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轮子
一、教材与教法分析
生活中,孩子们随时都在享受着轮子带给我们的好处,可是谁都不会问为什么,是孩子们对它们习以为常了,以至于熟视无睹了吗?不对,是我们对幼儿缺乏具体、详细的引导,于是我以有轮子的玩具为切入口,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了不起的轮子”,意在引发幼儿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轮子的关注,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现象和关心周围事物现象的态度。
整个活动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优化提问环节安排,加强提问的有效性。
“了不起的轮子”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它取材于孩子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轮子,通过活动可以引发幼儿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轮子的关注,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现象的态度。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规律。原来的活动方案提问环节是在幼儿集体感知轮子异同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提问。比如,幼儿已经发现了轮子都是圆的,他们在提问环节就问“为什么轮子是圆的”,发现轮子的大小不一样,就问“为什么轮子的大小不一样”等,虽然在以往的很多活动中我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感觉是幼儿很聪明,会找规律。但在思考这个教学活动时,我猛然想起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个问题,既然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应该有“提问的有效性”和“有效提问”,那幼儿的这种在集体感知、小结的基础上进行的不需要进行太多思考的提问算有效提问吗?能不能在幼儿自我发现轮子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疑问直接提问?把提问的过程当成是幼儿感知轮子特点的过程呢?于是我把整个活动的重点定位在“初步感知轮子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难点则是“通过观察、比较,对轮子的异同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的直接提问”。在环节设计中省略了幼儿观察、比较后的集体感知轮子特点这一步,而是由探索直接过渡到提问。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对观察过程的回忆和所看见的现象的质疑,把简单,甚至有些机械的提问变成幼儿真正想要做出的提问。同时教给幼儿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在观察中产生问题。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轮子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并能初步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1.各种有轮子的玩具人手一件。
3.“小问号”(贴在黑板上),记号笔,画有人物思考形象的白纸,磁铁。
4.行李箱,内装重物。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激发兴趣
1.你们看,这儿有那么多玩具,它们都静静地站着,你有办法让它们动起来吗?(请个别幼儿操作演示)
2.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等一下请你拿一件玩具,用你自己的方法让它动起来,待会儿来告诉大家,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
(二)操作探索,感知轮子
1.自由探索。
2.互相交流。刚才你们在玩的时候,都让玩具动起来了!谁先来说说,你玩了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3.感知轮子。
(1)在你们的帮助下,这些玩具都动起来了,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有一样东西是每个玩具里都有的?(轮子)
(2)这些轮子都一样吗?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现在请你们再去找一样玩具,仔细地看一看,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轮子一样吗?你会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呢?
(三)观察比较,发现异同
1.发现问题: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观察、比较。(教师向幼儿询问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提出问题:刚才你们仔细地在比轮子,肯定发现了很多秘密,你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请×老师帮我们把问题记下来。(请配班教师把幼儿的问题记录在画有“问号”形象的白纸上)(www.xing528.com)
3.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解决2个问题。
(1)你们发现了这么多问题(把记录好的问题贴在黑板上的“小问号”旁),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谁来做小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
(2)还有这么多问题,我们等一下再来解决吧!
(四)联系生活,了解作用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轮子和轮子的秘密,那你还在什么地方什么东西上看见过轮子呢?(播放课件,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现画面图片。幼儿讲述有轮子的物品时渗透“省力、方便、了不起”等概念)
2.拎拉旅行箱:我这里刚好有个旅行箱,谁来试试拎着箱子走一圈。(请一幼儿尝试)你走了一圈以后,感觉怎么样?(真累啊!)谁的力气最大,请他来试一试。最后请一位力气小的幼儿尝试,拎不动箱子时引出借助箱子上的轮子的帮助,感知轮子带来的省力。
3.教师小结:轮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省力和方便,轮子真了不起。
4.看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轮子,现在对于轮子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如幼儿没有问题,则教师提问:为什么装上轮子后,我们移动旅行箱就省力了呢?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一想,找找答案,然后放到“小问号”栏里吧!
结束:请每个孩子带上一件有轮子的玩具,我们继续去探索解决问题吧!
五、活动反思
活动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整个过程以轮子为切入口,让幼儿感受轮子的异同及作用,教学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省力、便捷,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如何更好地运用各种策略来有效地激发小班幼儿的提问能力,这是在本次活动中,我所要诠释的:针对不同探索对象,决定集体感知的应用。
(一)最初的想法
设计活动时,我就想把自己对有效提问的理解和对学习方式的理解综合在活动中。但有时候想得太多的时候,又往往会忽略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在活动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的:幼儿的认知和观察水平,也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对这最重要的东西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开展“轮子”这个活动前,我开展过另外一个培养幼儿观察式提问的活动“好玩的推拉玩具”,由于活动目的是为了尝试:优化提问环节的安排,所以活动设计得比较简单:在请幼儿自由观察两种推拉玩具和个别幼儿玩这两个玩具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我的提问是:“对于这两个玩具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孩子们的问题有“玩具为什么可以玩”,“为什么玩具的颜色不一样”,“为什么玩具(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等等,我一听,当时的反应是:不需要小结观察的结果就可以直接提问。他们的问题不就是发现吗?于是在设计这个活动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但在幼儿观察、比较轮子异同时,我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于玩玩具,根本没有仔细地观察轮子。由于缺乏足够的观察效果,我果断决定取消我的设计,增加集体感知环节,照原来的教案进行。
为什么同样的观察,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呢?
(1)玩具多,吸引幼儿的注意。课前应让幼儿熟悉玩具,减少活动中玩具对幼儿的吸引力。
(2)小班幼儿观察特点决定他们将更多地关注事物的表面和颜色鲜艳的部分。轮子不但小,而且颜色不鲜艳,不会引起他们很强烈的观察欲望。
(3)或许这种“在观察中产生问题”的方式不适合小班幼儿。
以上原因导致了“在观察中产生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的失败。
2.最后的改变:观察的失败→提问方式的改变→教学活动的难点改变
原来设计的难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对轮子的异同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的直接提问。现在的难点是:初步感知轮子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本次活动主要是思考了有效提问这个问题,其实还有可以讨论的地方:幼儿提问后需要回答吗?需要用文字记录问题吗?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再次尝试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新问题。
(设计者:童燕斌 何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