象盒人手一份,教师示范材料一套,记录表格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激趣设疑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你们看是谁呀?(猴哥哥和猴妹妹)
2.教师示范(小猴翻跟斗):请猴哥哥和猴妹妹分别在滑梯上表演翻跟斗的节目。(猴哥哥能翻着跟斗从滑梯上下来,猴妹妹却不可以。)
3.看了猴哥哥和猴妹妹的表演,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4.猜测:可能猴哥哥的肚子里有东西。
5.验证:请一名幼儿分别摇摇猴哥哥和猴妹妹,发现猴哥哥肚子里有东西,猴妹妹没有。
(二)探究解疑
1.出示材料(www.xing528.com)
(1)认识材料:小铁球、玻璃球、雪花片
(2)预测:你觉得把这三种材料分别放到小猴的肚子里,谁会使小猴翻跟斗呢?
(3)记录:师幼集体记录猜测的情况。
2.讲解要求
将自制玩具小猴的身体轻轻打开,把小铁球、玻璃球、雪花片分别放入,然后在滑梯上一一试验,看看谁能让小猴翻跟斗。
3.幼儿操作
4.交流分享
(1)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小铁球、玻璃球放进小猴的肚子里,小猴就能从“滑梯”上翻着跟斗下来,雪花片却不能。)
(2)验证并集体记录。
(3)这是为什么?谁知道?
(4)自由讨论:圆圆的球能从“滑梯”上滚下来,把它们放在小猴的身体里它就能带着小猴翻跟斗了。
5.比赛设疑
(1)如果在小猴的肚子里分别放入小铁球、玻璃球,小猴翻跟斗的速度哪个会快点呢?
(2)幼儿操作。
(3)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你有什么需要了解的?
(4)幼儿提问:为什么小铁球能使小猴翻跟斗翻得更快?
(5)通过用手感受小铁球与玻璃球的不同重量,从而发现其中秘密。
五、活动反思
“小猴翻跟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活动,它主要帮助幼儿在游戏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理解重心下移的科学现象,我们利用球体引导幼儿发现圆形物体重心移动带动其他物体向下移动的科学秘密,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使实验的结果更明显,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通过“小猴翻跟斗”这个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多次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小猴翻跟斗的秘密,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整个活动的安排环节清楚,重难点突出,通过两次的对比操作,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然地发现问题,针对游戏现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猴哥哥能翻着跟斗从滑梯上下来,猴妹妹却不可以?”“为什么小铁球能使小猴翻跟斗翻得更快?”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的问题,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了来自老师的鼓励与指导,来自同伴的信息与分享,投入地参与到探究小猴子翻跟斗的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探究、实践,一步一步地把设想进行验证与再实践、再操作,最后发现秘密,体验到探究重心下移现象的有趣。
同时在很多环节中,教师能鼓励幼儿对科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质疑,如:以往我们都是教师提出幼儿操作中的质疑,然后由幼儿来尝试解决,通过课题的实施,幼儿的问题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在活动中能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进一步调动幼儿发现其中秘密的强烈欲望,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场的师生对本次活动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设计者:何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