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词题序:主词水乳交融

宋词题序:主词水乳交融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序文虽仅百余字,却委婉细致地记叙了两次游山的不同景致与情怀。题序与词的双生也是这种心理的一个表现。题序一般来说是散文,而词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韵文。姜夔诗文词兼善,对于散文韵文的美都深有领会,他的许多题序就是散文与韵文相映成趣的典型。

宋词题序:主词水乳交融

四、题序与主词水乳交融

1.抒情与叙事相生相补

词是一种抒情文体,最适合抒写幽微杳渺之情,最讲究委婉含蓄。但是在文学中,一切的抒情应该都有个情感和情绪的支点,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的抒情都要以叙事为基础和支撑的,所谓的“忧来无方”其实也一定是自己所未意识到或不愿明言的事情触发的。因此对于词来说,本事的叙述对于读者的理解非常重要。对于一个江湖词人来说,被人欣赏的资本就是作品,那么作品能被理解应该是最基本条件吧?姜夔性格内向,应该是感情很深的人,加之对词艺的无限追求,要求本词的完整完美,这一切都要求他在本词抒情的之前或之后,对题序的叙事马虎不得。当然,这一点他做得很好。试举几例。

如《角招》序:“甲寅春,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邨,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今予离忧,商卿一行作吏,殆无复此乐矣。”词云:“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自看烟外岫,记得与君,湖上携手。君归未久。早乱落、香红千亩。一叶凌波缥缈,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犹有,画船障袖。青楼倚扇,相映人争秀。翠翘光欲溜。爱著宫黄,而今时候,伤春似旧。荡一点、春心如酒,写入吴丝自奏。问谁识,曲中心、花前友。”

词序是叙事,叙述写作这首词的缘由,情感产生的缘由:从前曾与朋友俞商卿一起游西湖观梅,后来商卿行仕吴兴,自己一个人再游西湖,看到眼前美景游人,想起从前同游时歌吹相佐的欢乐,心中不免怅然,所以写了这首词。序文虽仅百余字,却委婉细致地记叙了两次游山的不同景致与情怀。通过对昔日与友人交游之乐的回忆,发抒了今日仕隐殊途、无复同乐的无限感慨。叙事完整曲折,描写细腻生动,感情亲切真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独立完整的叙事抒怀短文。词则是抒情:抒春愁、抒友人离去的孤独,词中的“荡一点、春心如酒”、“问谁识,曲中心、花前友”这样深婉的抒情,因为序中的叙述而更加深刻和明白,更加动人心魄。这里,叙事与抒情相生相补,词序的叙事引出了词的抒情,词的抒情具体刻画和加深了词序中透出的惆怅,二者相互补充,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更加深刻优美,给读者明白交代的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齐天乐》序云:“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用叙事手法介绍了本词写作的过程:北宋沦亡七十年后,一个深秋的夜晚,与张功父同饮之时听到屋壁间的蟋蟀鸣声,于是两人相约同赋。张词已成,甚美,自己则觅词花间,尚未有句。忽然抬头看见一轮明月,顿起一种幽思,联想到蟋蟀在北宋的一些事情,便写出了这首词。词云:“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是抒情:以南北朝时羁留北国的庾信作《愁赋》比喻蟋蟀之鸣,因此一开篇就明示了所抒之情,即家国之思,身世之痛,接着用多处典故、比喻加深这种感情的抒写,最后用不懂事的小孩子捉蟋蟀的快乐与自己的深愁作对比,更显出感伤之情。最后自注“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再次点明所抒之情。这首词的词与序结合得很紧密,又有一定的距离,序的叙事与词的抒情相互呼应,相互生发,而且序绝无“苦与词复”之弊,是白石词中词序的叙事与词文的抒情结合非常好的一例。

2.散文与韵文相映成趣

中国传统文学中,散文与韵文一向平行发展,在特殊的文学发展阶段甚至争胜严重。散文从形式上看比较自由灵活,没有形式上的诸多限制,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可长可短,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韵文则追求形式的美丽,为了戴着镣铐跳舞,一般都要讲究节奏、对仗、声调、平仄押韵等,某些特殊的体式如词因为要合乐,还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如字数、句式等。国人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的选择常常委决不下,既喜欢韵文的严丽,又喜欢散文的洒脱,所以常常会出现两者并用的现象,表现了鱼与熊掌兼得的心理,如实用文体中的“乱”、“诔”、“诏”等大都先用散文再用韵文,或者先用韵文开头再用散文抒写,还有比如诗序词序,要在一篇文学作品中既韵又散,或者在同一题材的书写中用上多种文学形式反复抒写,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注解,戏文中的道白与唱词。

题序与词的双生也是这种心理的一个表现。题序一般来说是散文,而词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韵文。姜夔诗文词兼善,对于散文韵文的美都深有领会,他的许多题序就是散文与韵文相映成趣的典型。

如《淡黄柳》序:“客居合肥南城赤兰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词云:“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词本文严格讲究着韵律、平仄、声调等等,又注重典故的运用、意象的锤炼,只是读一遍,已令人动容。整首词押去声韵,带来一种伤感的情绪。而词序用散文,读之舒缓而情思绵长。整首词的散与韵结合完美,体现出中国文学中这两方面各具的魅力与结合的魅力。(www.xing528.com)

再如前面举过的《齐天乐》,序文叙述这首词的来历,叙事中暗含深意,叙述风格从容不迫、平实质朴、深厚绵密。而词作在平缓和谐的节奏中抒写心中幽情,随着音乐的节奏,读者的感情也被引入了绵长悠远的境界中,词的韵律本身就能表现作者的心绪。全词充满着情文并茂、声词共响的美妙意境。“如果说词作之美在于它的清雅委曲,在于它的声乐情韵;那么,序文之美则在于它的质实真切,在于它的洗练畅达。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便显示出一种散韵结合、声情并茂的和谐美来,词人寄寓于物的凄凄幽情也力透纸背”[22]

3.平淡与雕琢交相辉映

白石的词,是以雕琢出名的。他学作诗(他作诗作词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是从江西一派入手,他自己曾说学作诗“三熏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悟学即病,故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23]。后来又以晚唐习惯纠正江西流弊,“三生定是陆天随”[24],既从江西入手,自然有喜好用典、讲究学问的积习,既喜晚唐风气,自然爱好雕字琢句,当然,一味追求形式的美是一切以文艺为唯一追求和立身之道的文人的共性。夏承焘说他:“在这种生活环境里,使他久长地脱离现实,从而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只会走上研辞炼句、选声揣色的道路,这便是北宋末年周邦彦的道路。[2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26]清汪森《词综序》云:“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27]。”

但白石词的小序却并不追求雕琢绚烂。其小序在交代写作缘起,为词的抒情提供支撑点的实用价值之时,却富有灵动而朴实的色彩。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谓“雕刻伤气,敷衍露骨”[28]这一点他在自己的题序当中深入贯彻了。他的题序,虽然也注重语言的精工锻炼,但并非像词本文一样字琢句炼,而是以平实之语抒写自然情致,如《清波引》序:“予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胜友二三,极意吟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词则曰:“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岁华如许,野梅弄眉妩。屐齿印苍藓,渐为寻花来去。自随秋雁南来,望江国、渺何处。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序中记述自己客居古沔,每日闻见的景致,回忆自己经常相与的朋友,以及今日独吟的感伤落寞,平淡的抒写中更见出真挚的感情。词则是白石词的一贯特色:幽韵冷香,辞藻与音韵俱十分讲究,整首词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使人觉得一字动不得,需要轻拿轻放。也许正因为此,使得白石词有“隔”的感觉。这样,序中的平淡亲切,与词中的雕琢描绘交相辉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成就了整首词的艺术魅力。

又如《浣溪沙》序:“予女须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阙。”写自己所曾经熟悉的景致,笔墨简淡而精炼如画,写自己与外甥四处游玩的生活平实而充满感情,因此词序充满了感人的力量。从这简短的词序中看得出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和画家的良好素养,绝未有意营求雕绘,可是平易的语句中却处处是诗情画意。这种游刃有余、自然从容的笔致,与其字字雕刻、句句美丽的词相互成就。

姚大勇文这样评论其小序:

在一些小序中,更是充盈着自然之趣,《湘月》“五湖旧约”小序,俨然是篇小型的《赤壁赋》: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文、裕文、时文、恭文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词人以纯白描的语言塑造出了各具姿态的群像,各人神态不同,超尘脱俗,放情山水之心却是相同的,小序简淡的笔触也正合乎众人的随顺自然之心。北宋苏洵以风行水上喻文,“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此天下之至文也”。这也为后人所遵从,姜夔在诗中便谓:“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他所说的诗的四种高妙,便是以“自然高妙”为诗的最高境界,“自然高妙”则是“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综观姜词的小序,确实很少见雕凿刻镂的痕迹,多让人觉得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作者似随手点染,情采却毕现其中。作者用白描手法,不加雕饰,故留下的空白多,余味也多。[29]

果然如此。他还有一些短题,如《鹧鸪天》题“元夕有所梦”,简单之至,平淡无奇,然而词云:“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却沉痛执著,颇费心血,是他怀人词中的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